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林
(安徽省東至縣農業農村局,安徽 東至 247200)
農業生產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口增加的背景下提高農作物產量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土壤肥力使農作物增產,一定會在生產的過程中用到各種肥料,而當前我國的土壤肥料運用中存在著施肥不合理、肥料污染環境、肥料使用效率低等問題,偏離了可持續發展思路,不僅沒要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近30年來,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追求糧食高產大量使用化肥的現狀導致我國污染退化的土壤范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惡化加劇。據國內專家統計我國糧食產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31%,每公頃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在提高糧食總產中,化肥的貢獻率為40%。中國是個14億人口大國,耕地因非糧化、非農化、撂荒等原因,土地利用率在漸漸降落,單位面積耕地的負載壓力愈來愈大。也就是說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我國雖全面推廣種植了雜交水稻,提高了單產,這個單產還是有極限。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中靠化肥的大量投入獲取產量的現狀沒有改變。由于長久化肥投入,致使土壤自身肥力沒有得到很好培植,導致養分耗竭。為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一定是不停增施化肥來提高糧食產量,不斷增加耕地產出負荷,這給農業持續發展帶來很大挑戰。
另一方面。我國在科學施肥水平上整體不高,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目前我國土壤肥料利用率仍處于低位,不合理施肥情況嚴重。我們國家一年化肥使用量5000萬噸。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肥料利用率在30%~35%,到2000年左右,這個數字只有28%左右,一方面是作物面積在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們糧食增產的速度,趕不上施肥增產的速度,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筆者認為應農業科技工作者應扛起擔子,以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的落腳點,持之以恒將農業生產中土壤肥料利用問題予以研究。推進化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綜上,本文以農田土壤肥料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對新型肥料研發投入,改善施肥技術、提升土壤檢測水平,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力度等深化路徑,以期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土壤肥料科學使用提供有益參考。
我國耕地總面積1 8.2 6 億畝,人均不足1.4畝,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左右。在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面積高達13億畝,占耕地總面積70%以上。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歷史較短,土壤污染沒有發達國家積累嚴重,全國土壤大部分的環境質量較好,90%以上農地適合耕種。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我國土壤局地局部污染嚴重,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壤約占2.6%,輕微污染約占11%,耕地中度和重度污染占2.9%,而且污染速度在加快。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全國目前大約有2億畝耕地在利用上存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其中有5000多萬畝受到重金屬等的中重度污染,有6400多萬畝是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有8400多萬畝是位于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的范圍內,這部分耕地都是需要經過重新修復,需要得到休養生息,才可能恢復到正常的農業生產當中。我們現在占全球8%的耕地,現在在生產21%的糧食,52%的蔬菜,22%的水果,在支撐和養活我們19%的人口。因土壤的有限性,質量可變性,分布的固定性,促使其成為不可替代最珍貴的自然資源。從我國土壤現狀看應更加珍惜保護,它是解決中國人民吃飯的根本。人類消耗的80%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及大部分的纖維,都是直接來源于土壤。農業生產始終離不開土壤,而土壤狀況土壤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發展的狀況和質量,因此,優質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據權威機構調查統計,通過合理施肥能平均增產效果在50%左右。肥料是作物生長中所需要的重要物質,實驗表明適量施用鉀肥,可明顯提高蔬菜、瓜果中糖分和維生素含量,降低硝酸鹽含量,優化農作物性狀,提高農產品質。科學合理地利用肥料還可以提高地表鋪蓋面,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環境,讓由于長年累月耕作肥力下降的土地重新恢復養分。科學合理利用肥料也能夠使作物在蟲災病災時增強抵御能力,降低作物減產的風險。
目前,我國市面上主要的肥料有氮肥、磷肥、鉀肥這3種以及一些有機肥,化學肥料簡稱化肥,是指含有一定數量的一種或多種植物必需元素(如氮、磷、鉀等)的工業產品,其生產過程通常伴有化學反應,但也可通過提純或物理性加工天然原料的方法來制造。生產原料大多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而我國的“富煤、少油、貧氣”的資源稟賦,疊加14億人口的巨大能源需求,在國際國內雙重宏觀環境影響下,化肥行業明顯惡化,加上我國大批污染嚴重、產品落后的企業未能及時技術改造升級,出現我國氮磷復合肥產能過剩,鉀肥供給不足,產品結構單一局面。我國磷礦資源分布不均,質量不一。鉀礦鹽極少,鉀肥主要從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外進口,而規模化養殖場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資源未能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型有機肥料。我國化肥資源面臨品種單一及短缺的局面,不利于農業生產。對于較為貧瘠的土地而言,顯然是不夠齊全難以彌補土壤流失的肥力。因此,如何使肥料肥力更多元更有效且不易傷害土壤和農作物,是現下農業研發需要重視的問題。
當前在我國農業尚未實現集約化發展的西部農村地區,肥料的不科學利用是常見現象,主要體現在化肥過度使用和有機肥未經無害化處理使用等方面。肥料的不科學使用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地化學和生物污染。首先,肥料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一定毒性的元素,過度使用肥料會使有害物質在土壤中堆積,不但有造成農作物減產的風險,還有造成土地無法重復利用的危害;其次,農村常見的有機肥、農家肥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投入使用,其殘留的有害細菌微生物等有可能通過土壤進入作物,最終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在農作物種植與培育的過程中,如果不對種植區做合理規劃,制定合理的休耕制度,則很有可能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產量和質量雙雙降低,同時伴隨其到來的是大面積的水土流失。而無規劃無節制地使用肥料會在短時間內讓耕作者忽視這一變化,被化肥帶來的作物增產所蒙蔽,這種情況會使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必然會釀成土壤環境惡化的后果。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很多營養物質形成營養均衡搭配,而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西部農村地區居民大都不重視施肥的合理配置,往往會有施肥多收成就好的錯誤作物培育觀念,由此造成了農產品品質降低的不良后果。同時,不科學的施肥方式不僅不會幫助作物生長,還有可能使土壤環境不適宜作物生存,加劇了作物植株死亡的風險。
基于當前市面肥料多元性的缺乏,農業研發部門應當針對問題,對肥料的配方等再加以創新,盡可能減弱肥料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要提高肥料的品質,促進農作物增產。此外還要加大對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的研究,并將這種方法在農村地區普及,既能為農民生產節約成本,又有益于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中土壤肥料的問題大都歸因于農民在施肥的過程中沒有做到科學合理。因此,在各地區應當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營養管理的培訓,使其真正了解農作物所需營養的配比,明白其中的原委,在施肥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對于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管理辦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農業部門開出農作物施肥大配方。推廣種肥同播與水稻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等技術從而促進作物生長增加產量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土壤檢測是實現科學運用肥料解決土壤問題的必要環節,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環節。定期對耕種土壤的肥力進行檢測,找到土壤自身肥力的問題,有目標地播種作物,有根據地施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兼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2009年以來,各地相應成立了農業綜合執法隊,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執法工作是確保農業安全生產、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執法中,應對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加強監督檢查,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標準條件對生產經營單位資格準入進行審查,把好農資資料投放生產第一關。以群眾關注度高、社會反映強烈的農資生產經營企業以及物流配送農資、訂單農業專供農資等為重點單位,強化對化肥、種子等農資的監督抽查。重點嚴查嚴打經營假劣化肥、無證經營、一證多用、冒用登記證;非法生產、經營和使用化肥等;復混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產品中有效成分不足。建立農資經營戶信息檔案,進一步加大對農資市場的處罰力度,突出案件曝光率。從而改變化肥使用無序及濫用的局面,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農業主管部門協同市場監管部門,要突出職能作用,充分發揮技術檢測檢驗優勢,加強對農資產品的質量監督抽檢。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農業生產與發展是關乎國家命脈的大事情。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一戰略提出的背景下,認清農業生產中土壤肥料問題,并制定合理的解決策略已是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