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李小艷
(1.云南省新平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新平 653499;2.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新平縣分校,云南 新平 653499)
糧食安全是我國整體安全的重要構成要素,同樣也是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糧食需求的不斷上升,我國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多元化的糧食生產區域,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用地日益減少,糧食生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糧食安全的風險、生產技術效率等問題比較突出。所以,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推廣糧食生產技術,以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
經過3年多的建設,云南省玉溪市糧食物流產區園從構想到現實,一個糧食產業經濟的新高地在逐漸形成,并開始發揮出引領和帶動本地糧食產業經濟在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高效率軌道運行的強大牽引力。改革開放40余年,玉溪農業、農村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隨著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石的農業制度建立,糧食短缺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隨后,以市場為導向的糧食主產區也在陸續建設,水稻、玉米、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被蔬菜、水果經濟作物所取代。在市場的牽引下,農民群眾陸續完成種植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的革命創新。
對于糧食生產來說,糧食的市場價格能夠稱之為是糧食種植面積的“晴雨表”。歸根結底,是因為糧食價格增長,促使更多農民群眾加大糧食種植面積,能夠帶動糧食產量的增加;而糧食價格降低,便有一大部分農民群眾不種糧食,改到城市打工,造成大部分農業人口縮減,糧食生產質量下滑。此外,在農產品市場中,糧食生產資料價格變化也會影響糧食生產,比如化肥、農膜、柴油等。具體表現為糧食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會帶動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無形之中加大農戶種糧的經濟負擔,打消農戶種糧的熱情,造成糧食生產產量大幅度降低,不能滿足基本市場供給需求。
自然災害是影響云南省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自然災害對于云南省糧食經濟發展有很大限制,而且糧食主產區的受災范圍會增加,糧食生產產量縮減情況越來越多。比如,云南省糧食主產區在2005年遭受干旱、特大干旱,致使全省受旱農作物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有近1000萬畝水稻、玉米等大春糧食作物面臨補栽補種。此外,干旱、低溫、冰雹、大風、降雨等因素也會影響糧食生產產量,病蟲害、鼠疫等問題也會限制糧食的生長。據不完全統計,現階段,因為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云南省糧食受災面積多于3.2億公頃,而病、蟲、草、鼠害的暴發頻率均大于20公頃/次,平均每年各種糧食商品的總損失大于9000萬噸,由此可見,自然災害對于糧食生產的影響非常大。
首先,強化農民群眾的教育培訓,在培養農戶的科技素養方面多下功夫。農戶是農業科學技術宣傳、推廣的主要受眾群體,更是農業科學技術的主要受益人員,只有增強農民群眾的科技素養,農業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以鞏固近幾年的科技培訓為前提,將科技培訓朝著科技入戶過渡,將集中培訓轉變為入戶培訓,將課堂說教手段變成現場一對一解答,利用一對一的科學技術推廣手段,建立技術人員帶農業大戶、農業大戶帶小規模作坊、農民群眾幫農民群眾的科技群體發展模式。與此同時,重點培養核心農戶、典型農戶、示范農戶,充分發揮重點農戶的模范帶頭作用,讓農戶真正感受到農業技術的先進性。
其次,還需要發揮科技示范基地的模范帶頭效應,通過科技示范基地的模范帶頭功能,為農戶提供全面的、系統的技術成果鑒定,從而建立縣級示范區、鄉級示范區、村級示范區的科技示范鏈。
最后,強化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重點致力于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力求每年培養一大批基層干部,通過分批次、分階段地培訓,每次培訓至少花費7天時間,通常以農業生產的主要階段為最佳培訓教育時間,保證理論知識教學和農作物種植實踐基本融合,這樣能夠大大提高糧食生產質量。此外,要全面落實“三農”工作,結合當地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推廣“三農”工作的方案,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推廣、宣傳,通過建立示范基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第一,建立農業科學技術宣傳體系。重點致力于強化農業科學技術示范基地,組建一支高質量、高技能、高素養的人才隊伍,為建設科研示范服務隊伍奠定良好的人才儲備。具體來說,首先,加強糧食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試驗基地的示范作用。其次,加大科學技術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將資金用于更新科研示范服務單位和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辦公設施,購買現代化的設備,轉變傳統農技推廣工作中“一張嘴、兩條腿”的窘境。
第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對云南省農村地區的科技服務人員進行綜合、妥善的管理,并鼓勵其考取相關的資格認證,建立競爭上崗體系,確保科技人才在整個部門的比重不小于85%。同時鼓勵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深入到農村地區工作,從而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提供更為堅實的人才儲備。
第三,加大科技入戶工程建設力度。農機推廣人員將農業科技講給農民群眾聽、教給農戶學、做給農戶看、帶領農民群眾一起干,促使一大批具備良好文化素養、高技術水平科技示范戶脫穎而出,并帶領當地其他農民群眾共同走向富裕道路,這對提高云南省糧食生產產量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可以帶領農民群眾科學種田,并建立農業技術長效宣傳、推廣機制。
第四,充分調動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要對現有技術工作者進行全面培養,盡可能做到專職專用,并給予相關的職權。對于承擔科技項目的工作人員來說,還需要落實具體的經費來源,積極引進先進的人才,鼓勵項目工作人員流向基層、深入農村地區之中,為云南省糧食經濟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實現云南省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云南省糧食的穩步發展是其中較為關鍵的內容,也是保障云南省民生建設的基礎。因此,政府部門以及相關領域要積極推廣糧食生產技術,從而才能更好的鞏固云南省糧食主產區的地位。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對影響云南省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進行詳細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吸引年輕勞動力留在農村,鼓勵資本進入到農業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