文/ 楊輝
◆在足球訓練工作中,第一腳觸球的意識和能力相當重要,此項技術和意識對于之后動作連貫性選擇以及決策的把握相當重要。在比賽中面對防守強度大、持球空間不斷被壓縮時,應及時做出決策的同時完成第一腳觸球,這對比賽過程中傳控的流暢度、快速在球場強側和弱側之間的轉換以及戰術套路的有效執行有著決定性意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對球員第一腳觸球意識培養的長遠意義,以及結合具體訓練方法來促使球員技戰術水平的提高。
◆ 第一腳觸球;意識培養;訓練方法

在實際訓練工作中,通過對參訓人員的訓練效果、球員在比賽場上的表現評估,存在一種共性問題,就是在沒有高強度防守壓力時無效觸球次數太多,出球慢且不合理,具體表現在觸球的同時把比賽節奏降了下來;其次是在面對狹小空間高強度防守壓力時第一腳觸球決策不合理,丟失球權的幾率高,而且同一種失誤在比賽過程中重復出現[1]論足球基本技術教學中第一腳觸球的重要性[J].丁國斌.山西青年.2018(18).。值得引起關注的是這種問題存在于我州不同年齡段U系列球隊、不同校隊等,以此現階段強調第一腳觸球和轉變球員的踢球理念或許只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讓訓練的組織者、訓練計劃的實施者重視第一腳觸球意識培養和技術訓練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日常青訓工作中就強調把情景訓練帶入到訓練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尤其是第一腳觸球的訓練,必須基于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面對持續性出現的狹小空間內高強度防守和逼迫情景,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和標準,那么實施的第一腳觸球以及給隊員的訓練反饋都是無效的,是和當今足球運動乃至高水平比賽的特點相脫節的。因此,我們當看到場上球員在完成第一腳觸球時,更應該關注在觸球前他是否有多次觀察,是否遠離防守人保持合理觸球空間等,所以看似在培養球員的第一腳觸球意識和技術,實際上無球人員第一次觸球只是最后的一個環節,而重點在于他是如何完成這一次成功的第一腳觸球的。
同時我們也要求無球隊員應當具備面對高強度防守壓力下的競技能力穩定發揮和必備的心理素質[2]葛慶英.足球角球發球腳與頭球第一觸球率的“頭—腳關聯”現象與機制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5,35(06).,無球跑動的目的不僅要給隊友創造傳球線路還要實現拉扯對方防守陣型空檔,給自己創造第一次觸球的先決條件等。
(1)在比賽過程中,無球隊員應當時刻保持在有可能會出現觸球的區域內“遠離危險”即時刻保持一名或多名防守人之間的距離,而且這個距離范圍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無球隊員的站位也在不斷的移動,準確高效的移動才能實現完成第一腳觸球時在“中心點”內。
(2)多次觀察伴隨著不斷的無球移動以及身體姿態的調整,在第一腳觸球的合理性中延伸出后續決策行為的關聯性和連貫性。我們始終認為,在平時訓練和實際比賽當中,無球隊員在接球之前要在多次移動與觀察中,至少要有A或B兩種處理球方式的決策可供選擇,無球跑動時受防守壓迫較小,所以球員應當更加利用這個契機來根據場上變化快速在兩者中做出合理決策。相比無球隊員的移動和調整,他的大腦應該更加“勤奮”,而不是接球后再考慮下一步出球或觀察后再出球,更有甚者會直接成為那個球隊快速攻防轉換時的“慢半拍”。例如前鋒來講,接到隊友的妙傳后的第一腳觸球,直接關系著打門的成功率;對于后衛來說,面對對手的瘋狂逼搶,能處理好隊友傳過來的第一腳觸球,也關系著是否會被對手斷球,或者是有更快的出球打破被動壓迫局面,從而轉換成由攻轉守的有利局面。
(1)在狹小空間內面對防守壓迫時球員完成第一腳觸球。在這種情境下,無球隊員在接球以前要快速做出A或B至少兩種決策選擇,移動中的多次觀察和活動區域的調整都會讓第一腳觸球更加合理有效,尤其是出現對方在中場三區或防守三區內實施的高位逼搶或快速反搶等情景時,就會更加體現出在第一腳觸球時之前無球移動所做的準備是否充分。因此我們要求隊員要在完成第一腳觸球的基礎上實現第二腳出球的快速和有效,同時出球之前的觸球次數也應當限制到兩腳或三腳以內。例如,本方后腰球員在中場三區給本方左邊鋒身后做支點時,應當在移動時不斷關注球場的強側和弱側,要有快速從強側將球轉換至弱側的意識[3]王巍.足球比賽中快速進攻傳接球失誤的原因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2,32(06).,以此來突然加快進攻節奏,這也是該名球員第一次觸球前決策的選擇方式之一。
(2)無球隊員完成第一次觸球中的主動迎球。接球以前要迎著來球的方向移動,如果在移動過程中防守人站位較為靠近,則應當突然加快移動速度來打亂防守人的節奏,避免出現因為站在原地等球或接球時速度上沒有節奏變化而導致被對方搶先斷球的被動局面。
(3)無球隊員完成第一次觸球中的觀察和移動。無球隊員的頻繁移動和多次觀察是衡量一個球員整體水平的重要參數之一。頻繁移動是為了遠離防守壓力,找到活動區域內的“中心點”降低實現第一次觸球的被搶斷和進攻速度被延緩的風險;多次觀察是為了在無球移動時完成高質量的第一腳觸球,多次觀察的過程也是不斷調整第一腳觸球后續出球方式的連貫性的過程。尤其是背身接隊友傳球之前,要進行多次的觀察與移動,也就是轉頭檢查自己肩膀的方向,每一次有效觀察近距離防守人的距離和遠端接球人的站位,而不是隨便往后甩一下頭發就叫做觀察。在隊友完成傳球之后,球向自己滾動的過程中,我們最好再進行一次觀察也就是二次確認,同時身體姿態盡量保持側身,打開手臂保持與防守方的一臂距離,根據防守方的站位和上搶的方向迅速做出決策。
(4)無球隊員完成第一次觸球中的遠端腳接球。在實際比賽過程中理想狀態下,用遠端腳的腳弓接球是最快速、最穩定的方法。如果選擇用近端腳接球,整條腿都需要有一個旋轉,而且外腳背也比角弓更難控制。當然,比賽中有很多復雜的情況也需要用近端腳去接球。比如隊友傳球比較靠后,就可以用近端角腳弓直接向前領球,再比如防守隊員貼身的情況下,需要用遠離對方的腳去停球,用身體把球和對方隔開等。
(5)無球隊員完成第一次觸球中的身體重心。應當保持身體重心在遠端腳,無球隊員在接球之后,身體要往前跟進,保持不斷移動時身體重心能夠放在停球的這只腳上,簡而言之就是迎球的同時身體在降低重心并向來球方向傾斜實現虛晃,但身體重心則保持在遠端腳,以此來欺騙防守人的身體重心和站位,從而快速達到第一腳觸球的目標。同時這樣停球和加速就非常連貫,是符合身體慣性的,有利于快速向前推進。如果對方在接球時給一個對抗,由于重心穩定,也可以利用身體撞開對方繼續向前,保持球權的不丟失和連貫性動作。在實際訓練和比賽中我們應當強調球員在接球(1/2球)時,應當避免接球時身體重心在后腳,這會導致停球和加速無法連貫,而且停球后球會離身體較遠,身體重心也不穩定,這時如果對方上搶,肯定出現兩種被動情況,第一種是球權的丟失并造成被動防守局面;第二種是第一時間未能完成第一腳觸球而面對逼搶后成為轉身護球,從而減緩了球隊的整體進攻節奏,以及持球人所在位置及區域內的戰術套路執行過程中的脫節等。
可以說很多失球和失誤很大程度是都是由于一個點而影響了一個面,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失球和失誤之前短暫時間內球隊整體、某個區域、某個球員,或球員之間具體發生了什么。
(6)無球隊員完成第一次觸球中的身體朝向和轉身。在完成第一腳觸球時身體應保持在朝前180°,就是我們不需要轉身就可以處理球的范圍,所以無球隊員在接球前就要調整好身體朝向,讓來球方向和停球方向的夾角包含在這個180°以內,同時調整無球隊員在身體的正前方盡量趨近于停球和加速的方向,這樣才能讓向前的加速更加連貫,更加快速。嚴格的講身體朝向和轉身是基于無球隊員的不斷觀察和移動的,在接球區域內的觸球點應當就是該區域進攻方和防守方所在區域的“中心點”。所以我們從開始階段要求無球隊員最需要掌握的方法是在第一腳出球以前就調整好身體朝向,這樣停球后不需要轉身,可以直接加速。簡言之無論在接球時有無防守壓力,能一腳觸球并出球,就不要無效多次觸球后再出球,這會導致在觸球過程中球速和身體啟動速度減慢,即使你已經有身體朝向和轉身的意識,但只要達不到動作完成的速率,也是不行的。
訓練主題:提高隊員第一次觸球的質量。組織方法:
(1)如圖1,由3名球員組成1組。持球隊員在運球的過程中傳球給遠端接球的同組隊員,在傳球之后快速進行壓迫搶斷;

圖1
(2)接球隊員在接球前做好第一次觸球的準備,根據上搶隊員的來向和身體重心等,迅速做出決策;
(3)接球隊員在訓練區域內每次進行第一次觸球后應當盡可能嘗試向兩側突破[4]李海斌.淺析“一次觸球”技術的合理運用[J].科技信息.2011(30).,避免每次選擇同一側的重復性和規律性。
教練員要從四個方向關注訓練的過程:一是指導隊員通過觀察來決策合理的觸球方式與線路;二是指導隊員向兩側完成第一腳觸球及連貫性動作的技術要點;三是指導隊員觸球后的帶球路線與身體姿態;四是指導隊員觸球后銜接變向突破的技術要點。
指導要點:關注訓練過程中隊員表現出的四個能力:停球能力、傳球能力、觀察能力、決策能力。
訓練主題:提高球員第一腳觸球及控球能力的訓練。
組織方法:
(1)如圖2,12名球員分成3組,每組4人(訓練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人數);

圖2
(2)其中一組4名球員被指定為“防守”隊開始訓練,中間4名球員擔任防守隊。這將在區域中創建8v4,強制2次觸球,強調第一次觸球的質量;
(3)紅隊和藍隊在指定時間內保持控球權,黃隊防守。要點:①發展各種部位的第一次觸球:腳內側,腳外側,腳底;②培養預判、溝通和意識,選擇在球到達之前在哪里進行下一次傳球;③第一腳觸球遠離對手,進入空間,使用假動作;④1或2名隊員在中路位置連接傳球(不要只是站成一圈)。
綜上所述,在青少年足球訓練工作中融入第一腳觸球的理念尤為重要,尤其是要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有意識的第一腳觸球來激活隊員的創造力,同時發展高質量的第一腳觸球也必須建立在狹小空間和高強度防守壓迫的情景訓練基礎上,訓練后期中也應逐步加入并突出身體對抗和干預,從而不斷增加情景訓練內容的難度和層次性,以此來提高球員在高強度比賽中完成高質量第一腳觸球能力的穩定性和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