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蘊力
(沈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是三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在養豬生產中具較高的危害性,且三種疾病臨床相似程度高,一般生產者很難準確鑒別。筆者結合多年臨床及實踐經驗,現對三種疾病的診斷與防控做簡要介紹,以饗讀者。
豬瘟又稱“爛腸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多呈周期性、波浪式、區域性散發,通常3~4年為一個流行周期。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豬均易感,且無明顯季節性差別。本病傳染性強,發病率、死亡率高,抗生素治療無效。豬丹毒病原為豬丹毒桿菌,多發于2~12月齡豬,以炎熱夏季多見,呈散發或地方流行,較豬瘟傳染慢,發病率低,病程短,常突然死亡。對青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敏感,治療后療效顯著。豬肺疫亦稱豬巴氏桿菌病,俗稱“鎖喉風”,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多發于中小豬,全年均可發生,但以秋末、春初氣溫多變、冷濕或長途運輸等外界條件驟變應激時多發,多散發,偶呈地方流行。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但不明顯。
豬瘟潛伏期一般5~7天,最長可達21天。臨床有輕微呼吸變化,多呈敗血癥及由細小血管變性引起的出血、壞死和梗塞等,多見40℃以上高熱稽留。先便秘,后腹瀉,糞便帶有膿血。眼結膜發炎。食欲下降,病程1~2周。病豬皮膚有大小不一出血點,指壓不褪色。常見皮膚、腎、膀胱、心、肺、腸胃等處出血。淋巴結腫大,邊緣出血。脾臟邊緣常見黑紫色出血性梗死,但不腫大。盲腸及結腸黏膜可見紐扣狀潰瘍。
豬丹毒臨床體溫可達41℃以上。食欲下降或廢絕,前期便秘,后期腹瀉。臨床可見皮膚有菱形或類圓形紅色瘀斑,凸起于皮膚,指壓褪色。急性型病例死亡快,慢性病豬有增生性心內膜炎或關節炎,生長發育受阻。病死豬剖檢可見胃、十二指腸和小腸嚴重出血,大腸黏膜無明顯變化。脾瘀血腫大,呈櫻桃紅色,有出血點。淋巴結呈彌漫性出血、腫大。腎瘀血、腫大,表面呈暗紅色。天然孔無炎癥變化。
豬肺疫臨床多呈零星散發,急性病例高熱41~42℃,咽喉急性腫脹、堅硬,嚴重肺炎,呼吸困難。發病后期口鼻流有泡沫液體,咳嗽,可窒息而死。病程1~2天,瀕死前皮膚發紅,有少數出血點或瘀斑。剖檢可見喉頭及其周圍組織水腫,全身實質性臟器、漿膜、黏膜及皮下組織出血,淋巴結彌漫性出血。脾不腫大,腎瘀血,肺臟充血水腫,呈纖維素性肺炎,并有不同程度的肝變區;頜下淋巴結出血,切面呈紅色。
三種疾病臨床癥狀極為相似,最終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可采集病豬扁桃體做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或采集病豬血清用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做酶聯免疫吸咐試驗檢測,均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可快速做出診斷。
可進行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查。細菌學檢查,急性型病例采集病豬腎、脾,亞急性型采集活體疹塊滲出液,慢性型采集心內膜組織或患病關節液為病料制成涂片,經革蘭氏或瑞特氏染色法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紫色)纖細小桿菌或長絲狀桿菌,排除李氏情況即可確診。血清學檢查 可進行免疫熒光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其中免疫熒光試驗最為敏感和快速。
主要是PCR和免疫學檢測。PCR通常檢測病原體DNA,可實現高敏感度和特異性檢測。免疫學檢測包括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熒光法(IFA)。
豬只各種疾病的發生均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要創造適宜的飼養環境,相對濕度60%~70%,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冬防嚴寒潮濕,夏防酷暑封閉。豬舍內外環境、欄舍、用具要經常打掃,保持清潔,定期消毒滅菌,工作人員嚴禁串舍,要特別防止疫區人員進入。供給充足的全價飼料,特別是足量添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飼養密度合理,一般60公斤以下每頭豬欄舍面積1平方米,60公斤以上欄舍面積1.5平方米。要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確需引種時要杜絕從疫區引入,并做好就地檢疫及預防接種,待產生免疫力后再行引入。新購入的豬應隔離觀察30天,確認無病后方可混群。
3.2.1 豬瘟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以預防為主。注射抗豬瘟血清對早期病豬有一定療效。對病豬原則上應立即撲殺,做無害化處理,同群豬、疫區或受威脅區豬立即緊急接種豬瘟疫苗。注射時應先注射無病豬,后注射同群豬,病豬不注射,為提高免疫力,注射劑量可加大6~8倍。
免疫預防可于每年春、秋兩季,對成年豬注射豬瘟兔化弱毒苗,對初產母豬和繁殖母豬于配種前7~15天免疫1次,每頭母豬注射豬瘟疫苗4頭份。仔豬免疫應依據母源抗體水平,進行常規免疫或超前免疫。常規免疫是在母豬免疫基礎上,對仔豬于20~25日齡首免豬瘟弱毒苗3頭份,60~65日齡二次免疫豬瘟弱毒苗5頭份;超前免疫是在發生過豬瘟的豬場或無法解決母源抗體干擾的情況下,對新生仔豬在哺食初乳前用2~3頭份豬瘟弱毒苗免疫,1小時后自由哺乳,6~7周齡再加強免疫1次。對妊娠母豬于分娩前6~7周進行一次預防注射,以增強母子抗病能力。
3.2.2 豬丹毒 藥物預防可用70%阿莫西林粉拌料飼喂300毫克/公斤,連喂4~5天。對染病初期豬只靜脈或皮下注射抗豬丹毒血清,小豬5~10毫升,中豬30~70毫升,大豬50~70毫升,24小時后再注射1次,與青霉素同時使用臨床效果更好。對病豬治療藥物首選青霉素,對急性病例可用短效青霉素按每公斤體重4萬單位大劑量注射,每日2次,連注3~4天;非急性病例可注射長效青霉素兩天1次,連注3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治療過程一定要等到病豬完全康復才能停藥,否則會導致病情轉為慢性或復發。
免疫預防可選擇豬丹毒凍干弱毒苗、豬丹毒—豬肺疫凍干弱毒苗等,對母豬于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1次,商品豬在40~70日齡時免疫1次。在高發區或高發季節,仔豬斷奶后免疫1次,間隔一個月再免疫1次。
3.2.3 豬肺疫 本病菌對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族抗生素、磺胺類及喹諾酮類藥物敏感,配合抗豬肺疫血清,療效顯著。需要強調的是,本病菌極易產生抗藥性,在藥敏試驗基礎上選擇敏感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預防接種可于每年春秋兩季定期用豬肺疫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或豬肺疫口服弱毒菌苗進行免疫接種;也可接種豬丹毒、豬肺疫氫氧化鋁二聯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弱毒三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