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俊
(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東灣保護站,甘肅 康樂 731500)
病蟲害問題是林業發展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難題之一,要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采取科學可行的策略,對林業實施病蟲害防治。根據有關專家的調查研究顯示,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林業病害蟲防治水平。要做好此項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深度分析當前造成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各類問題,然后再實施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技術與管理措施。
在生態系統中,害蟲的克星是除蟲的殺手锏。利用此種方法防治森林病蟲害,既能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無污染的防治措施。但在實際應用中,相關技術工作人員要保證克星的數量、投放時機、投放位置,才能保證天敵的有效利用。同時,還可以維持林業中的害蟲和益蟲的數量,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從而減少林業病蟲害的發生。例如楊樹,可以具體參考以下步驟:首先,保護鳥類;其次,利用捕食性昆蟲、寄生蜂寄生蠅等楊樹中害蟲的克星。再次,多栽植油菜、豆科植物適合寄生蜂、蠅的牧草等植物,為天敵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最后,發展大規??诵巧a,為克星營造適宜的生存環境。在病蟲的卵和幼蟲上放置培養細菌,可有效地消除病蟲害。
作為一種新型的害蟲防治技術,營林防治技術的效果十分顯著,主要實施方法是:第一,要選擇不同種類且抗病能力強的樹苗來栽種,從源頭上減少樹苗害蟲率的發生。第二,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樹苗栽種時,為確保樹苗成活率,應該優先選擇本地的樹苗。同時,樹苗種植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混合種植方式,一改傳統的單一林場的局面,使之變成混合型林場。第三,相關工作人員為防止樹苗長成后,受到不同種樹木的影響,在栽種之前,要確定各樹苗的生長狀況、生長狀態等,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方法控制苗木,以提高它們的成活率。采用此種方法,既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同一種植物大規模栽種而產生的某種病蟲害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升森林的生物多樣化。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生態保護程度。
微生物制劑法是一種科學性強、效果顯著的林木生物蟲害防治技術的方法。當前,我國通常用到的是病毒殺蟲劑、白僵菌以及蘇云金桿菌等。昆蟲病毒是病蟲殺蟲劑的主要成分,對特定害蟲有奇效。例如,可選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或松墨天牛蟲害。鱗翅目害蟲可以使用蘇云金桿菌。與過去的化學農藥對比,微生物制劑法無毒、綠色環境,且也能夠達到治理蟲害的目的,在降低林業成本的同時,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轉變相關人員的病蟲害防治觀念對于治理林業病蟲害工作至關重要。第一,有關工作人員應該重視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并認真執行國家以及上級各部門的各項要求,以嚴謹的態度進行工作。如果發生病蟲害后,有關工作人員在采用上級部門所下達的措施后,病蟲害始終未得到緩解,應該及時上報已調整防治的手段。第二,林業應該正確地認識化學防治病蟲害對林業造成的影響。在進行林業的過程中,減少農藥使用,并大力推行各類生物技術防治,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病蟲發生變異,有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主要應該從源頭上遏制病蟲害的發生,或將病蟲害盡早扼殺在剛剛萌發的階段,以降低林業的損失。所以,建立相關的指揮部門十分重要。指揮部門可以由林業辦公室和決策層共同組成,其主要任務有:第一,審核與批準林業的各項工作,聽取林業有關的報告。并對病蟲害進行生物防治的各項方案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控制。第二,制定害蟲的緊急處理計劃。第三,建立警報系統,將辦公室作為一個日常的機構,認真執行決策層面的各種害蟲的生物控制戰略,同時還要收集和整理目前林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上報給決策層,并及時地傳達與安排決策層的各類決議。
林業工作人員為了避免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就應該從源頭上加強監測及預警力度。第一,建立健全林木檢疫防災隊伍,強化對各類工作人員的各類工作的培訓。使他們規范自身的工作行為,樹立正確的工作思想觀念。第二,強化監控預警制度,并將此項工作納入林業工作的一個日常工作。通過預警制度可以有效地掌握蟲害發生的原因以及方向等,為更好地解決與防治病蟲害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有效參考。在林業區所有作業場所設立一個害蟲的監控和報警系統,并形成一套多層面的防范體系。因此,必須要有完善的各個層面的監控,建立各方面監控體系。并加強對害蟲的生物控制技術的宣傳,使有關工作人員每天都可以隨時留意病蟲的出現。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有應急防治與非應急防治兩部分組成。其中,應急防治是根據當前林業所發生的病蟲害來制定有效的病蟲害治理應急策略,而非應急防治則屬于對日常林業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工作。
生物防治技術具有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減少投入成本等優勢。然而,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使用中應合理地選擇與使用中切忌盲目使用。在使用生物防治技術時,應慎重地考慮其所產生的效果。例如,生物防治技術所投入的成本,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有操作的能力等。所以,為確保生物防治技術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林業管理工作人員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選擇生物防治技術時,務必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對防治的實踐力度、害蟲天敵數量等都應該結合實際所需進行有效設定,并應該做好各類的防護措施,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使生物防治技術達到理想的目的。第二,不同林業區域的生物防治技術也應該謹小慎微地選擇,以確保不同的防治技術能夠相互間地配合使用。林區通常會有較多的區域,每個區域所適合的生物防治技術具有明顯的不同。兩個相鄰的區域內,生物防治技術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防治病蟲害的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所以,林業管理人員不應該只考慮某一區域中出現的害蟲,在進行生物控制病蟲害技術的選擇時,應綜合性考慮兩個鄰居的林區,然后再選擇適當的病蟲害防治策略。第三,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時,應務必嚴格遵守規范性,嚴格落實每一個環節,以確保能夠提升生物防治技術的最大作用。
綜上所述,林業發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實現林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應該做好病蟲害工作。上述從引入病蟲害克星、營林防治技術、微生物制劑法等方面提出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策略。又從轉變病蟲害防治觀念、建立指揮機構、加強監測及預警、合理選擇與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等方面,提出林業病蟲害的生物防治管理措施。然而,每個林業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在實際進行防治病蟲害時,還需結合林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創新運用,以確保林業高質量地開展病蟲害生物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