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海
(遼寧省防護林建設與治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木業被過度的開發,大量的砍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的生態系統,導致系統服務出現增減的現象。如,比較顯著的負面問題,水土流失、生態退化以及物質的多樣性受到威脅。對此,為了更好的保障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的安全,我國在2002年展開了退耕還林的策略,具體說就是將坡耕地進行實際的勘察,從而將其轉為林地,使生態系統能夠得到保護和修復,該項目是龐大的,對于生態系統以及服務功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F階段,退耕還林對生態的服務主要包括恢復所覆蓋的土地,通過土地來優化碳儲量、水資源、空氣質量等。但是,該項目的實施使農民的糧食收益減少,而這也是退耕還林的弊端。退耕還林能夠更好的保護生物,同時,促進我國林地生物的多樣性發展方向,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價值,提供行之有效的退耕還林管理策略,在保護生物的基礎上,使農民獲得更高的利潤。
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森林復育、再造項目。工程以糧食、現金補貼以及技術扶持的形式,鼓勵農戶對坡耕地以及植被退化的荒山進行人工造林。截至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累計投入政府資金近3000億元,建了近2800萬公頃的山林。規模之大,全球絕無僅有。退耕還林工程是在1998年全國洪災、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大背景下啟動。1999年在西部三省試點,2000年在全國26省市全面鋪開。其核心使命是緩解坡地農耕造成的水土流失,并支持農戶脫離生產力低下的耕作方式、協助農村經濟轉型。
據實踐調查可以發現,通過退耕還林的情景模擬,能夠使耕地的資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和轉化,從而減少由于耕地的擴張而造成糧食減少的問題。對于我國的空間、格局優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退耕情景之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能夠更好地將實際情況呈現出來。如,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退耕的面積都在以上升的趨勢進行變化。退耕不僅僅是所研究的服務價值,其在彰顯的同時還能夠保障自然生態的發展。通過退耕還林的方式,彰顯服務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服務價值,結合農戶對于耕地的利用需求以及森林自然演替,在陡坡上的生長情況,優化的基礎上,增加其空間的拓展渠道,從而有效提升生物的多樣性。為了更好地保障自然生物的服務功能,相關的部門在開展退耕還林時,應當注重方式的創新以及優化,結合實際情況,估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服務價值。從而使生態的服務功能更加全面的得到利用、有償使用,突破依靠國家財政才能夠展開的退耕還林發展戰略,為后續的退耕還林生態奠定更多的基礎,提供相關的參考。
總的來說,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生態連通性和當前的空間清晰化評估角度,會發現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服務評價,主要是在于退耕還林的策略方案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多樣保護的生態服務與退林的面積、區域有著很大的關系,其更在意板塊的功能關系和空間位置。因此,退耕還林的實施應當與地理空間和其他的過程進行結合,從而有效促進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