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倩
(遼陽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遼寧 遼陽 111000)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也稱波狀熱,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型的人畜共患傳染病。
布氏桿菌能感染60多種野生動物和家畜,日常飼養的大家畜(豬、牛、羊)和犬等都是布魯氏菌的感染對象,也是該病菌的貯存宿主,中南美洲、地中海地區、亞洲是世界上布魯氏菌病的高發地區。在我國,該病多發生于北方地區,如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和西北的新疆等養殖牛羊多的省份,牛羊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飼養的較多,但由于動物調運等因素,一些南方地區也是該病的高發地帶,究其原因主要是與該病菌寄主的生物群體的分布有關。而我國畜間發病的家畜主要見于牛和羊,從布魯氏菌病在國內流行的情況分析總結,主要菌種是牛種菌和羊種菌,人類布魯氏菌發病的菌種主要也是牛種菌和羊種菌,而且大多是以羊種菌為主。據報道,羊種菌引起我國人間布病病例占90%以上,其次是牛種菌引起的,豬種菌偶爾也會感染人(關節炎疼痛感更劇烈),犬種菌感染較罕見。羊種布魯氏菌對人類的感染能力和毒力都是最強的,其次是牛種菌、豬種菌、犬種菌。目前犬布病的流行情況還未曾可知,可能與人類的親密接觸行為有關,犬布病的菌血癥時間長,排菌風險大,但是犬布病癥狀不明顯,難以被發現,用常規的布病檢測方法無法檢測犬種布魯氏菌。布魯氏菌對動物和人的危害都很大,主要侵害動物和人的生殖系統和關節,家畜等動物感染布魯氏菌后,主要臨床表現,母畜流產(其中母畜頭胎的流產率最高)、死胎、母畜不孕、公畜睪丸炎、附睪炎和不育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我國牛、羊養殖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
布魯氏菌可以動物傳播給動物,也可以由動物傳播給人。據報道,有47例人傳人的病例,其中61%的病人是新生兒或者哺乳期的孩子,其他人主要是通過性傳播、輸血、骨髓移植和氣溶膠傳播。
據2016~2021年我省開展的布病逆向調查發現,人類布病感染與畜間布病的流行成正比,因此,據說人類布病病例增減可以判斷畜間布病的流行情況。近些年來,牛、羊肉持續市場高價,牛、羊的市場交易價格高,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利益驅使下縮短了養殖周期,從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養殖戶養殖意識。但是,養殖戶對牛、羊可能攜帶布魯氏菌的認識和布魯氏菌對人類的危害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是完全不了解?;铙w牛、羊的交易和調運頻繁,是導致人、畜間布病病例顯著增加的原因之一。
人類主要是通過接觸(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感染上布病。黏膜感染主要有眼結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皮膚黏膜等,眼結膜是最易感的途徑,人類只要吸入一定量的病菌(10個或10個以上),喝了未嚴格消毒的牛乳或羊乳,食入生的或加工未熟透的牛、羊肉及內臟,急性期病人與配偶有性生活,皮膚有傷口或是皮膚接觸了大量的病菌,都容易感染布魯氏菌而發病。皮膚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感染方式。人間布病感染途徑通常與其所從事的行業有關,行業不同,感染率也不同,發病人員主要有飼養者、屠宰者、接觸皮張人員、接產助產、擠奶工、剪毛者、檢疫人員和檢驗人員、防疫人員、牛羊肉攤售賣檔口、餐飲從業者、家庭主婦、獸醫診療人員等。人感染布病后主要表現為低熱、間歇熱、多汗和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本病在感染的急性期如果發現及時是可以治愈的。但是該病往往容易忽視,或者到醫院沒有進行相關的檢測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錯過急性期延緩至慢性期,就會對人類的內臟器官和關節造成損傷、神經系統等,并且很難治愈,也容易誘發心內膜炎和腦膜炎而死亡。
從近4年布病逆向調查結果看,羊飼養者占全體發病人數的45.22%,牛飼養者占全體發病人數的10.94%。通過反向監測,陽性養殖戶占30.46%,這也說明牛、羊飼養者的感染風險還是最大的。調查發現無接觸史的人占18.04%,什么時候或什么原因感染了自己卻不自知。其中還有部分人群(0.17%)是因為寄生蟲叮咬感染,這也充分說明蟲媒攜帶布魯氏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布魯氏菌在外界環境中有較強的存活能力,在干燥土壤、動物的皮毛和其乳制品中可生存長達數周至數月,在水中能生存5天至4個月。
動物(羊、牛、豬)及其動物產品是布魯氏菌病的傳染源。牛、羊感染布魯氏菌后容易出現流產、死胎,其陰道分泌物、胎衣、羊水、臟器、乳汁、尿液和皮毛都帶有布魯氏菌,分泌物和胎衣含有大量的病菌,極具傳染性,排菌時間可長達數月至數年,接生員在未防護的情況下是極易被感染的。病菌通過與病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密切接觸感染,也能經消化道、體表直接接觸(皮膚有傷口或破潰處)或經呼吸道、眼結膜等途徑傳播給人。生產和生活實踐表明,人群對布魯氏菌普遍易感,特別是與病畜接觸頻繁的青壯年男性,所以,我們平時給羊接生或在飼養接觸過程中均需要做好個人防護,保證不被感染,才能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
對牛、羊進行預防接種和科學管理是當前控制布病采取的主要措施手段。布病流行地區提倡對牛、羊等動物采用弱毒活疫苗接種。
目前,我省使用的布病強制免疫疫苗主要是弱毒活疫苗(S2株或M5株),政府招標以S2株疫苗為主,S2疫苗的免疫期為羊36個月、牛24個月、豬12個月。S2株疫苗的免疫方式:口服接種(孕畜不受影響),也可以肌肉注射。口服:羊不分年齡,1頭份/只;牛5頭份/頭;豬2頭份/頭,1個月后再口服1次。應注意用涼水拌水飲服或灌服。若將疫苗拌入飼料,不要使用熱飼料、發酵飼料和含添加抗生素的飼料。注射:皮下或肌肉局部消毒后注射,山羊0.25頭份/只;綿羊0.5頭份/只;豬2頭份/頭,1個月后再注射1次。孕畜、牛和小尾寒羊不能注射。
注意事項:疫苗開封后應在當日使用;動物免疫前、后3日內,不使用發酵飼料或含有抗生素添加劑的飼料;接種人員做好防護工作;未用完的疫苗、用過疫苗瓶和免疫飲水用的器具等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消毒處理,用過的木槽可以用日光消毒。新引進羊只及時補檢補免。
建議種羊場不進行布病免疫,采取監測凈化的方法,這樣效果更好,養殖成本也更低。
除定期開展消毒外,應注意布病陽性場糞尿污染物、排泄物、用具、草料、場地和獸醫、養殖人員的消毒,嚴格按照布病防治技術規范規定開展即可。飼養場常規消毒每周1次,檢出陽性動物后至少每天消毒1次:金屬設施、設備可用火焰和藥物熏蒸的方式消毒;養殖場的圈舍、場地和場內的車輛,可選用2%的燒堿溶液進行消毒;場內的飼料和圈舍的墊料可深埋發酵處理或焚燒處置;糞便則可采取堆積發酵的方式消毒(注意封閉);皮毛的消毒可用環氧乙烷或福爾馬林熏蒸。
嚴禁跨省從疫區引種牛、羊。引種調運前1個月內,需進行布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方可調運。省內跨區域(縣級及以上)外引家畜需嚴格按照《遼寧省外引動物管理規定》執行,查驗輸出地出具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特別是外引母畜的,首先要了解擬確定引入牛、羊的布病免疫接種情況(查閱其免疫檔案),建議將擬引牛、羊只所在的全群進行布病檢疫。若條件不允許,建議先將擬引牛、羊隔離飼養,并對擬引牛、羊逐個開展布病檢疫。運輸前對車輛和工具進行全面消毒,切斷運輸途中布病可能的傳播途徑。引入種畜后,立即嚴格執行隔離飼養,隔離期至少30天,并對全部外引牛、羊采血進行布病血清學檢測,至少進行2次檢測,結果為陰性后,方可混群飼養。檢測結果為陽性的,立即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