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駿
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中國戲曲產業也登上國際舞臺,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讓全球觀眾領略到東方藝術的舞臺神韻。目前,我國戲曲人才的培養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有較大發展空間,亟須探索既具中國特色又能贏得國際市場的戲曲人才培養方式。由于建剛主編的《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戰略研究》一書,結合理論和案例總結了戲曲跨文化傳播論、人才培養論和教學論。本書理論豐富、案例翔實、邏輯清晰、應用價值較高。本文結合書中內容和當代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現狀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以跨文化傳播為導向的中國戲曲人才培養。
培養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必要性。隨著文化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不同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愈發頻繁。文化霸權和文化帝國主義擠占了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泛娛樂化、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盛行。中國戲曲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需要守正創新,在政策和市場指引下培養戲曲傳承和跨文化傳播人才。結合本書主要內容,可知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國家政策引領:植根傳統文化,助推戲曲傳播。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講話和相關政策背景來看,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戲曲文化是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事業和中國戲曲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從業者應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引下與時俱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精神,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構建中國戲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中國學子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戲曲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
二是藝術產業發展:打造國潮文化,促進戲曲文化產業發展。在改革開放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時代浪潮下,中國戲曲逐漸走向市場,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登上國內外各大劇院。中國戲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可以轉化為市場價值。尤其是在懷舊思潮和國風文創產品流行的當下,戲曲文化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中國戲曲中蘊含的故事、人物和美學原則,具備美好的情感和情懷,但只有專業化的翻譯與演繹人才才能高效轉化中國戲曲的精髓并以現代化的方式來呈現,贏得國內外演出市場,促進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我國要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跨文化傳播人才傾斜。
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困境。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發現目前我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困境。
一是優質戲曲劇作創作教育匱乏,創新創造活力較低。全國各地的戲曲保護和傳承項目發展態勢較好,但多為中國傳統劇本的傳承,優質原創戲曲劇本較為匱乏。究其根源,是由于優質戲曲劇作教育的匱乏、戲曲創作環境不佳和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較低。在劇作教育方面,戲曲教育高等院校缺乏專業的戲曲創作專家,缺少專業的作曲課程。在戲曲創作和市場選擇方面,中國傳統戲曲一直面臨固守傳統經典劇本還是創造現代藝術的艱難抉擇,尤其是在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方面,對國外戲曲劇本的改編和演繹較少,較難激起年輕觀眾和國際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招生方面,戲曲院校難以招到綜合素質較高的高水平人才。學生多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學習,對作曲的興趣不高,創新活力不足和原創能力較低。
二是國際交流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供需市場不平衡。中國戲曲在國際傳播市場目前尚屬于曲高和寡的小眾審美藝術,國際傳播的范圍和力度不足。就業市場對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的需求較少,導致國際交流專業本科生就業困難。
結合本書內容,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中西具有較大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具有較大文化隔閡和傳播壁壘,導致戲曲文本的跨文化傳播缺乏共同的意義空間,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差異、文化沖突和文化排斥,造成學生跨文化交流困難;其次,新媒體的崛起讓娛樂化和碎片化的文化產品爆火,而中國戲曲的傳播渠道目前仍以官方渠道為主,并未按照新媒體的傳播規律進行內容的改造和受眾分析,傳播路徑較少,缺乏民間力量和意見領袖的支持,造成國際市場需求較少;最后,國內高校對國際交流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對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實踐訓練。
三是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資源有限。目前,中國戲曲院校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尚未突出戲曲藝術本身的特點,依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學資源有限,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發展。在教學模式方面,傳統的戲曲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缺乏多媒體形式的呈現和師生互動,給予學生的表演機會較少。課堂教學以單向灌輸為主,學生較為被動地接受戲曲教學、學習積極性較低。在教學資源方面,中國戲曲院校教師質量良莠不齊,缺少專業化戲曲大師和名師輔助教學,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戲曲院校的校企合作力度不足,國際交流機會較少。學生的實踐經驗與演出經驗較少,難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戲曲舞臺的魅力,實踐能力提升較慢。
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路徑。一是設置多元化課程,培養國際化人才。中西方文化語境有較大差異,中西方學生的思維和價值觀等亦有較大不同。因此,在培養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人才方面,要設置多元化課程。在課程體系革新方面,中國戲曲教育要優化教學課程設置,吸納交叉學科知識,積極開發跨文化交流學、文化概論、地域精品戲曲賞析等新課程類別,培養復合型跨文化傳播人才。跨文化的戲曲傳播和交流需要具備外語語言能力和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語課程設置方面需要設置英語基礎課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課程,提高學生的口語、聽力、閱讀和翻譯水準,以保證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順利進行。
二是探索戲曲英語特色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戲曲國際傳播實踐。戲曲是“身體”的、以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中國戲曲教育要開發翻轉課堂、多媒體教學、情景式教學、劇院實踐教學、對外教學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等新的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互動與討論環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現場教學和現場表演中切實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養戲曲傳播國際化人才時要尤其注重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翻譯是另外一種意義的傳播,在轉換語言的同時將戲曲特有的敘事方式、表現方式、音樂形式、人物裝扮和舞臺樣式等同時轉換并傳播到其他國家。在著作和戲曲文本翻譯方面,譯者需要發掘能夠呈現不同國家戲曲文化特色的書籍選題,遵循“信、達、雅”的原則,根據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文化觀念和閱讀習慣靈活地翻譯中外戲曲書籍或者研究資料,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可以正確、全面地了解戲曲文化。
三是融合中西理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中國古典文化對中國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理論教學方面,戲曲專業教學要注重結合傳統老莊審美思想和中國古典文學等理論,運用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理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在西方文化理論的教學中,戲曲專業教習要增強對西方歷史文化知識和西方傳播學理論的教授,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培養出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備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四是講好中國故事,運用新技術新渠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戲曲創造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文化寶庫。中國戲曲的專業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在內容創作中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形式上創新中國戲曲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媒介使用方面運用新媒介傳播好中華優秀戲曲文化。在內容創作方面,戲曲教育要從歷史典籍和中國民俗文化中學習中國理論和中國智慧,基于不同國家的地域、歷史文化、社會背景和消費者的心理做好內容的翻譯和二次創作,凸顯能夠激發全球觀眾共鳴的情感元素。在戲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制作原創戲曲劇目和改編傳統戲曲劇目,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講好中國故事,塑造真實、立體、可感的中國形象,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形式創新方面,戲曲創作者應將現代科技和現代表達有機融入戲曲創作中,創新戲曲表演中的音樂音效、人物妝造、舞臺設計和表演形式,讓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煥發新魅力,滿足現代化、年輕化、國際化觀眾的審美需求。在媒介賦能方面,中國戲曲要秉持著“互聯網+戲曲”的思維,善于運用自媒體、社交媒體等新媒介進行裂變式傳播和跨文化傳播,借助書籍、宣傳片、短視頻和紀錄片做好戲曲演出的線上和線下宣傳,在全球范圍內挖掘戲曲文化的潛在受眾,提高中國戲曲的國際知名度,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例如,在Youtube和TikTok等平臺上進行戲曲的宣傳和營銷,有利于吸引年輕用戶。
中國戲曲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門類,也是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在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方面,人才培養在響應國家政策和促進戲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中國戲曲教育仍然在優質戲曲劇作創作上存在優質戲曲劇作創作教育匱乏、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等問題。中國戲曲教育要設置多元化課程、探索戲曲英語特色教學模式、融合中西理論進行教學、運用新技術新渠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出戲曲領域的高端國際傳播人才,提高我國在文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增強我國在全球市場中的文化軟實力。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