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紅,梁春燕
(1.山東省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鄄城 274600;2.山東省鄄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鄄城 2746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樹木作為可再生資源,具有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創造生活用品等功能。相對地,樹木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成長周期長、存活率低,資源數量有限。且樹木資源牽動著區域地區的發展,不可輕易調動,因此,大力發展林業、實施抗旱造林目標,是我國實現資源再生、維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戰略。
筆者認為,建設林業工程、植樹造林的意義可以從3個方面考慮:第一,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可持續發展戰略。樹木具有調節區域空氣環境、吸引動植物族群、降低局部氣溫的功能,實行抗旱造林計劃,能有效優化我國生活環境;第二,儲備自然資源,協調多元效益。樹木是珍貴的可再生資源,用途廣泛,生活中處處能見到木制品的身影,實行抗旱造林計劃,能有效為我國儲備樹木資源;第三,發揮抗旱功能,調節區域生存環境。實現抗旱造林,需在選種、養地、技術、設施、人才、監督等方面元素緊密配合。讓樹木鎖住區域水資源,逐步改善當地自然環境,抗擊干旱帶來的危害。
筆者認為,在我國林業工程建設中,抗旱造林部分存在以下3方面問題:第一,實踐操作不當,浪費樹種資源。在實際種樹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地方種植技術的落后、設備殘缺、天氣影響等多方面問題,導致樹種大量枯萎,造成經濟損失。實踐是相對重要的造林環節,實踐不當將對造林抗旱計劃的結果帶來直接影響;第二,缺乏長期維護意識,監管力度薄弱。在造林計劃中,大部分地區的造林活動都存在缺乏長期監管的問題,相關部門在組織植樹活動后短期養護,便松懈監管力度,樹木受自然和人為影響逐漸折損,影響最終抗旱效果;第三,樹種選擇不合理,未達到理想效果。樹種選擇需要充分考慮到播種的自然因素和樹種的適配性,適配結果不佳,對造林計劃的影響是最大的;總的來說,現階段的抗旱造林工程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仍存在較大上升空間。植樹造林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任務,需要國家科學規劃、長久落實,要切實提升林業工程抗旱效果、保護國家環境。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嚴選抗旱樹種,是提升育苗成活率,節約林業資金的有效策略之一。選擇抗旱樹種可以從生存環境、樹種來源、樹種特性、災害防御等方面入手。就生存環境來說,生存環境指抗旱造林的規劃地區,相關技術人員在選種前期應充分勘探播種地區的天氣、地質、周圍生物群落、水資源和土壤成分,整合多方信息,確保選種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以針葉樹種為例,針葉樹種對水資源的依賴較弱,在少水的情況下依然能頑強生存,是抗旱樹種的優良選擇;就樹種特性來說,樹種來源以本地樹種最佳。本地樹種適應當地氣候,不用考慮耐受性,且與當地水土相諧,是抗旱植樹造林工程的優秀選擇;除了來源以外,樹種本身的生長特征也應納入考核范圍,干旱地區盡量選擇生長周期短、耐貧瘠、對水資源需求小、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樹種。以榆樹為例,榆樹作為闊葉樹種,其根系較為發達,抗旱性能極佳,適宜種植在干旱地區,同類優勢的闊葉樹種還有槐樹、花椒樹等;就災害防御來說,林業災害可大致分為生物災害、病蟲災害、氣象災害等,外來生物入侵、突發氣象、蟲患等都能影響樹木的生存情況,相關技術人員應充分考慮到此類問題,在選種時注意規避。以灌木樹種為例,山皂角、連翹、酸棗樹、檸條等灌木樹種耐寒能力強、生命力旺盛,在勘察周遭生態圈后可以考慮投入使用,灌木生長周期短,生命力頑強、在不適合林木種植的區域,選擇灌木也可以達到抗旱的目的。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科學養護土地,調控土地成分,是提升樹木成活率,增強蓄水能力,助力區域環境改善的有效策略之一。科學養護土地,是造林計劃正式實施前的準備工作,也是決定了計劃是否成功的關鍵性步驟。科學養護土地,可以分科學勘探土地、改善土地結構、人為治理土地、實施造林活動幾個步驟。就科學勘探土地來說,在選種、播種前,相關技術人員應深入當地環境,采集土地樣本、分析土壤結構,整理出土壤含水量、酸堿度、空氣、礦物質和腐殖質比例以及與土壤相關的當地生態結構,以此獲得全面的土地分析數據,以備后期參考使用;就改善土地結構來說,此步驟在選種后進行,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是讓樹種擁有更好的生存方式,在播種初期提升適應能力、加大萌芽育苗力度、增加存活率,為樹苗成長提供較為舒適的土地條件,讓樹苗成功度過脆弱期,在土地里扎根,在干旱地區茁壯成長;就人為治理土地來說,人為治理土地的目的是通過人為改變部分土地環境,增加樹種所需的生長元素,提升幼苗成活率。人為干預的方式多種多樣。相關技術專家可以灌溉土地,提升土地含水量;相關技術人員可以翻新土地,利用太陽光照消殺土地深層的蟲害和病菌,預防病蟲害;相關技術人員可以科學施肥,增加土地肥力,為樹種生長營造良好條件。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在實施造林活動半年前進行人為治理,讓土壤在半年時間逐漸成為適宜種植的狀態;就實施造林活動來說,在前期工作準備完成后,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開始組織植樹造林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應注意植樹規范,以不破壞當地植被為首要原則;在植樹后經查人為遺留物,如電池、塑料水瓶、垃圾袋等,減少人為污染、預防森林大火。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創新造林技術,是提升造林效率,維護樹木生長的有效策略之一。抗旱造林工程的實施以我國林業技術水平為基礎。選種、勘測、種植、養護、防害等護林步驟都需要相關林業技術的支持。可以說,我國林業技術水平越高,造林效果越好,抗旱能力越突出。因此,在抗旱造林、建設林業工程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應注意個人專業修養,努力提升個人專業水平,對上探索創新型林業養護知識,對下培養更多尖端林業專家,儲備林業人才。創新造林技術可以從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國外技術、調撥實驗資源等方面入手。就人才培養來說,國家應重視林業人才的培養,調整林業技術專員的薪資待遇,適當開放激勵政策,鼓勵當代學生學習林業知識內容,投身林業事業;國家應大力扶持人才培養計劃,加設培訓課程,將培訓逐級下發,讓處于每個崗位的林業技術人員都能得到提升,全面增強我國林業人才實力;就引進國外技術來說,我國林業專家可以對外進行學術交流,到國外參觀拜訪,與國外專家相互學習、探討,從他國地域特征和治理方法中獲得林業養護靈感,或引進合適的國外樹種,促進國內植物生長的多樣性,用國外技術、樹種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創造創新型造林技術,提升造林效率。就調撥實驗資源來說,國家應調撥相關款項,為國內造林技術爭取更多實驗空間,讓專業技術人員有更好的實驗條件,大膽假設、積極投入實驗,以此總結出更加切實有效的造林護林技術,提升造林效率。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優化造林設備,配齊實踐工具,是輔助造林實踐的有效策略之一。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造林工具是成功的一半,是造林計劃成功實施的先決條件。在實踐過程中,設施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造林的效率。假如設施殘缺,造林速度緩慢,會導致植物枯萎;造林標準不達標,則會破壞植物機體,均對最終成果存在影響。在實際播種前,優化造林設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優化造林設施,可以從創造科技農業設施、引進國外先進設施、配齊設施種類、調撥備用款項等方面入手。就創造科技農業設施來說,我國是人口稠密、糧食需求較大的國家,農業科技發展一直較為迅猛。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相關農業設施一直在進步,國家可以在造林方面征集民間設計,研發創新型造林設施,提升造林效率,簡化實踐過程,從而減少路損,增加抗旱植物成活率,避免一系列后期補苗養護行為;就引進國外先進設施來說,相關技術人員可以考慮其他國家較為先進的造林設備引進我國,掌握核心技術,輔助實踐的落實;就配齊設施種類來說,造林設施不僅要普及,更要齊全,相關造林部門應調撥款項,時常查驗,以備不時之需;就調撥備用款項來說,設備后期的維修、消耗品的投入、設備養護、更換均是一筆固定支出,政府應定期撥款,確保設備的齊全。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強化造林地方團隊建設,提升造林人員的專業水平,是儲備林業技術人才,提升工作效益的有效策略之一。強化團隊建設,是提升造林實施環節幼苗成活率,影響最終成效的重要戰略。在部分地區,造林實踐人員由當地人員組成,其人員的農業技能、理論知識都有所欠缺。要改善這一情況,可以從加大技術扶持、提升行業標準、健全的福利待遇、鼓勵自我提升幾方面入手,以此儲備地方林業技術人才。就加大技術扶持來說,地方林業部門應與其他地區的部門做好溝通,請技術專家到種植當地進行造林指導,提升實踐人員的工作標準,促進造林計劃的發展;國家可以統籌技術專員,調動年輕的技術專員去干旱地區考察,積累造林實踐經驗,此舉既幫助了當地造林活動的實施,又儲備了大量國家林業技術人才,達到雙贏的效果;就提升行業標準來說,在選擇實踐人員時,地方林業部門可以優先考慮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的相關專業人員,以提升工作效率,用專業對抗影響因素,規避部分植株損耗風險;地方林業部門在招聘人才時應提升行業標準,盡量選擇學習專業與農業相關的人才,讓專業對口,學以致用,便于后期的培訓和培養;就健全的福利待遇來說,造林工作較為辛苦,對相關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相關部門可以適當提升實踐人造林員的薪資、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優質林業人才,逐漸提升行業發展力;就鼓勵自我提升來說,相關林業部門可以建立激勵政策,針對有較大進步、獲得證書資格、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的員工進行及時的物質、精神獎勵,鼓勵員工向榜樣看齊,積極實現自我提升。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實的過程中,加大后期管理監督力度,及時補充折損,是實現長期管控,提升抗旱實效性的有效策略之一。三分種、七分管。抗旱造林計劃的實施成效離不開長期監管的支持。部分地區的林業監管存在短期監管的現象,在幼苗成株后任其自由發展,忽視后期管理,對造林抗旱計劃的影響十分巨大。加大監督力度可以從調撥資金、委派專員等方面入手。就調撥資金來說,為監督人員發放薪資、補充植株等物質都需要資金的長久支持,要切實提升林業監督力度,林業部門應定期調撥資金,用于監督造林工資、補齊植株所需,以此為造林計劃帶來長期恒定的保障。就委派專員來說,國家林業部門可以定期委派專員檢查抗旱林生長狀況,及時向國家林業局上報,以減少抗旱林損失。地方林業部門在強有力的監督下,能更加重視后期植株養護,及時補齊植株,鞏固抗旱林發展。
綜上所述,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優選抗旱樹種,提升樹種的成活率,減少折損,節約經濟資源;科學勘探、調整土地成分,提升土地的蓄水能力,為抗旱造林工作打下基礎;創新造林技術,更新專業造林知識,提升工程建設效率;優化造林實踐設施,提升實踐工作質量;強化實踐團隊建設,儲備造林相關技術型人才;加大監督力度,實現造林工程長期管控,維護林海生長。以上均是在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