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遙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養鵝業逐漸發展,鵝的各類疾病也開始流行,經常導致大批鵝死亡。鵝副黏病毒病是由鵝感染副黏病毒所引起的、一種以消化道病變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雛鵝死亡率可達90%以上,導致養殖戶經濟順損失嚴重,影響養鵝業發展?,F將鵝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點、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鑒別診斷和預治措施做一概述,希望為養殖戶帶來一定參考。
鵝副黏病毒呈多形性,以球形居多,大小不均,直徑平均為120納米,表面有纖突和囊膜。該病毒抵抗力較弱,如陽光、腐爛發酵、干燥以及室溫以上溫度都可將其殺死,常用消毒劑數分鐘內可滅活。但該病毒可以長時間存活在陰暗、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在土壤中可生存1個月,在凍結的尿液和絨毛中可存活一年。
各品種、日齡的鵝都可感染,日齡越小的鵝抵抗力越低,發病率越高,死亡率也高,雛鵝在發病后幾乎都會死亡。雞也易感該病毒,該病毒可凝集雞紅細胞,導致雞的死亡。有報道,鴿子、山雞、番鴨、鷓鴣等鳥類也能感染此病毒并發病, 發病后死亡率接近100%。
病毒主要存在病鵝的腦、肝臟、脾臟、腎臟、氣管、腸管等組織中。與病鵝、隱性帶毒鵝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墊料、飲水器等接觸都可傳染該病。
本病的發生和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全年都能夠發生該病,只要鵝群易感就會發病,夏天依然可以流行。因南方省份水禽養殖量大,存欄量多,發病率較北方高,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可有3~5天的潛伏期,小鵝感病初期僅有精神萎靡、呼吸不暢、腹瀉等輕微癥狀。疾病進展后感病鵝經常流淚、眼瞼紅腫、眼角有淚痕、咳嗽不斷、呼吸艱難、嘴角有黏液流出,糞便不成型,灰白色,有的鵝有不自覺全身抖動、原地打轉、扭脖子等神經癥狀,病程末期的糞便呈黃色或綠色的水樣便,有的帶有血和腸黏膜組織,病鵝最終因機體衰竭死亡,整個病程2~3天。成鵝染病后病程較長,多數為4~6天,很多病鵝可耐過,死亡率較雛鵝低,但也影響后續的生長發育,肉鵝體重增長過慢,產蛋鵝產蛋減少,產蛋質量下降。
剖檢病死鵝發現,幾乎全身黏膜漿膜都有不同程度出血,但病灶在消化道集中,胃及整個腸道均有顯著特征性變化。肌胃、腺胃充血出血,肌胃角質層易剝離,膜下有條狀出血斑和潰瘍灶, 胃壁整個呈淡墨綠色或棕黑色。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表面有散在分布的、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的纖維素樣壞死灶,纖維素膜下有出血性潰瘍面?;啬c、盲腸和結直腸黏膜充血腫脹、出血。胰腺腫大,表面散在分布著灰白色的小壞死灶。肝臟和脾臟也腫大,表面存在芝麻到綠豆大小不等的壞死灶。臨死前有神經癥狀的鵝, 發現大腦皮層的血管瘀血充血。
無菌條件下取病死鵝肝、腦、脾等組織,研磨后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后鏡檢未發現細菌,并在麥康凱瓊脂平板和血瓊脂平板上37℃培養48小時后,未見菌落生成。
取病死鵝的腦、脾組織研磨液,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5的乳劑,離心后取上清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各2000國際單位,置于37℃2小時后,給10日齡的SPF雞胚尿囊腔接種0.1毫升上清液,繼續孵育發現,接種胚在2~3日內相繼死亡,死胚全身充血,翅尖及胸頸部有鮮紅色出血點,腦部出血,以小腦最為嚴重。無菌條件下取尿囊液,可用于病毒鑒定。
按OIE標準進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尿囊液血凝實驗效價大于24價以上者判為陽性。血凝抑制實驗效價≥5log2判為陽性。用熒光RT—PCR方法,檢測研磨液中病毒核酸,試驗結果為鵝副黏病毒核酸陽性,確診為鵝副黏病毒病。
一般20日齡內的雛鵝易感小鵝瘟,日齡越小的鵝發病后死亡率越高,1月齡以上鵝也可感病,但死亡率很低,成年鵝幾乎不發病,只成為帶毒鵝,纖維素性腹膜性腸炎是該病的特征性病變。而各個日齡的鵝都可感染鵝副黏病毒病,胰腺存在灰白色壞死灶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
鵝副黏病毒病與鵝禽流感都具有一些神經癥狀,而鵝禽流感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頭面部和頸部腫脹,腳蹼鱗片、喉頭氣管、頭頸皮下、眼和內臟器官出血,腺胃內有膿性分泌物。鵝副黏病毒病沒有這些特征性臨床癥狀。
鵝巴氏桿菌病病鵝的肝臟上存在很多針頭大小的壞死點,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效果良好,鵝副黏病毒沒有這特征性病變,且抗生素治療無效。
須立即將病鵝隔離,并及時進行治療,將鵝舍封鎖,使用75%酒精、含氯消毒劑或是氫氧化鈉等消毒劑對鵝舍和飼養用具等進行消毒,每日一次持續一周,同時及時清掃糞污,更換飼料,保持鵝舍干燥衛生。病死鵝及病鵝的排泄物及墊料等要進行深埋、焚燒、發酵等無害化處理
目前無特效藥可以治療鵝副黏病毒病,治療需要注射鵝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者高免卵黃抗體,體重在1公斤以下的鵝每只注射1~2毫升,體重大于一公斤的鵝每只需注射3~4毫升。同時在飲水中加入電解質、抗生素、維生素和黃芪多糖等,可以提高鵝群免疫力,避免腸道繼發感染。雛鵝治療后預后不好,影響生長發育,且治療成本高,建議讓發病雛鵝自然死亡。
在經常流行本病的地區,需對易感鵝進行免疫接種。在種鵝開產前15天進行免疫接種,每隔3個月后進行一次加強免疫,保證提供給雛鵝高水平的母源免疫,雛鵝在14日齡時注射0.3毫升副黏病毒油乳苗, 青年鵝和成鵝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油乳苗是緩釋的滅活苗,注射后緩慢但持續不斷刺激機體快速產生抗體,使用安全,但使用前要回溫至35~40℃,避免溫度過低,注射后產生組織膿皰。
全進全出、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可有效減少各種傳染病的發生。不同批次的鵝群不進行混群飼養,防止互相傳染疾病。在必要的引進雛鵝時,要了解種鵝場的發病史,禁止將傳染源引進,引進雛鵝后可飼喂抗生素和黃芪多糖,提升雛鵝免疫力。為預防各種疾病,提高鵝群免疫力,要加強日常管理,對生活環境要勤打掃,定期消毒,糞污、墊料要及時清理,不使用腐壞的墊料,多通風,保持環境干燥,冬季要多加保溫,外來人員要求消毒后進入。
鵝副黏病毒是養殖鵝中常見的傳染病,傳染性強,發病快,致死率高,養殖戶要注重預防,才能減少經濟損失。鵝在養殖期間要在合適的日齡進行免疫接種,這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各種疾病的預防措施。日常飼養中要保持養殖環境干燥衛生、定期消毒等,給鵝一個健康的環境成長,才能讓養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