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甘肅省臨澤縣水務局,甘肅 臨澤 734200)
鄉村水系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農村水、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與城鎮相比,我國農村的供水方式有較大差別,其作用范圍廣,而且與居民的關系也比較緊密。農村水系是農民生活、生產的基礎,是保證農村優質高效、農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我國鄉村面積占比較大,且長期受到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功能、形態、水環境質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問題。完善的水資源體系,是保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農村河流、湖泊的水質狀況與農業、鄉村的水環境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農村河流、湖泊生態環境的改善,對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再現自然景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恢復水生態,強化河道治理,既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根本,又是改善居住環境的根本。
水系的良性循環,是構建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保證農業生產、農村飲水安全的重要支撐。良好的鄉村環境可以使江河湖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并能吸引到更多高質量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生態循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旅游業,發展綠色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增強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興旺幸福。
以水系為基礎,以水為載體,根據懷舊、看水、看山的理念,結合地方文化特點,深度挖掘水文化的基因和歷史,加強地域水文化、鄉土文化,推動水系生態和鄉村文明的交融,使水鄉成為人們心中的美好幻想。
由于農村水系的多方面性質,使其在農業生產、生態建設、污水處理、洪水治理等諸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岸線狹窄,防洪能力弱,河流淤積,生態環境的退化,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供水系統的建設須加強城市的防洪能力、改善城市的水質、改善生態、推動鄉村發展和保障水資源的安全。
目前,我國農村河道淤積嚴重,泄洪能力差,河道功能弱化,水質差,采用一些技術手段。針對有明顯淤積的河流,按照河流的輸水、防洪、排水的需要,結合灌溉、水質改善、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需要,將整治的范圍和規模分批進行;鑒于目前的淤泥面積比較小,周邊又有居住,不宜采用清淤船或駁運的方法進行。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各種類型的開發和建設工程層出不窮,人為因素導致了土壤侵蝕和植被的破壞,河道的泥沙淤積。密集的村落和人們的生活垃圾、廢水導致河流淤積、水資源污染;建造房屋擠占河道,未清理的施工殘余的泥沙,造成河面水位升高,對排水順暢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使河道的抗洪能力大為減弱。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伴隨著農村污水的大量排出和處置困難,在高磷、高氮等條件下,進行了肥料等方面的試驗。近幾年,我國雖然不斷建立了大量的農田潔凈設備,但并沒有將其全部列入治理的范圍,但是由于其面積小、水量小、自凈能力較差,造成了生態系統的退化。由于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較低,導致城鎮生活污水、規模化養殖、中小型企業產生的污水大部分都是直接排入河道。同時,由于農業的非點源污染,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水生態,一些地區的生態用水經常被擠占,水力發電廠發展較快的地區出現了脫水和斷流現象。加強我國農業用水的管理,建設新的發展模式,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水系建設,努力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
農村水系綜合治理相對于以往由政府出資扶持的中小河流,多集中于中小河流的支流、末端河流、農村溝渠、池塘等,治理對象看起來變得越來越小。實際上,政府的管理目的已由單純的控制洪水、灌溉等目的轉移到了恢復鄉村江河、湖泊、河流地貌、改善水體環境質量等方面。切實改善鄉村生活條件,推動鄉村振興。治理區由中心河道改為鄉村一項又一項的控制,控制范圍由以江河為重點的堤壩及河道挖泥,擴大至河道兩岸的障礙清除、污染控制及水土保持。農村水系的粗放控制比一般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具有系統性的特征,它更強調管理的完整性和協調性。
清理河內的砂石、淤積、垃圾等可以使河流的基本機能得到修復,從而改善河流的水流、排泄能力,同時采取環保措施,對淤積物進行無毒處置,防止二次污染。加強水源保護區、生物棲息地和主要江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逐漸達到江河湖泊的凈化、江河沿岸生物多樣性的目標。針對農業廢水處理設施不完善,收集率不高,點源污染嚴重,農業種植區域有非點源污染等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一是對污染物進行治理,將污染物直接排放至已建的廢水處理廠或小型綜合廢水處理設施,使廢水在深度處理后,達到特定的水質,再返回河流,用作園林綠化。二是通過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建設,實現人工濕地的生態功能,達到凈化水體和提高鄉村水體的質量。
通過生態護坡、灘涂恢復、林草增粗等措施,通過合理的渠道對河道進行改造,使自然河床、深灘、森林、河床等生態條件得到改善。對于破壞嚴重,防洪能力不足,水系硬化的河流,應盡量采取符合防洪要求的環境保護措施。對工業發展區、人口密集區及其他需要保護的河流,應按照施工方便、需求和洪水級別的要求,提出了相應的防洪要求,構筑了一座生態堤壩,避免河流流向或被人利用。在一些河道中,通過分散的農地和村落,必須遵守一定的保護措施。針對豎直的硬壩體,采取了重建、綠化、軟化等生態修復的方法,以增強大壩的生態功能。在無人區、高低區、山區、凸岸等區域,盡量降低不利影響,保留河道原有形態,建設清水、綠岸、秀美景觀。要以保護飲水為第一要務,嚴格劃分水源涵養區域,切實加強水源涵養地的生態保障,禁止濫伐水源涵養林。加強水土保持,小流域凈化,加強森林碳匯、強化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的綜合治理、耕地、土地資源、城市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監管。
鄉村水系的生態問題是由長期的、歷史積累而來的,它與本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建立流域水系和農村水系一體化改造試點,大力推動農藥、肥料和肥料的減少、肥料的使用,加強環境污染和畜禽糞便的大量使用、加強非點源處理,加強污水、垃圾等集中處理,加強水土、地表、地下統籌、加強源頭控制,積極引導和促進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創建。
綜上所述,農村水系是指以農田或農戶為主體的河流、湖泊、塘壩等為主要水源地,具有排澇、灌溉、供水、生態、養殖、景觀等作用。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水鄉、振興鄉村等方面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