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不僅能深化學校紅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能促進課程的轉型與提質增效。本文從學校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緊扣課程方案,設置語文校本課程模塊與教學目標
我們將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語文校本課程劃分為紅色主題導引、經典紅色文化閱讀、紅色文化拓展感悟、紅色主題實踐活動、紅色故事創意表達、紅色文化綜合展示六個模塊,每個版塊均依據新課標的要求,設置特定的教學目標,以更有效地滋養學生的心靈成長。
“紅色主題導引”作為起點,明確設定以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與初步認知作為課程目標,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實地探訪、現場講解或視頻導覽等方式,初步了解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經典紅色文化閱讀”則在此基礎上,選取相關的經典紅色文學作品作為學生選讀書目,深化學生對紅色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紅色文化拓展感悟”進一步拓寬閱讀視野,引入非文學類紅色資料,如歷史文獻、人物傳記等,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全面理解與感悟;“紅色主題實踐活動”旨在引領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訪談等形式,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紅色故事創意表達”鼓勵學生將所學所感轉化為個人作品,提升語言組織與演講能力;“紅色文化綜合展示”作為總結與展示環節,通過手抄報、多媒體、舞臺劇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統整校本課程模塊內容
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語文校本課程,核心在于緊密貼合實際資源,深度挖掘其歷史、人物與文化價值,確保各模塊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堅實橋梁。課程模塊任務設計應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圍繞本地紅色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通過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及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課程的實施不能局限于學校課堂,必須充分利用本土的革命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歷史遺跡等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實地考察、互動體驗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構建天然的教學情境。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本地革命紀念館,緬懷先烈,致敬英雄,并深入了解背后的革命故事。隨后,教師在現場組織互動體驗活動,鼓勵學生們就“如何理解革命烈士的犧牲精神”等問題進行討論。這種情境創設,不僅使學生們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還有效地發展了他們的探究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深化了他們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與認同。當然,開展這種學習活動,教師須提前聯系本地革命紀念館,做好組織工作。又如,教師設置“如何理解南路革命先驅的歷史貢獻”這一學習任務,鼓勵學生組建學習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和交流訪談等方式開展探究性學習,收集第一手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推進小組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立足課程實踐情況,優化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做出的預設,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經過“開發、實施、反思、再開發”的循環。在實踐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可能與預設有所不同,課程設計的質量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實際表現和發展情況來檢驗和判斷。因此,教師應立足課程實踐來實施評價,不斷反思和優化校本課程,以確保其有效性和適應性。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和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推行多元化評價模式,融合教師專業評價、學生自我反思和同伴相互評價等評價方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精準分析學情,評估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針對發現的問題,如學生參與度不高或理解不到位等,教師須及時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同時,對校本課程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設計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活動等。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許多學校的紅色文化教育未能取得應有的成效,癥結所在就是沒有充分開發家長資源和社會資源,以致課程實施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學和知識習得,未能觸及乃至扎根于學生心靈。有鑒于此,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務必要充分利用好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包含學生、教師、家長在內的課程協作體系,整合區域、學校、教研組和家長資源。
參考文獻
[1]劉一博,王伯元.大中小學紅色資源教育一體化載體運用探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8):61-65.
(作者單位:林慧玲,廣東湛江市第五小學;黎潔,嶺南師范學院教科院)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