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嬌
(鐵嶺市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中心,遼寧 鐵嶺 112000)
犢牛大腸埃希菌病是一種急性消化道疾病,染病犢牛發生腹瀉、消瘦、脫水等情況,嚴重者導致死亡,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后期生長發育遲緩,給養牛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對犢牛大腸埃希菌病的病原、臨床癥狀等進行分析,進而做到精準防控與治療。
大腸埃希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腸桿菌能夠通過子宮或臍帶傳播,也可隨牛乳經犢牛消化道進入腸道,作為腸道中的常在菌群,當消化不良或免疫力降低時均會導致疾病產生。
此病多發于2周齡以下的初生犢牛。大腸埃希菌為革蘭氏陰性染色,外形兩端鈍圓,有鞭毛,無芽孢,會產生大量的氣、酸,生存于犢牛腸道內,正常狀態下,一般不會致病,在不良條件的刺激下,當犢牛腸道發生炎性反應之后,血清型大腸埃希菌產生致病能力,導致腹瀉等情況。
氣溫與環境突變使牛的免疫機能降低,為寄生蟲病或傳染病提供了感染條件。此病多發于寒冷的冬季和春季,具備區域性流行特點,通過消化系統進行傳播。出生10日齡之內的犢牛體型較小,抵抗力較弱,圈舍濕冷,未按時喂奶或進食會導致犢牛無法順利排泄,產生輕微腸梗阻,使大腸埃希菌在腸道內迅速繁殖。
因年齡和體質不同,犢牛感染大腸埃希菌后臨床表現也存在一定差異,具體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腸毒血癥型、敗血癥型和腸炎型。
此類型多發于7日齡以下的犢牛,發病率及死亡率高達70%~100%,通常無任何臨床癥狀突然死亡。少數病程較長的患畜,表現為中毒性神經癥狀,犢牛發病初期異常興奮,發病后期沉郁,直至昏迷而亡。
多發于2~3日新生犢牛,具體表現為精神不振,被毛雜亂,體溫高于40℃,食欲減退甚至拒絕進食,糞便呈淡黃色水樣,發病1日內出現急性死亡,少數患畜尚未出現臨床癥狀直接死亡,死亡率可達50%~80%。
此類型也被成為犢牛白痢,多發于7~14日齡的犢牛,染病初期患畜體溫高達40℃以上,幾小時后便出現腹瀉,糞便初期呈淺黃色粥樣,病程發展至中期,糞便呈灰白色,水樣,可見凝血塊、凝乳塊和泡沫,有酸腐味。病程末期,患畜表現為肛門失禁,會因酸中毒或脫水而亡。若治療及時,可以治愈,但恢復后的犢牛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繼發關節炎、臍炎、肺炎等疾病。
犢牛飼養管理的好壞與大腸埃希菌病的防治效果有密切關系。飼養管理方法不當是引發大腸埃希菌病的主要誘因。飼養人員應為犢牛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并及時調節各方面的參數。飼養溫度應控制在18℃左右,相對濕度應調節在50%~70%。關注犢牛飲水、飼料與衛生管理,以降低感染大腸埃希菌病的風險。若發現疑似癥狀,立刻觀察隔離,避免其接觸水源,防止病情擴散。
新生犢牛的免疫機能受孕期母牛的管理條件的直接影響,因而應加強孕期母牛的管理,為其提供科學的妊娠期管理。首先,在妊娠后期應補充胡蘿卜素,胡蘿卜素能夠合成維生素A,維生素A可以催生胎兒的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免疫球蛋白。其次,在妊娠母牛的飼料中保證充足的蛋白質,若蛋白質不足,會導致新生犢牛乳源性防御物質缺乏,增加了感染大腸埃希菌病的風險。
母乳中母源抗體豐富,在犢牛出生0.5~1小時以內應對其喂養初乳,第一次的喂養量為500~800毫升,保證新生犢牛第一時間獲取母源抗體。飼養人員應根據飼養的實際需求把控哺乳時間、喂乳次數、初乳溫度和飲乳方法。喂養一段時間后,使犢牛養成喂養習慣,每日3次,每公斤體重40毫升,乳汁溫度30~50℃的模式進行喂養,以保證喂乳質量。避免選用患乳房病的母牛對犢牛進行哺乳。
飼養人員應加強母牛產房管理工作,對其進行定期消毒,為其提供舒適的生產環境。在母牛生產前,使用消毒液將地面噴濕后,清掃地面,清理污物,不留死角,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牛外陰,并對養殖人員的手臂進行徹底消毒,做好助產工作。當母牛完成生產后,將斷端臍帶浸泡在碘酊中約1分鐘,防止感染敗血癥。對母牛的乳頭和乳房及時消毒,防止大腸埃希菌的入侵。此外,工作人員在日常管理中,應做好衛生清潔與飼養管理工作,及時清理圈舍內的污物、糞便等,降低各種病原菌入侵的概率。定期使用氫氧化鈉、碘化鉀或福爾馬林等對飲水槽、食槽或其他飼喂用具進行消毒,注意要輪換使用多種消毒劑,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種消毒劑,以保障消毒效果,抑制病菌的傳播。
4.5.1 抗菌消炎 若發現疑似病牛,立刻對其進行隔離診治,防止感染其他健康牛只,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口服鏈霉素、土霉素30~50毫克/公斤,12小時后劑量減半,保證精準用藥,禁止聯合使用抗生素。
4.5.2 補液 在治療犢牛大腸埃希菌病時,腹瀉為此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應考慮新生犢牛的整體體質和免疫力較弱,腹瀉導致犢牛體內水分大量流失,短時間內發生嚴重脫水,應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出現腹瀉后,應結合脫水量馬上補充水分。脫水不嚴重且有食欲的犢牛,口服補充溫熱的糖鹽水。脫水嚴重且不能自主吮吸的犢牛,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若犢牛發生酸中毒的情況,靜脈注射5%的碳酸氫鈉。若第一次治療后,病情未見好轉,那么病情極易惡化,并引發犢牛死亡。因此務必保證補水的及時性,若第一次補液量不足,劇烈的腹瀉會導致其生理代謝功能、免疫機能不斷下降。輸液時應以患畜出現排尿為標準。對于少數出現休克或昏迷并不排尿的犢牛,持續補液會引發肺水腫和心臟問題,對此類患畜輸液時,補液量為20~40毫升。
4.5.3 調節腸胃功能 灌服魚石脂和乳酸,連用3次,調節腸胃機能。口服活性炭、硝酸鉍等吸附劑,保護犢牛胃腸黏膜,避免患畜吸收過多毒素。
4.5.4 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口服生態制劑,補充乳桿菌制劑,使患畜腸道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
對于發生過犢牛大腸埃希菌病的養殖場,推薦注射大腸埃希菌三價苗。此類疫苗可在產前15~45日進行注射,注射動作應迅速輕柔。由于大腸埃希菌血清型的種類繁多,若市場上疫苗不能起到防疫作用,應制備該養殖場分離株的滅活苗。
總之,大腸埃希菌病嚴重影響犢牛的健康成長,并給養殖戶帶來無法預估的損失。在犢牛的飼養過程中,應提高對犢牛大腸埃希菌病的認識及綜合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強化犢牛飼養管理、強化孕期母牛管理、加強犢牛喂養管理、改善養殖環境、第一時間隔離、針對性地抗菌消炎、及時補液等方法,使犢牛迅速康復,保證犢牛養殖環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