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惠琴
小學高年級,意味著青春期的腳步已經踩著鼓點來到了各個家庭。在此期間,父母討論最多的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沒有以前乖巧,脾氣也變得很大。作為父母,會覺察、感受到孩子的叛逆,同時因為以往的教育方式被打破,父母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甚至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了。
某天,幾位媽媽在一起喝茶,說著說著就扯到了自家的孩子。
小東媽嘆了一口氣,說:“也不知道我家兒子怎么了,最近有事沒事就想跟我吵架。晚上10點了,我看他往廁所走,就提醒他去洗澡,沒想到他扭頭不去了。問他干什么,就說他本來自己要去洗澡的,是為自己做事,我一提醒變成他洗澡是為了我,他才不去呢!你說氣人不氣人?”
幾位媽媽都笑了,這不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嗎?
小西媽也嘆氣:“你兒子是直接告訴你為什么,我家那個乖女兒呀,不管我說多少遍,嘴巴里說好好好,結果呢?讓她不要用耳機聽音樂,她倒好,一邊點頭,一邊跑書房去,把門鎖上了。我怎么知道她在里面是聽歌還是做什么。得,乖女兒都不乖了,真是沒辦法。”
兩位媽媽的嘮叨猶如打開的話匣子,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語聲討起自家的孩子。只有小北媽媽沉默了,心想:“小北雖然沒有用言語或者行動來叛逆,但是每次跟她說話,她只會點頭,有時候自己說話急了,她還會哭,情緒不是很好,這讓我也擔心呢……”
進入青春期,意味著孩子身心發育處于高速階段,隨著身體的快速發育,心理上的“脫胎換骨”也開始進行。隨著獨立意識的進一步增強,隱私范圍的擴大,他們極力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和管教,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樣自己決斷,增強對自己的“控制感”,同時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多向同齡人敞開,而不愿意向家長袒露心聲。
一、三種常見溝通模式
青春期的家長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調整家庭教育模式,追趕上孩子奔跑的腳步,與孩子好好說上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先來認清青春期。
根據本案例中呈現出的典型行為,我們可以歸為青春期出現的幾種常見親子溝通模式。
(一)追逃模式
一個嘮叨,一個扭頭走;一個嘮叨,一個關房門。小西與父母的相處就是追逃模式,孩子回避溝通,一是父母老生常談;二可能是父母的話題與孩子需求不匹配。父母不停地說,小西腳底抹油,關門隔斷父母的嘮叨,切斷了與父母的溝通,拉開了親子關系的距離。
(二)對抗模式
父母說什么,孩子都反著做,指東往西。像小東這樣的孩子,在男生中普遍存在。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大人了,開始對抗父母;也可能因為情緒不佳唱反調;也可能認為父母的觀點不正確才對抗。他們期待能用對立的方式擺脫父母的控制。
(三)承受模式
父母說的,雖然違背自己的意愿,卻只能遵從。首先這里的父母,是絕對的權威,雖然說哪里有權威哪里就會有反抗,但反抗無效的時候,有些孩子就會選擇承受,這種情況中女生居多。這樣的孩子會顯得弱小,表現出退縮的狀態,缺少自信。
二、三層大腦結構與溝通
青春期階段,為什么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達不到期待的結果?讓我們試著從大腦構成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從大腦結構看,我們的大腦由最內核的原始腦、中間的動物腦和外面的理性腦組成。原始腦掌管著我們的心跳和呼吸等,這些能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機能。
從溝通的角度來看,當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氣和時,大腦就處于理性狀態,彼此進行表達和溝通,通過判斷、理解,能真實地去感受和表達,此刻的溝通是有效的。但父母如果對孩子有所不滿,言語中帶著一些情緒時,孩子會立刻感受到“危險降臨”,或當家長表達的內容并非孩子想接受的要求或者命令時,大腦的防御功能就會開啟,此時,動物腦開始運作,孩子自我保護的功能就會打開,隨之與父母的溝通方式就變成了或對抗,或逃跑,或僵持。
在此情景中,孩子會感受父母的力量強弱,當自己能與之對抗的時候,就會出現父母動手孩子還手、父母責罵孩子回罵、父母指東孩子往西等反抗性行為,孩子的劇烈對抗可能引發家長更強烈的打壓,但只要有機會,孩子依然會再次反抗;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力量之大,無法與父母抗衡時,逃跑的模式啟動,孩子可能轉身躲到自己的房間,或者跑到老人的身邊,或者去廚房喝水等,采用行為方面的逃避;當父母的情緒比較強烈,孩子一下子無法緩過勁來,可能會出現僵持的狀態,孩子或哭,或發呆,或發抖,無法言語。無論處于什么模式,親子之間的溝通已經出現障礙,孩子已經不用大腦去感受、理解、思考和判斷,而是用防御的方式來面對父母,這時候,溝通非但無效,更是負效的狀態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思考問題會不斷深入,敏感度不斷提升,對于自我的認識也越發全面。而對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是希望有權決定,希望自己真正實現幼兒園的名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作為父母,可能還停留在原有的“我說你做”的教育狀態,搶奪孩子的權利,孩子自然會不樂意。當孩子自我意識越發強烈需要突破的時候,模式自然需要被打破,同時家庭的溝通模式進入震蕩期,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找到適合彼此的方式,而后重新穩定下來。而這個震蕩期,如果家長意識早,改善快,經歷的時間就會短。
三、溝通不暢的可能性
(一)父母來不及跟上孩子成長的速度
首先,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伴隨著身高的急劇拔節,思想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獨立,他們開始更多與同齡人進行交流和分享,表達自己獨立的思想,并且同齡人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看問題的眼光和角度不同,想要自己做主,不必遵從父母的建議。網絡的發達使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他們獲得的知識,父母不一定能掌握,因此,父母的權威意識在高年級階段孩子心里已經淡化。如果這時候父母的建議似乎都是對孩子行為的“否定”,這反而會刺激青少年不“聽話”。
(二)父母過于嘮叨,被動拉開距離
父母對于孩子的關愛,落實得最多的是吃穿住行。父母如果與孩子說話不注意語氣和態度,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如果老生常談,處于敏感青春期的他們會嫌棄父母的嘮叨,轉而不愿意理睬父母。如果遇到一些學業問題,認為父母無力幫助的,則溝通會更少。
(三)父母用“愛”的模式綁架,批評指責過多
家長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提出的目標往往是家長的需要。比如穿衣方面,把外套穿上,這樣你就不會感冒;不要往太陽底下走,不然皮膚會曬黑的。學業方面,只有保持95分以上,才能考上最好的中學,你以后才能上好大學……看似父母很關心愛護孩子,但這樣的愛卻“斬斷”了孩子的體驗。如果父母過于嚴苛,提出的要求自己也做不到,導致孩子認為父母要求不合情理。有的孩子從小學會承受,即使心里不愿意,但沒有能力對抗,容易形成自卑的心態。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有能力對抗父母的壓力,為了證明自己,會用行動來對抗。
四、有效溝通三建議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就要清楚孩子不會像從前那樣,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需要調整溝通的內容和方式,坦然面對孩子表現出的疏遠、叛逆,最根本的一點是,父母要把孩子當朋友看待,這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認為自己不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己的父母就是不理解自己。有了這一預期,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就會無功而返??梢?,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難度提高了很多。因此,我們要先從心理上準備好。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親近那些誤解自己和貶低自己能力的家長,批評和懲罰的方式是不利于溝通的。
家長要意識到并認同孩子的成長,慢慢拉開與孩子相處的距離,看到青春期孩子飛速成長的腳步,能讀懂孩子行為背后隱藏的目的,有些孩子可能是求關注,有些孩子可能想要獲得權利,有些孩子可能有些自暴自棄,行為背后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家長與他們與時俱進,共同成長,親子溝通才會有效。
從常態看,家長與孩子說話的內容一般為三類:習慣方面的提醒、學習方面的要求、其他家常話。
(一)表達內容:言簡意賅
過度關注孩子,會讓孩子有窒息感。家長在習慣方面的提醒和表達,在孩子眼中,小時候是關愛,長大了是嘮叨、是啰唆。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對于家長的語言尤其敏感,因此家長說話要簡明扼要,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可以嘗試理性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給孩子更多的空間,特別是學習方面,別去觸碰孩子成長的邊界。孩子已經養成了自己的習慣,家長的嘮叨反而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逆著來,更不愿意去調整,因此家長盡可能不必去嘮叨。
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獨立性,不去冒犯他們的“邊界”,親子關系就能緩和。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父母更多的是從心理層面上關心孩子。如果這樣的關心依然落實在衣著的冷暖、飲食的饑飽上,孩子是不滿足的,因此就會出現言語沖突。如果家長能耐下心來,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讀懂他們的情緒狀態,不去揭開他們的“逆鱗”,沖突就會減小。
(二)表達態度:尊重信任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又依賴于父母,當他們有信心面對的時候,不需要家長來“指手畫腳”。反之,自己受到挫折的時候,卻又希望父母來幫助自己,這時候父母的表達就會更有效。
青春期的困擾除了學習外,人際關系也是重要議題。但在交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面臨被“拋棄”的狀態。
“憑什么不和我玩了,我以前一直跟她是好朋友,為什么貝貝一來就不和我說話了,氣死我了!”面對孩子挫敗的感受,父母與孩子怎么溝通呢?
父母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先進行情緒部分的回應:“看起來你很憤怒呀……好好說說,發生了什么?”孩子從父母言語中得到了安慰,得到了支持,這時候的話匣子就會被打開,傾訴的欲望得到了鼓勵,自然能和家長較好談心了。
“怎么才考88分,你上課的效率呢?”“看你,一天到晚玩手機,視力又差了。”這一類語言,背后隱藏著的是父母的關心,但關心一旦用這樣的語言表達出來,孩子明顯會感受到壓力,自然會在面前豎起一道屏障。
體諒孩子的挫敗感,并試著去安慰對方?!斑@次考試真的很難,你已經盡力了”“我知道你很希望做好這件事”“事情行不通的時候,真的很難”“你也不想這樣的”這樣的語言,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對立的。努力去看到孩子努力和善意的一面,這樣孩子才會努力朝著好的方向前進。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心的成長,學會欣賞孩子的變化。遵從孩子意愿,給孩子松綁,孩子的能力需要被證明,給孩子機會。
(三)表達方式:正面引導
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最終處理的方式。如果我們看到孩子的任性,可能會努力想去糾正對方的行為;如果看到孩子的攻擊性,可能會關注到攻擊的后果;如果孩子不聽話,我們可能希望孩子不要反抗……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孩子任性,是因為他遇到了引發他沖動的事情,孩子發脾氣,是因為遇到了挫折,幫助他處理好沮喪的情緒就好。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對孩子本身也是一種榜樣。
當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父母的正面引導,正面引導的基礎在于親子關系中建立安全的信任和依戀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青春期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表達需求。
父母態度要溫和,蹲下身來,看到孩子的努力,而非高高在上要求孩子。提出的目標是孩子常態下努力能達成的,即所謂的“最近發展區”,是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即將能達到的狀態,而不是最佳狀態下的更進一步。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做到少說話,多傾聽,把時間和空間多留給孩子,同時也要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擔心和不安,多與孩子談談自己的心路歷程,讓自己成為孩子青春期的陪伴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