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偉,張 申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半堤鎮人民政府,山東 菏澤 274117)
在現今農業發展當中,冬小麥的種植是其中的一項重點。同時,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對冬小麥種植的質量、產量與環保性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做好種植技術的把握與落實,更好地實現種植目標。
溫度方面,保證氣溫16℃,冬前在0℃以上,越冬時壯苗六葉一心。時間的選擇也十分關鍵,如時間過早,會發生旺長、缺苗的情況,如果時間較晚,則會發生苗弱以及很少的問題。一般來說,可以在每年的9、10月播種,選擇冬性品種,結合實際可以適當早播。如使用為弱冬性品種,則可以結合實際適當晚播。在做好時間選擇的同時,需要以均勻、精良的方式撒播。
首先需要做好精播處理,保證肥料、水源與土壤具有好的條件。土壤肥力的保持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小麥單產,對于加工品質、營養品質的改善也具有積極的意義。為了較好地實現綠色種植,需要做好有機肥的科學使用。通過有機肥的應用,能夠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小麥品質。在實際施肥中,可以主要使用有機肥、輔助使用化肥,這對于地力的培育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具體施肥中,可以將全部的有機肥、磷肥、鉀肥與一半的氮肥應用為底肥,并在翌年春季拔節、孕穗期施加另一半氮肥。氮肥后移是現階段經常使用到的施肥方式,即推移返青肥的使用,該方式對于小麥的品質與產量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冬小麥綠色種植當中,做好間套輪作是有效的方式。具體間作方式有大豆與冬小麥、玉米與冬小麥、冬油菜與冬小麥等。在間作當中,田間光、株型與根系等具有互補的作用。通過科學輪作間套方式,能夠較好地實現綠色環保種植目標。具體方式:第一,小麥—大豆—冬油菜。在該方式中,4行冬油菜可以進行14行冬小麥的套種,隔年收獲冬油菜后種植4行大豆。該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冬油菜與冬小麥產量,在連續間作5年后,能夠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容重,減少麥穗蚜蟲,營造出好的農田生態環境。第二,冬油菜—玉米—冬小麥。在該方式中,14行冬小麥可以進行4行玉米的套種處理,在收獲冬小麥后再種植冬油菜。在間隔40天后對土壤進行翻壓改良處理。該方式在應用中,能夠有效地起到玉米、小麥增產作用,在連續間作5年后,能夠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容重,優化土壤的理化性狀。
在播種工作進行前,要澆足底墑水,在足墑的情況下播種。通過土壤墑情的合理控制,對于培育壯苗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冬小麥種植中,70%~80%是最佳的田間持水量,具體判定方式是用手抓取可以成團,在松手后落地能夠散開。如果實際墑情不是特別好,則需要以多種方式的應用進行造墑處理,而不能夠以搶墑、缺墑的方式播種。如播種時期與墑情間存在沖突情況,可以適當晚播3天左右的時間,最大程度保證能夠足墑下種,一播全苗。在實際種植當中,灌溉會降低小麥蛋白質含量通過施加氮肥與灌溉之間的融合,則能夠在保障小麥產量的基礎上保障蛋白質含量。在群體適合、足墑下種的田地當中,則可以不進行澆冬水的操作,可以將起身水延遲到小麥的拔節、抽穗期進行。
在冬季、春季返青一直到小麥起身,可以使用20%濃度的壯豐安乳油進行噴灑,在冬季前進行噴灑,能夠對麥苗起到促壯的作用,能夠增加小麥分蘗,使其能夠以安全的方式越冬。在冬季,小麥噴灑則能夠對小麥生長旺盛情況進行控制,避免發生倒伏問題,能夠對相關物質的分配、合成等過程進行促進,較好地協調產量結構。
挑旗期是小麥生長需水的臨界期,此時進行的灌溉工作能夠對小花退化情況進行控制,增加穗粒數,保證土壤深層具有好的蓄水性,以此為其后期生長創設好的條件。對于具有較好墑情的地塊,可以在開花期澆水,一次灌足水。同時,要結合情況做好漿水的澆灌,一般來說,如果之前澆過挑旗水,則不再需要對漿水進行澆灌,在氣候干旱、漿水稀少時,則可以在花后10~20天灌水,這對于小麥的光澤度、飽滿度、千粒重與整體品質都具有較好的提升作用,提升蛋白質含量。在生長后期階段,小麥也有較高的概率受到銹病與蚜蟲的危害,影響到小麥的品質與產量,需要強化病害防治。如果經過觀察發現小麥葉片枯黃,莖稈顏色轉變為金黃色,小麥則進入到了蠟熟末期,即收獲期,此時收獲具有最高的產量。
在冬小麥種植當中,做好病蟲害的控制是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在具體防控當中,主要的方式包括有:
一是在冬小麥集中種植區域,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形成合理的作物種群,使植物與微生物、昆蟲形成良性的循環鏈條,為生態防控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對于冬小麥種傳、土傳概率較高的地塊,可以與非麥作物進行輪作倒茬處理。在收獲冬小麥后,要及時做好耕翻滅茬工作,在伏天做好自生麥苗的清除,以此實現病蟲寄主源頭的控制。此外,要做好播種時間的控制,避免因時間過早形成白粉病、銹病與紅蜘蛛等害蟲,也需要避免因時間過晚發生根腐病與黑穗病等。
二是在肥料使用中,不得使用沒有腐熟的農家肥料。同時,需要堅持適量播種與合理密植的原則。積極應用寬幅精準勻播技術,將以往的擁擠下種方式轉變為單粒下種,對單株營養面積進行擴大,增加透風量與透光量,通過良好氣候環境的營造降低白粉病與銹病的發生概率。對于田間的益蟲如食蚜蠅與瓢蟲等,要加強保護。在瓢蟲繁殖高峰期,即小麥揚花前期,如果瓢蟲量小于1.5頭/平方米,要避免使用農藥進行蚜蟲的消殺。
三是在播種活動進行前,需要調查蟲口密度。如經過調查發現地下害蟲小于2頭/平方米,則需要在播種工作前進行殺蟲。在冬小麥起身時,需要調查白粉病與紅蜘蛛,以紅蜘蛛為例,如33厘米單行在500頭以上,則需要以生物農藥的方式進行處理。在小麥楊花階段,需要間隔5天對條銹病情況進行調查,如發現病葉片數大于0.05片/平方米,則需要以化學農藥進行防治處理。
冬小麥具有產量高、成熟早、適口性好的特點,在冬季覆蓋農田,在收獲完成后,還可以種一茬菜,且可以與其他作物間作,無論是在生態學還是生物學角度都具有優越的特點,具有較高的種植價值。冬小麥也是我國很多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作物,對于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農戶收入的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種植當中,需要能夠對冬小麥的種植特性進行充分地把握,結合本地區實際針對性制定種植方案,做好技術優化,強化病蟲害防治,體現出種植的高產、高質與環保性,更好地滿足種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