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文化自信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燦爛的歷史與文化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土壤。歷史課堂在培養文化自信方面有著獨特的優越性,教師帶領學生追根溯源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文化形成的過程,增強學生對歷史整體性的認識,讓學生看到中華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閃光點,提升民族認同感。同時促進他們自覺地傳承文明、開拓創新,幫助學生樹立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人生目標,進一步發揮歷史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如何充分歷史課堂,培養文化自信,我在具體教學中注意到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文物賞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傳世國寶的圖片,教師在介紹文物時,不能僅僅帶領學生觀看圖片,還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歷史常識,培養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其在該學科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修史是我國文化傳統,歷史更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信仰,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系統賞析文物,見證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而且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的德育教育。
在進行《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通過文物賞析的形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造紙術的發明,知道張仲景與華佗、司馬遷與《史記》,了解佛教的發展歷程,學會歸納概括歷史史實的技巧,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在上述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展示了與本課四大子題目相關的文物圖片,并讓學生結合圖片介紹了自己了解的內容。當學生概括表述完成后,教師道:“同學們說的都很不錯,這些文物大多屬于兩漢之際的作品,那它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接著我們就來一起了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文物圖片進行導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我國文化的豐富性及文化的傳承歷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大量的直觀圖片,也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技藝的精巧,提高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二、追根溯源,豐富學生的民族認知
在教學《北魏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帶領學生追根溯源,增強了學生對華夏文明整體性、連續性的認識。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相關史實,增強學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豐富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上述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講述王羲之時先出示了不同字體,并讓學生對字體進行辨認。學生完成辨認后,教師繼續提問:“這當中那種字體與我們今天的書寫形式最像?”學生會回答是楷書。接著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楷書、行書以及書法家王羲之,并總結之前學習過的漢字演變,共同理清中國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與行書,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先采用實物導入的方式,帶領學生回憶了之前學習過的漢字相關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又帶領學生完成了相關知識的梳理,并按照時間構建起完整的體系,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理解,實現對漢字的追根溯源。
三、史料實證,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
中國是一個善于修史的國家。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每個朝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史書,初中歷史教材也是基于這些史料進行編寫的,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將史料靈活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歷史的客觀性,為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平臺。
在進行《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注重運用史料實證,強化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能結合史料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具體的原因,學會區分史書與文學名著,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的意識。在此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滲透了大量的史料,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閱讀史料分析當時的戰爭狀況,比如教師在講解赤壁之戰一幕時,出示了以下史料:“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曹操之眾,遠來疲弊……”“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比喻事物消失凈盡),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營寨)。”、“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的扮演,分成不同的局勢分析戰爭的利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了《三國志》中的相關史料,讓學生通過靈活生動的語言,體會了當時戰爭的緊張,獲得了史料實證意識的提升,激發了學生對民族歷史的探究欲望,有效的樹立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深挖教材的精神內容,讓學生在優秀人物、文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等的感染下獲得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進步。當然,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