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彬
(四川省西充縣仁和鎮人民政府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西充 637200)
水稻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其產量對于現代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稻水象甲幼蟲、成蟲均可危害水稻生長,若防治不當則會造成水稻大幅減產,因此,自水稻稻水象甲蟲害發生以來,地方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視。蟲害防治工作應根據水稻稻水象甲生長習性及危害特征進行確定,并綜合性應用多種防治手段,以此方可有效遏制稻水象甲的傳播,為水稻種植產業保駕護航。
結合西充縣地區來看,稻水象甲蟲害1年1代,越冬場地為水稻田周邊的稻茬、雜草、田埂、淺土層,且越冬場地多具備向陽背陰特征。稻水象甲完成越冬后,于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活動,此時日平均氣溫處于10℃以上,為稻水象甲提供了良好的溫度條件,待日平均氣溫達到15℃后,稻水象甲開始取食,啃食水稻田周邊。進入4月中旬后,早稻秧田完成揭膜,而稻水象甲則逐步遷入稻田內,早稻于4月下旬、5月上旬移栽,稻水象甲隨之進入本田,并于5月下旬完成遷飛。稻水象甲于5月上旬開始產卵,此時進入卵盛期,并逐步出現稻水象甲幼蟲,幼蟲數量規模于6月上中旬達到峰期。1代幼蟲從6月中旬開始成長為1代成蟲,成蟲數量規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時間段內攀升。完成羽化的稻水象甲成蟲遷入陰涼濕地取食,隨后進入滯育階段,于9月步入越冬階段。
根據西充縣地區水稻稻水象甲蟲害表現來看,其具有傳播快、適應性強的特征。西充縣水稻稻水象甲蟲害最早見于2012年,通過跨區栽秧、跨區收割、集中育秧、集中灌水等方式快速傳播至整個縣域范圍,現已成為危害西充縣水稻產量的重大蟲害。稻水象甲對各類惡劣環境具有較強適應性,一旦遭遇惡劣環境,稻水象甲將會進入“冬眠”狀態,停止取食,當外部環境相對適宜后,則會脫離“冬眠”狀態而蘇醒。此外,稻水象甲若遭遇天敵,可進入長達數分鐘的假死狀態,用于躲避假死,且雌蟲無需交配即可產卵,年產卵量較多,加劇了稻水象甲的傳播擴散。
從稻水象甲危害形式角度來看,稻水象甲幼蟲與成蟲均可對水稻造成危害,幼蟲取食水稻根系,而成蟲取食水稻嫩葉,其中幼蟲危害程度大于成蟲。稻水象甲成蟲在生長發育期間鉆入泥土或水內,蛀食稻根,嚴重影響水稻正常發育,嚴重時則會出現秧苗黃化枯萎現象,隨后整株死亡。稻水象甲成蟲啃食水稻幼葉,啃食后產生長條狀白斑,阻礙水稻光合作用的進行,繼而降低水稻產量。由此可見稻水象甲對水稻的危害較大,若防治不當,則會減產10%~20%,嚴重時甚至可達40%~50%。
采用物理防治技術遏制水稻稻水象甲時,可采用農業防治手段降低稻水象甲蟲害對水稻的危害程度。水稻選種時優先選用抗蟲品種,栽植健壯秧苗,或應用棚栽方式種植水稻,借助大棚結構對水稻形成保護。此外,在水稻農業種植期間做好稻水象甲的監測工作,基于監測結果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完成水稻收割后及時清除稻茬、稻草、雜草,摧毀害蟲越冬場所,采用該方式減少蟲害數量。稻水象甲具有較強趨光性,對于日光燈、白熾燈等光照較為敏感,因此,可基于稻水象甲的趨光性特征,借助LED燈、頻振燈、日光燈、黑光燈構建光源進行誘捕,以此良好防治水稻稻水象甲。
于水稻移栽前進行葉面噴藥,借助化學藥物滅殺稻水象甲成蟲,緩解本田防治壓力;待稻水象甲進入越冬階段后進行噴藥,通過該方式遏制稻水象甲的產卵量;當稻水象甲孵化幼蟲后,可撒施化學毒土或顆粒劑,滅殺幼蟲,以此起到良好防治效果;當幼蟲發育為成蟲后,于高峰期再次噴施化學藥劑。在生態環保理念指導下,應優先選用低毒、高效化學藥劑,不可選用危害自然生態的藥劑。結合稻水象甲生長習性來看,成蟲多采取葉面噴霧的形式進行防治,而幼蟲則應用撒施藥劑的方式進行滅殺。總結以往經驗,可選用“吡蟲啉+毒死蜱”“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的化學藥劑組合進行葉面噴霧,采用該方式防治稻水象甲成蟲,而對于稻水象甲幼蟲,則可撒施毒死蜱、二嗪磷進行防治。此外,為避免撒施劑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稻田內若養殖魚、鴨,則不適用該防治方式。
生態防治技術具有綠色生態優勢,故在防治水稻稻水象甲時,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優先選用生物防治技術。對水稻稻水象甲生態防治技術進行總結,具體如下。
第一,投放鴨苗。水稻移栽至本田10天后可按照225~300只/公頃的規格投放15日齡鴨苗,用于完善水稻生態,借助稻鴨共育模式防治稻水象甲。第二,保護天敵。水稻種植區域應有意識地保護稻水象甲天敵,如螳螂、青蛙、蜻蜓、蜘蛛等,借助生物天敵遏制稻水象甲的傳播擴散。第三,種子處理。采用生物制劑處理水稻種子,于水稻播種之前,運用500倍液的綠僵菌可濕性粉劑(100億孢子/克)均勻拌種,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完成拌種后晾曬,后用于播種即可。第四,秧苗處理。水稻秧苗移栽之前,運用500倍液綠僵菌油懸浮劑(80億孢子/克)持續浸泡秧苗根系30分鐘,完成浸泡處理后進行栽植。第五,秧田防治。運用生物制劑代替傳統化學藥劑,于秧田揭膜后噴施生物制劑,于移栽之前浸泡根系,采用帶藥移栽的形式防治越冬成蟲。在此期間所應用的生物制劑主要為綠僵菌可濕性粉劑(100億孢子/克),防治時按照300~450克/公頃的規格進行噴施,或應用綠僵菌油懸浮劑(100億孢子/毫升),按照3750~7500毫升/公頃的規格防治處理。此外,還可運用500倍液的印楝素(0.3%),采用澆施方式防治稻水象甲。第六,本田防治。當水稻秧苗移栽至本田區域后,可采用噴霧防治形式遏制稻水象甲,于5月上中旬噴施生物制劑,用于滅殺越冬成蟲,于6月上中旬噴施生物制劑,以此遏制新生代稻水象甲。在此期間,可選用廣譜綠僵菌油懸浮劑(100億孢子/毫升),按照3750~7500毫升/公頃的規格進行噴施防治,或按照900毫升/公頃的規格噴施魚藤酮乳油(7.5%)。
綜上所述,稻水象甲能夠對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輕則10%,重則40%~50%,為保障水稻產量,必須重視稻水象甲蟲害的防治工作。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可利用稻水象甲趨光性進行物理誘捕,通過農業田間管理措施遏制稻水象甲蟲害的發生,并可科學借助各類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此外,在綠色生態環保理念指導下,應借助多元化生物手段防治稻水象甲,以此確保稻水象甲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