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吳 濤,王慶豐,柳福軍,張 珺
(1.新賓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新賓 113200;2.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農業技術推廣站,遼寧 新賓 113205;3.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遼寧 新賓 113208)
馬鈴薯富含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糧食安全和精準扶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馬鈴薯種植量逐年遞增,很難實現倒茬輪作,土地常年連作,導致土壤中病菌堆積,微生物結構定向改變,土傳病害發生率升高,馬鈴薯瘡痂病就是其中之一,不僅損害馬鈴薯的外觀,還降低其淀粉含量,降低大薯的比例,平均發病率在30%以上,并且還在逐年增加,嚴重危害我國馬鈴薯的生產。該病廣泛危害著30多個國家馬鈴薯的生產,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馬鈴薯瘡痂病的病原體是多種鏈霉菌,屬于放線菌,菌體呈絲狀,有極細的分枝,尖端多為螺旋形,氣生菌絲會形成長短不一的孢子絲,孢子絲中含有多個圓筒形孢子,孢子可在腐土和馬鈴薯塊莖中過冬。
馬鈴薯瘡痂病在溫度22~30℃時較易發生,溫度過高或過低可以抑制該病菌致病,該病易在雨水豐富較為涼爽的夏天或是高溫干燥的天氣發生。種植馬鈴薯最適宜的pH為5.5~7.0,也是病菌生存繁殖的最適pH。在酸性土壤中發病較堿性土壤輕,病菌最喜中性或微堿性的沙壤土或沙質土,病菌易感染皮薄色淺的馬鈴薯品種,厚皮的褐色和綠色品種抗病性強。
在土壤中營養不足時,主要是鈣、硼等肥料施入量不足,會導致馬鈴薯生長不良,免疫力低下易感病。馬鈴薯瘡痂病的病菌隨病薯或帶菌未腐熟的有機肥進入土壤后,傳播到土壤中,病菌可通過健康薯的傷口、氣孔、芽眼和表皮寄生繁殖入侵,使健康薯染病,病菌卻很難在馬鈴薯表面木栓化后入侵。孢子隨著風雨和昆蟲的活動可進行大面積傳播,快速轉移繁殖,蟲害較重的地區和積水多的低洼地區發病更重,如果防治及時當季不會形成嚴重危害。病菌可以在腐生土壤和病薯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傳染源,不斷繁殖的病菌可存活10年之久,難以根除。病薯制作的有機肥要完全腐熟才可施入土壤,否則仍會使馬鈴薯染病。
馬鈴薯瘡痂病病菌主要侵染馬鈴薯塊莖以及匍匐莖,地上部分的莖葉幾乎無癥狀。病菌從塊莖剛開始形成時感染,病情隨著塊莖的膨大進展,膨大期最盛。病菌最初在塊莖表面產生淺褐色的圓形病斑,直徑5~8毫米,一般不會超過10毫米。隨著病菌侵染加重,病斑周圍組織逐漸木栓化,表面變得粗糙,后期病斑擴大變成大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病斑顏色有淺褐色、黃褐色、深褐色和黑色。病斑分為凸起型、扁平型和凹陷型,主要以凸起型為主,凹陷型次之,扁平型少見,在云南個別地區多見。凸起的瘡痂內含有粉狀的孢子,一旦表皮開裂后,孢子就會分散出來,病斑周圍組織會微微隆起,中央木栓化的組織逐漸脫落會形成凹陷,凹陷深度可達7毫米。馬鈴薯表皮下的組織褐變壞死形成了扁平型病斑,嚴重病變時也不會發生凹陷。不同的馬鈴薯品種、病菌的類型和數量、溫度、環境以及病菌入侵的階段導致了病斑的表現不同。馬鈴薯瘡痂病的病菌破壞了馬鈴薯的表皮組織,其他病原也更易侵入,導致馬鈴薯塊莖發生腐爛等情況。
馬鈴薯瘡痂病的病原組成多樣,是世界級的土傳病害,極難防治,需從多個方面入手,綜合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的措施,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減輕瘡痂病的危害,減少種植戶的經濟損失。
5.1.1 優選抗病品種,挑選無病種薯 從根本上降低馬鈴薯瘡痂病發生率的最有效途徑是種植抗病品種,最好選褐色、紅色或綠色的厚皮品種,如鄭薯5號、克新18號、紫云1號、靖薯1號和費烏瑞它等。該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帶病種薯傳播,嚴格把關種薯引進工作,避免從病田區調種薯,防止帶菌薯入田,最好建立無病留種田,為減少病菌從傷口進入種薯的機會,建議使用表面光滑無病的整薯播種。
5.1.2 科學輪作 輪作可以減輕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還可以調節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利用效率。長期發病的馬鈴薯地塊應實行科學的輪作,種植地應選擇抗旱防澇崗坡地。可與水稻等谷類作物輪作,或是葫蘆科、豆科、百合科等保水性較好的農作物輪作,應避免與茄科類的農作物輪作,可有效減少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
5.1.3 深翻土壤 馬鈴薯收成后,要在秋天或冬天深翻晾曬土壤,深度35~40厘米,深翻可以將土壤中的害蟲暴露至地表,使其在冬天被凍死,降低害蟲密度,避免第二年蟲害的暴發,還可減少病害的傳播。深翻還可將病原菌的生存環境破壞,濕度和溫度的改變可殺滅部分的病原菌。待到種植前10天左右再將土地進行平整。
5.1.4 科學的水肥管理 干燥通氣的土壤適合病菌生長繁殖,適當的土壤濕度可以抑制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種植馬鈴薯應使用高壟栽培,澆水時不使用大水漫灌,減少病菌的傳播,塊莖形成期和膨大期應及時補充土地水分,保持土壤濕潤,可減輕馬鈴薯瘡痂病的發生。施用有機肥可有效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但應施用徹底腐熟的農家肥、商品有機肥和生物菌肥,可避免疾病的傳播。同時應注重鈣鎂硼肥的補充,提高馬鈴薯免疫力。給馬鈴薯施肥應多施酸性肥,不要使用帶病的植株和薯塊漚肥。使用生物菌肥,可以在土壤中培養大量有益菌,擠占土壤中的生存空間,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繁殖,降低病害發生率。
使用百菌清煙霧劑對存儲的馬鈴薯進行熏蒸,可降低瘡痂病的危害,減少馬鈴薯瘡痂病發生的可能。
5.3.1 消毒土壤 在土壤深翻時噴灑廣譜的殺菌劑對土壤消毒,或者針對性地選擇45%的五硝基苯粉劑或是瘡痂凈清除馬鈴薯瘡痂病的病原。
5.3.2 種薯滅菌 用0.25%甲醛溶液浸種薯2小時,或用0.1%對苯二酚溶液浸泡35分鐘,取出晾干后,再使用消毒滅菌的刀切塊播種,不晾干會產生藥害。
5.3.3 葉面噴藥 馬鈴薯瘡痂病發生后,可使用75%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馬鈴薯葉面進行噴藥,最好在上午10點前和下午4點后噴施,可提高藥物利用率。
5.3.4 調節土壤pH 在偏堿性的土壤中種植馬鈴薯,需要調節土壤至酸性,可有效降低馬鈴薯瘡痂病的危害,改善方法是合理地在除草劑時加入多元生物調酸劑或是使用克堿類藥劑調節。
馬鈴薯瘡痂病嚴重危害馬鈴薯的外觀和品質,降低馬鈴薯價值,減少種植戶收益。種植戶應加強對該病的重視,綜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手段,科學地防治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