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在改革開放初期,唯經濟發展的模式成為農村發展建設的唯一標準,在農村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農村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甚至對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脅。由此而產生的環境治理難度也不斷升級,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成為一種矛盾的存在。這種現狀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廣泛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科學持續發展。在農村地區的未來發展中,要將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作為基本的路線,要實現科學健康的經濟增長。
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長期以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傳統的農業生產環境下,由于現代工業尚未普及,這種意識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大,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在我國的工業化逐步建立之后,在農村地區建立的工業生產企業數量眾多,這些企業大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化學工業企業,污染物的排放使得農村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直接威脅到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工農業生產中,農村居民生態意識的缺乏,使得農村地區在進行生態環境治理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礙,直接影響了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
農村是我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分布比較廣泛。在南方的眾多丘陵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特點,農村的居民生活比較分散和封閉,與外界的交流也很少。這就導致政府在制定針對生態環境方面的政策時,許多農村地區的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當地的一些政府機關人員,都很難有效地落實政府的生態環保政策。總而言之,在當下的農村治理過程中,農村地區生態政策執行難度大,在政策傳達、政策實施以及政策反饋等方面,都很難有效落實。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都實行單一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農村地區的這種生產模式顯然是很難達到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農牧業生產模式落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比如,在農作物的耕作中,濫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導致耕地資源富營養化。在畜牧業的養殖中,牲畜的糞便沒有及時處理,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條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下,共同富裕是我們奮斗的終極目標。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共同富裕目標實現中的重要環節。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農業地區的經濟主要是農業生產。這種生產經營模式,受限于生產資料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當下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遠遠落后于我國的工商業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就要突破傳統農業生產的束縛,來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才能夠實現農村地區居民收入的提升。
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是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來進行的。我國農村地區長期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產生了較為固化的思維。在改革開放之后,有些農村地區已經開始走在時代發展前列,最大程度地開發農村經濟產業,實現了經濟上的提升。但是,大多數農村地區受限于固有的思維以及單一的經濟結構,除了引入農業機械之外,沒有過多地進行經濟產業的調整。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下,除了切實地提升農民的收入之外,還可以有效調整農業生產模式,發掘農業經濟的潛力,使得農業經濟呈現健康的發展趨勢。
當前,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是以農產品種植為主,經濟發展思路偏向第一產業,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在農村地區的生態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中,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被淘汰,無法實現經濟增長的目的。這就激發了農村地區開始實現多種經濟模式,比如,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儲藏等。隨著商品市場和電子商務營銷的不斷完善,農產品也會隨著商業的運作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這些都是在農村地區生態治理的基礎上來實現的。
在農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中,首先,要加強對農村環保設施的投入,完善農村地區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既能夠有效地引導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同時還能增加農村居民的就業。比如,在農村地區增設垃圾回收站,建立完善的環境衛生清潔隊伍,也要建立良好的垃圾處理體系,保證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同時,農村地區的工業生產以及手工業在進行生產加工時,要通過技術改進來達到污染物排放的標準,保證工業生產與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發展。
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能夠只依靠傳統的農業種植,還應該發展多種符合農村地區發展特色,同時對于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小的產業。比如,我國一些傳統農村地區開展了特色旅游產業,一些特色農村借助本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鄉村改造、旅游開發等模式,建立了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在提升經濟的同時,還美化了環境,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模式的典范。
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解決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的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已經基本上落實。農村地區的居民都已經實現了清潔能源的使用,使得農村地區的空氣污染大幅降低,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除了天然氣能源的覆蓋之外,光伏發電產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也在農村地區廣泛地開展。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借助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實現了太陽能等資源的充分利用。以此類推,沿海及西部的農村地區,也利用風力發電等新的能源及技術,解決了日常的生活用電問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協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來看,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在成本和使用規范上不斷地控制和完善,才能夠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
綜上,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是當下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經濟的協同發展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有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才能夠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發展改革的積極性,使得更多的農村居民投入到生態環境治理中,從而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