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馬憶新
(海城市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遼寧 海城 114200)
消化不良又被稱為胃腸卡他,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疾病嚴重影響生豬胃腸道功能,導致病豬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致使生豬生長受阻,更有甚者會出現虛脫死亡等現象。雖不具有傳染性,但是流行周期長、復發率高的,若是不加以重視,也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下面主要從豬消化不良的病因、臨床癥狀、治療措施3個方面展開介紹,以期為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臨床上導致該病發生的病因因生豬日齡不同而存在差異,但是,與養殖戶飼養管理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若是哺乳母豬的日糧發生了改變或采食了霉變飼料,極有可能導致仔豬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同時,母豬乳頭不清潔、畜舍衛生條件差也是誘導仔豬出現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此外,仔豬過早補料或者飼喂蛋白質、脂肪含量過高的飼料也容易誘發仔豬消化不良,患病仔豬逐漸消瘦脫水,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導致仔豬死亡。
對于成年豬來說,飼養過程中采食霉變、有毒飼料,飼養條件突然改變、長途運輸、畜舍衛生狀況差、細菌寄生蟲感染等均容易誘發消化不良,成年豬患病后死亡率較低,但若不及時查明病因,及時治療,會導致病豬日漸消瘦,嚴重影響生豬品質和產量。因此,為切實提高生豬養殖質量,廣大養殖戶需要加強臨床觀察,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減少因消化不良導致的經濟損失。
根據疾病的發病速度和發病周期,大體分為急性和慢性消化不良。其中急性消化不良病豬以體溫升高、食欲不振、飲欲增加、嚴重腹瀉、水樣糞便、并伴有惡臭為主要臨床癥狀,病情好轉后影響小,而慢性消化不良會導致病豬消瘦,危害更為嚴重。若是按照發病部位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胃消化不良、大腸消化不良和小腸消化不良。發病類型不同,病豬具體表現的臨床癥狀存在差異。例如,以胃和小腸為主要發病部位的消化不良,其口腔癥狀較為明顯,具體表現為唾液黏稠、口臭、舌苔厚且呈灰白色、口腔黏膜充血潮紅、胃腸蠕動減慢、大便干結、嘔吐等癥狀,而以大腸為主要發病部位的消化不良,其臨床癥狀以腹瀉為主,病豬排稀軟或水樣糞便,排泄物中混有未消化的飼料或黏液。單純出現生豬消化不良的病豬一般體溫正常,若是繼發感染其他疾病,病豬還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黏膜出血、消瘦等癥狀。
病豬日齡不同,其臨床癥狀也會存在差異,1~3周齡的仔豬發病,根據發病性質可分為單純消化不良以及中毒性消化不良兩種類型,其中,單純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腹瀉,多見黃色和灰色稀糞。中毒性消化不良更為嚴重,臨床上以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呼吸急促、黏膜發紺、腹瀉癥狀為主,糞便呈水樣,并混有血液、黏液、乳凝塊等物質,有明顯的腐臭氣味。成年豬患病后以胃消化不良為主,主要表現為胃部機能障礙,以口臭、舌苔厚、唾液黏稠、大便干燥、便秘為特征性臨床癥狀,若是病豬腸道機能發生障礙,則表現為急性消化不良,臨床可見飲欲增加、腹瀉的現象,一旦轉變為慢性消化不良,則可能導致病豬消瘦,進而影響其生產性能,料肉比降低,給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
臨床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現生豬出現上述臨床癥狀,應全面梳理養殖場內易導致豬消化不良的誘因,特別是生豬飲食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明病因,采取措施進行救治,避免急性消化不良轉變為慢性消化不良,從而進一步提高生豬產量,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消食導滯:若是飼養過程中發現生豬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消化不良的常見癥狀,可以按摩豬的腸胃,每30分鐘按摩一次,每次按摩5分鐘,同時給病豬灌服溫水。也可以使用硫酸鎂或者硫酸鈉等藥物,液體石蠟或者菜籽油等潤滑物質,幫助病豬排出積食。
增強胃腸功能:患病仔豬可以通過口服胃蛋白酶和乳酶生各3克進行治療,提高病豬胃腸消化機能。成年豬可以將食鹽或蓖麻油加入水中,通過灌腸的方式清洗病豬腸道,去除腸道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然后在病豬飼料中加10克的酵母片或者大黃蘇打片進行喂服,中和胃酸,提高胃內微生物活性,促進消化。此外,將4克碳酸氫鈉、2克大黃粉末、2克龍膽粉做成藥包喂服病豬,可以有效清理病豬腸道內有害物質,并進一步抑制有害物質的發酵。
收斂止瀉:口服2克硝酸鉍、3克鞣酸蛋白,用于收斂止瀉。若是仔豬出現了黃白痢的情況,可以使用長效沙星注射液緩解病情,同時配合使用微生態制劑,提高仔豬免疫力。
抗菌消炎:若是病豬出現了明顯的炎癥反應或繼發感染,還需要在增強胃腸功能的基礎上添加抗菌消炎藥物,例如,口服慶大霉素、青霉素、氨芐等抗生素類藥物或者肌肉注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進行治。
補液解毒,調整體液平衡:若是病豬病情進展迅速,腹瀉、嘔吐情況較為嚴重,還需要采取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和5%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及時補充電解質,若是出現酸中毒的情況,可通過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的方式調節酸堿平衡。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食品安全,“禁抗”“減抗”“中醫藥+畜牧業”的綠色養殖理念逐漸流行起來。中醫辨證療法認為,豬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受阻導致氣滯從而引發的疾病,因此,可借助重要到達健脾和胃、調理氣機的目的。同時中藥治療具有毒副作用低,治療效果好的優點。成年豬患病后多見胃部機能障礙,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要以消食導滯、行氣消脹、開胃健脾為主,恢復胃腸功能。常見的治療方劑有:
方1:400克白術、400克山楂、200克神曲混合碾碎后,每日開水沖服20克,連用5天,可起到消食導滯、行氣消脹的治療效果。
方2:180克飯鍋巴、120克白糖、30克橘餅、20克山楂片開水煎煮后拌料喂服病豬,連用5日,可起到健脾、消食、止瀉的作用。
方3:1000克山楂、麥芽,300克的山楂葉、紅菊葉清水煎煮至500克后,加入山楂及麥芽末,烘干后,每日取60克拌入病豬飼料內進行喂服,連用3天,可以起到開胃助消化的功效。
綜上,構建畜牧產業綠色生產體系,從源頭關注動物食品安全,才能生產出優質健康的畜禽產品,才能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中西醫結合治療豬消化不良不僅效果顯著,毒副作用小,還可以達到治療疾病,調理生豬胃腸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于探索我國動物健康生產新模式,構建“中醫藥+飼料+獸藥+養殖+食品+健康”的生態養殖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廣大養殖戶在飼養的過程中也應該加強對豬消化不良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視程度,加強飼養管理,完善養殖流程,及時清理糞便垃圾,保持豬舍通風良好、干燥衛生,提高飼料品質、科學配制飼料,選擇合適的飲水器,提供干凈清潔的飲水,建立科學的生豬飼養模式,提高生豬抗病能力。同時,冬春季節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因應激原因誘發消化不良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