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弋弋 嚴達樂

黨課教學要把握“求真求實”心理,提升教學生命力;把握“求深求廣”心理,提升教學說服力;把握“求近求同”心理,提升教學感召力;把握“求解求鑒”心理,提升教學吸引力,進而切實提高黨課教學質量。
把握“求真求實”心理提升教學生命力
“真”是真實、客觀、準確,“實”是實效、管用、好用,黨員干部上黨課是為了學習黨的理論、接受黨的教育,取干事創業的“真經”。因此,教員要把黨課講全講準、講深講活,切實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厘清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摸清學員所思所惑,用準確的觀點、翔實的數據、縝密的邏輯來彰顯思想的偉力。這要求教員從時代性、鮮活性、準確性、實效性四個方面著重提升教學生命力。一是時代性。教員肩負著學習好、研究好、宣傳好黨的創新理論的時代使命,要讓學員真學、真信、真用,教員要深學細悟,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傳好馬克思主義真理之道、授好推動改革發展穩定之業、解好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遇之惑。二是鮮活性。教員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新穎性、鮮活性和時效性,著眼于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宣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宣講黨中央的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宣講各地區在實踐創造中涌現的典型經驗和鮮活案例,幫助學員開拓思路、開闊視野。三是準確性。教員必須確保教學的權威性、可靠性、準確性,對課堂上呈現的資料的來源、可信度要嚴格核實、嚴加把關,確保政治零失誤、內容零差錯。四是實效性。教員要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則,不斷拓寬教學渠道、創新教學方法,將傳統講授的教學模式變為體驗式、實踐式、研究式教學,提升學員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握“求深求廣”心理提升教學說服力
黨員干部來上黨課“取真經”,必然希望獲得精準的理論闡釋、開闊的國際視野、準確的歷史參照。教員應引導學員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政治的高度、理論的深度、視野的廣度上提升學習的延展性、挖掘性和深刻性。一是體現政治高度。教員要將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教學的第一使命、第一要求,提高“政治三力”,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去傳道授業、解疑釋惑,用正確的思想理論去守護馬克思主義前沿陣地,筑牢“吾道一以貫之”的政治根基。二是體現理論深度。教員在教學設計時應從學員的知識盲點、思維堵點、實操難點出發,搭建理論分析框架,用學術邏輯、學術思維去闡釋、梳理、講述,既講清其“然”,更講清其“所以然”,切實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去回應學員、說服學員、引導學員。三是體現視野廣度。教員要立足“國之大者”“民之大事”,時刻關注黨中央的最新決策部署,把準“時”與“勢”,厘清“位”與“責”,厚植“根”與“魂”。只有不斷拓寬國際視野、歷史視野,才能構建宏大的思想格局、理論格局和政治格局,才能從知識的寬度、國際的廣度和歷史的深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把握“求近求同”心理提升教學感召力
教員要想在課堂上抓住不同學員的興奮點、關注點,使之坐得住、聽得進,就得用“求近求同”的思維去開展教學,結合本地實際、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去宣講。一是注重事例選擇上的貼近性。教員要抓住“地域接近”“立場接近”的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可靠的數據講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案例,使課堂貼近生活、貼近人心,更易感、易觸、易親近、易借鑒,更易激發學員的思想共鳴。二是注重情感上的共鳴。“情”是激活黨課教學“一池春水”的關鍵鑰匙,教員要緊扣學員“感情接近”的心理,以情感為媒介,用高尚的道德素養感染人、用廣博精深的學問影響人、用真摯樸素的情感觸動人,拉近與學員的思想距離和情感距離,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教員要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黨性教育“實境課堂”,以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模擬式等教學方式提升教育培訓的形象化、具象化水平,讓學員在情景交融中被感染、真觸動、受震撼。三是注重教學中的感染力。教員的態度、語言、講課節奏等直接影響著課堂氛圍。教員要遵循教學規律,在教學態度上由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啟發者,與學員坦誠以待、平等相處;在授課話語的選擇上要用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詞語和學員熟悉的話語體系,少用理論抽象的專業術語;在肢體語言上要注重眼神的交流、距離的把握、情緒的引導、節奏的把控。
把握“求解求鑒”心理提升教學吸引力
黨課教學時,學員在求得具體的方法、技能、啟示方面對教員有著較高的期望值。因此,教員要在教學理念、內容、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變革,打造貼近時代要求、學員需求的教學布局和教學場景。一是堅持有的放矢。教員要善于從學員的角度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找準學員關注的焦點、工作的難點、心里的疑點,以此為基點,精選案例激發學員學習的興趣,巧置問題激發學員探究的好奇心,用理論解答學員的疑惑,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教學。二是堅持多維“鏈接”。教員要運用正面與反面、情感與理性、直接與間接、理論與實踐等多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在古今中外多維“鏈接”的切磋、比照、分析中獲得啟發。三是堅持互動“交融”。教員要全過程開展學員需求分析,搭建學員參與互動的平臺,構建平等互動、雙向交流模式,推動形成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良性互動機制,使教員和學員的綜合能力素養在碰撞交融中不斷提升。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