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目的論視角下時政新聞的泰語翻譯實踐,重點分析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策略選擇、文化適應性處理以及敏感性譯者的自我審查問題。本研究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頁版要聞的泰語翻譯案例,發現翻譯活動不僅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傳遞。本研究通過實例對比,揭示了翻譯策略如何在忠實原文和適應目標文化間取得平衡,以及譯者如何在面對敏感性內容時執行自我審查,從而保證翻譯質量和信息傳播的準確性。研究還通過問卷調查和讀者反饋,評估了泰國讀者對于翻譯內容的接受度和反應,進而驗證了翻譯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結果表明,目的論為時政新聞的泰語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持。譯者在實踐中能在了解目標文化和讀者預期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策略,以達到信息準確傳遞和文化適應的目的。對于涉及敏感問題的新聞,譯者的自我審查會影響信息的呈現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信息傳播不完整。本研究的價值在于,不僅能提高時政新聞泰譯的質量,還能促進中國與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理解。研究旨在通過這種方式為時政新聞的跨文化翻譯實踐提供策略參考,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并且為其他語種的時政新聞翻譯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目的論;時政新聞;泰語翻譯;跨文化傳播;策略選擇;文化適應性;敏感性
中圖分類號:H412;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05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研究一般課題“目的論視角下時政新聞的泰譯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KY1828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時政新聞作為傳遞國家形象和政治立場的重要渠道,其翻譯工作尤為關鍵。從目的論的視角出發,探討時政新聞的泰譯不僅有助于促進中泰文化交流,也是提升跨文化溝通效率的必然要求。目的論強調翻譯應服務于特定目的。該理論為時政新聞的翻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即翻譯不僅要傳遞信息,還要考慮目標文化的接受度和反應。數字時代,媒體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聞翻譯面臨更多挑戰。如何在保持新聞原意的同時,將相關信息有效地傳遞給泰國受眾,成為時政新聞翻譯的一個重要議題。
目的論作為翻譯研究的一種理論視角,提倡翻譯應服務于特定的目的或功能。其核心觀點認為,翻譯活動受到委托人目的的制約,并應滿足目標文本讀者的期待和需求。目的論自提出以來逐漸對傳統翻譯觀念產生影響,成為理解和實踐翻譯的重要方法論[1]。新聞傳播手段的快速更迭以及數字媒體的興起,促使媒體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一)目的論的起源與發展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由漢斯·弗馬爾提出,標志著翻譯研究方向的一大轉變。該理論的發展特別是其在翻譯實踐中的廣泛采納,標志著對文本功能和目標文化適應性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的論進一步演變,適應并指導著新聞翻譯等領域的實際需求,強化了翻譯質量與目標受眾接受度之間的關聯[2]。
(二)目的論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
目的論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與當前全球信息流動性和傳播速度日益加快的趨勢密切相關。翻譯工作不僅要追求語言的準確轉換,更要考慮信息在不同文化與社會結構中的最佳呈現方式[3]。在翻譯時政新聞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重視語言準確無誤,還要注重傳遞中國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這要求時政新聞翻譯在實踐目的論時,要更加關注如何將中國的發展成就、文化特色及政策理念,以適宜的方式準確地介紹給外國受眾[4]。
(三)目的論對時政新聞翻譯的影響
目的論在時政新聞翻譯中的應用尤為關鍵,尤其是在處理涉及共建“一帶一路”等熱點新聞時,不僅要求實現信息傳達的準確無誤,更需要在文化層面與泰國等共建國家共鳴。目的論強調翻譯符合特定社會文化目標和預期。在泰譯中國時政新聞時,譯者要充分考慮泰國受眾的價值觀和接受能力,不僅要準確傳遞信息,還要貼合泰國受眾的文化背景和認知風格[5]。
時政新聞憑借較強的時效性和權威性成為媒體傳播的重要內容,其語言通常簡潔、明確、嚴肅,文體以報道和論述為主。泰譯中國時政新聞的關鍵在于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的同時,不失原文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并且必須快速響應,以符合新聞的時效性要求。譯者要熟悉相關政治術語,確保相關專業詞匯得到恰當、準確的轉換。
(一)時政新聞的語言風格與文體特征
時政新聞的語言風格通常官方正式、信息量大、精確嚴謹。在文體特征上,這類新聞多采用事實報道和評論相結合的方式,注重邏輯性與客觀陳述事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時政報道不僅要傳達信息,更要引導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這也對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者在進行泰語翻譯時,不僅要確保信息準確無誤,還要傳遞出中方的立場與聲音,增強國際舞臺上中國聲音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二)時政新聞翻譯的準確性與時效性要求
時政新聞翻譯要嚴格遵循準確性和時效性原則,這是信息全球傳播的基本要求。準確性不僅涉及事實、數據的精確傳達,還要精準呈現政策立場和語境含義。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泰譯必須準確傳達其深遠意涵。時效性是時政新聞的生命線,尤其在數字媒體時代,其往往會影響信息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三)文化差異與新聞價值觀在翻譯中的體現
時政新聞的翻譯不僅傳遞事實,更涵蓋文化與價值觀的交流。在中泰時政新聞翻譯中,文化差異顯著影響信息的準確理解和接受。譯者需要深刻洞察兩國文化的微妙差別,如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歷史背景等,處理好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也要體現新聞價值觀,這要求譯者在忠實原文的同時,調整表達方式,以匹配社會語境和受眾期待。隨著數字化新聞文化建設的推進,這種跨文化視角的運用變得更加關鍵,對促進雙邊理解與合作具有深遠意義[6]。
新媒體時代,傳播手段的改變之一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在信息傳播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5G技術的推廣與物聯網的普及,信息傳遞效率大幅提高,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導致傳統媒體和新興數字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
時政新聞的傳播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媒體,而是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等多元化平臺實現即時共享。這些新興平臺不僅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而且提高了新聞內容的互動性和受眾參與度。隨著中泰文化交流的深入,精準把握和有效傳遞時政新聞尤為關鍵,不僅要確保信息準確無誤,更要注重在新媒體時代強化兩國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文化理解[7]。
(一)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趨勢
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趨勢,在重大活動報道中尤為明顯。以疫情防控為例,傳統媒體通過整合社交平臺和新聞應用的優勢,實現了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共享,使得公眾能夠快速接觸到官方發布的健康指南和政策變化。
例如,中國官方推廣應用的“健康碼”就是數字化轉型與公共衛生政策結合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像全國兩會這樣的政治盛會,其議程通過網絡直播和微博等社交媒體實時傳播,使得泰國等國際受眾能夠及時了解中國的政策走向和發展計劃。這些實踐例證表明,數字媒體的迅速傳播能力,加上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共同推動了新聞文化建設的現代化進程。
(二)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特點
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呈現出對多樣化內容的快速響應與廣泛分發的特點。例如,2022年10月23日,當黨的二十屆一中全會產生中央領導機構,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二十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簡歷后,這一消息迅速通過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即時消息應用傳遍全球。泰國受眾不僅在電視上看到這一新聞,還在臉書、推特等平臺上展開互動,顯示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聯互通、形成傳播合力的特點[8]。在處理中泰關系動態時,泰譯者必須理解兩國文化的細微差異,確保翻譯內容既符合泰國的新聞價值觀,又能忠實地反映源信息,以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服務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語言服務尤其是新聞翻譯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聞事件,如國際峰會、環境變化、經濟政策的調整等,都需要通過多語種迅速準確地傳播給全球受眾。以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各國政府和健康組織發布的數據、預防措施、疫苗信息等,都需要及時準確地翻譯成多種語言,以確保信息在本國社會的有效傳播和接受。國際體育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等重大活動中,也凸顯了跨語言服務的重要性。
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時政新聞泰譯策略需要聚焦于跨平臺內容的高度適配性和文化敏感性。考慮到泰國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征,翻譯時需要采用適當的本地化策略,以泰國民眾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時政信息,同時保證新聞原意和準確性[9]。
(一)多平臺發布與翻譯內容的適配性
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多平臺翻譯工作要求高度適配不同媒介[10]。這意味著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媒體平臺特點,調整翻譯策略,以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和受眾的有效接收。
以2023年東盟峰會報道為例,其翻譯工作在不同平臺上表現各異。針對社交媒體,如推特或臉書,泰語翻譯需要突出簡潔性和迅速性[11]。這些平臺的用戶習慣于快速瀏覽,因此翻譯應側重于傳達關鍵信息,如合作成果或重要聲明,同時保持簡短和易于理解。相反,在專業新聞網站或長篇雜志報道中,翻譯則要詳細并注重進行深入分析,包括覆蓋會議的完整進程、參與國家的各種立場及其潛在影響。在這些平臺上,讀者期待獲取更全面、深入的內容,因此翻譯不僅要準確,還要提供背景信息和細節,以便讀者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理解[12]。
(二)泰國受眾的文化預期與新聞翻譯策略
提升時政新聞泰譯的質量,技術和人才的支持是關鍵。技術層面,翻譯記憶工具和術語管理軟件的應用可以保證用語的一致性和加快翻譯速度。例如,AI輔助的機器翻譯系統能夠快速處理大量信息,而后由人工智能進行校對和調整,以適應泰國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性[13]。
在實際操作中,比如針對泰國與鄰國邊境貿易協議的報道,利用翻譯管理系統確保專業術語的一致性,同時專業翻譯人員要深入了解相關政治經濟背景,以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
(三)提高翻譯質量的技術與人才支持
在提升時政新聞泰譯質量的過程中,技術與人才的雙軌并進策略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技術層面,采用先進的翻譯軟件來處理初稿,不僅能夠加快翻譯速度,還有利于保持一致性[14]。
在人力資源方面,強化翻譯團隊對泰國文化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這要求譯者不僅精通語言,還必須深入了解時政事件背后的社會文化語境[15]。例如,在報道泰國王室的新聞時,譯者要對泰國王室的敬語和文化習俗有充分認識。可以建立定期培訓和職業發展計劃,確保翻譯團隊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新聞語境與翻譯實踐。
在目的論視角下探究時政新聞的泰譯研究,顯現出翻譯過程的目標導向性和受眾適應性的重要性。目的論為時政新聞翻譯提供了有效指導,強調時政新聞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和信息的有效傳遞。時政新聞的語言風格、文化差異、新聞價值觀,以及新媒體時代傳播手段的變革,都深刻影響著翻譯實踐。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時政新聞泰譯面臨多平臺發布的挑戰和泰國受眾的文化預期。這要求譯者具備深入的文化理解和適應不同媒體格式的能力,同時技術和專業人才的支持對提高翻譯質量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帥強.面向互聯網新聞的漢語—泰語雙語語料挖掘方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8.
[2] 張自繪,徐溪,王升.目的論視角下企業外宣網頁英譯問題與策略[J].海外英語,2022(22):73-75.
[3] 劉小玲,謝旭升.目的論視域下的中國時政新詞英譯研究:以新疆時政新詞英譯為例[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20,29(2):37-40.
[4] 周興嬌.目的論視角下時政新聞標題漢譯英研究[C]//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人文與科技:第二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9:10.
[5] 黃珊.目的論指導下的時政新聞英語翻譯實踐報告[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8.
[6] 遲騰飛.從目的論視角看中國時政新詞的英譯:從“一帶一路”的英譯談起[J].明日風尚,2018(7):360.
[7] 孔江麗.目的論視角下新聞英譯的策略:以《今晚報》英譯為例[J].三角洲,2023(18):153-155.
[8] 董文培.目的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2023(17):49-51.
[9] 葉菁,李俊毅,涂兵蘭.“目的論”指導下的英漢新聞翻譯[J].海外英語,2023(14):45-47.
[10] 張春花.目的論視角下漢語新聞標題英譯探析:以《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標題為例[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9(3):41-43,51.
[11] 金蒻.目的論視角下英語新聞導語翻譯策略研究[J].現代英語,2022(21):37-40.
[12] 肖芳芳.目的論視角下的新聞標題翻譯:以《經濟學人》為例[J].公關世界,2022(6):50-52.
[13] 王星,劉偉.從目的論看英文翻譯:以新聞翻譯為例[J].現代英語,2021(20):68-70.
[14] 黃珣.目的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的漢譯研究:以《金融時報》中文網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6):59-60.
[15] 潘泳杏.《龍圖公案》中文版本與泰譯版本的異同對比及啟發[J].語言研究,2020(12):24-25.
作者簡介 曾超嵐,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泰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