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玲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豬皮膚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但其致死率不高,但如皮膚病一直存在的話,對經濟效益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臨床常見的豬皮膚病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細菌病皮膚病、病毒病皮膚病和寄生蟲病皮膚病。本文主要介紹了幾種臨床上常見的豬皮膚病及其防治措施。
小豬多發,觸感油膩,有油性分泌物,是一種從皮膚表面滲出的油脂,主要是因為有傷口導致。小豬傷口通常是因為母豬奶水不足,小豬搶奶時磨破皮膚,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細菌進入傷口引起的病變。開始時是局部病變,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就將擴散到全身。全身性病變也不是一時形成的,需要一定的時間,發病的小豬很容易變成僵豬,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死亡,造成一定的損失。
治療方法:第一,用聚維酮碘(0.5%~1%皮膚黏膜消毒,2%手術消毒,5%治療作用)/0.1%高錳酸鉀藥浴,藥浴后將小豬擦干后再放回溫箱,否則容易引起別的疾病。第二,將2~3支香煙的煙絲浸泡在50°~60°的高度白酒中24小時,然后往小豬身上噴或者藥浴,注意要接觸到皮膚,不要只粘到皮毛,要讓藥物達到患處才能起到作用。同時配合使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稀釋)+頭孢注射治療。
預防方法:第一,防止傷口感染,在減牙,斷尾或搶奶注意傷口的處理。第二,母豬上產床前,產床用火烤一遍,不但能預防滲出性皮炎,還會降低仔豬初生3天內的黃痢和腹瀉的發生概率。
得了壞死性皮炎的皮膚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破潰,遍布全身。開始時出現米粒大的紅色丘疹,瘙癢,后來丘疹發展為干痂的結節,硬固而腫脹。隨后痂下組織壞死潰爛并迅速擴展形成囊狀的壞死灶。
防治方法:發現病豬后應立即隔離。病豬治療需要用溫水沖洗體表壞死灶,用毛刷把壞死灶揭破,除去壞死組織。再用鹽酸土霉素注射液、安乃近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病,分急性敗血型和亞急性豬丹毒,以皮膚出現疹塊為主要特征。母豬和育肥豬多發(中、大豬),高發季節在夏季和秋季。本病可通過發病豬和帶菌豬的分泌物、污染的飼料、飲水和欄舍傳給其他的易感豬只。發病豬體溫升高到41℃以上,皮膚表面凸起,呈圓形、方形、菱形的疹塊,指壓不褪色(區別于豬瘟)像拔罐和打鐵印一樣,如果不及時治療,印跡變紫色,出現渾身發紫敗血病(類似于非洲豬瘟),發病初期采食不受影響,但豬的飲水量會增加。
治療方法:用青霉素有特效(青霉素用地塞米松或安痛定稀釋均可),每公斤體重用5萬單位。例如150公斤×5=750萬單位,一天3~4次,3~5天見效。飼料中加入10%阿莫西林2公斤/噸(多西環素)+黃連解毒散防止繼發感染。水中也可以加入0.5%的聚維酮碘飲水有助于恢復。治療好了之后結痂會脫落,掉了一層皮。
產床上的小豬和保育豬多發。隨著飼養環境水平的提高,臨床上已不多見。發病后體溫升高至41~42℃。痘疹主要發生于下腹部、股內側、背部或體側,初為深紅色硬結節,突出于體表,之后形成膿皰,很快結成棕黃色痂塊,脫落后遺留白斑而痊愈,病程10~15天,病死率不高。
治療方法:用黃芪多糖注射,清熱解毒用板藍根、黃芩、黃柏等拌料飼喂,潰爛的地方紫藥水、紅霉素軟膏涂抹。
預防方法:第一,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做好豬舍的消毒與驅蠅滅虱的工作。第二,搞好檢疫工作,為防止外源性細菌和病毒引入,對新引進的豬只要隔離飼養1周,觀察正常后方能合群。混群飼養前,先將要混群的豬的糞便撒在圈舍內,讓其他豬先熟悉它的氣味之后再混群會好很多。第三,防止皮膚損傷,對欄舍圈舍的尖銳物及時檢查清除掉,避免刺傷或劃傷皮膚,同時也要防止豬只間的咬斗,育肥豬建議原窩飼養。
由圓環病毒病引起,對生產影響很大,圓環病毒病除了皮炎腎病綜合征外,還能引起增生性腸炎,仔豬先天性震顫,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圓環病的疫苗能做的還是要做的。雖然導致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效益。圓環病毒多發于保育豬后期,夏季必發。病豬皮膚出現丘疹疙瘩較圓潤,紅色,快好了之后上面結痂成小黑點,凹陷下去類似火山口似的,比較容易判斷。發病豬易腹瀉,引起貧血(皮膚發白)和腹股溝淋巴結腫脹,或形成僵豬。
防治方法:用補中益氣散或扶正解毒散治療,20~30克/頭豬(25公斤左右的豬)。如果疙瘩有破裂或者繼發感染,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為防止混合感染,可在飼料中加入調節免疫力和抗病毒藥。夏天霉菌超標,需要配合添加脫霉劑。如果有發燒的情況,可在飼料中加入消炎藥。豬只耐過之后,需要補打豬瘟疫苗,有經驗的獸醫都知道,如果場內的豬瘟疫苗做好了,其他的病就會相應的少,如果豬瘟疫苗做得不好的話,其他的疫病就會發生。
紅色疹塊,連片存在,由于潮濕引起,豬后背部靠在潮濕的墻壁上或者腹部經常貼在潮濕的地面而致。區別在于斷裂后會全身癢,然后將皮膚蹭破后會感染其他的部位,食欲不受影響,死亡率低,恢復快。
防治方法:降低欄舍的濕度,勤通風,保持欄舍的清潔和干燥。治療用清瘟敗毒散,清熱去火濕,每頭豬20~30克(25公斤)或50克(50公斤)。嚴重的靜脈注射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10~20毫升)。
感染螨蟲的發病豬皮膚會變厚,干枯,脫皮,蹭癢。如果螨蟲在豬的耳朵里,豬會搖頭搖耳朵。小豬螨蟲會發生皮膚龜裂,蹭破繼發感染葡萄球菌而引起滲出性皮炎,容易變僵豬。
治療方法:3 ~4 次/年驅蟲。第一,伊維菌素(殺體表寄生蟲)、阿苯達唑(殺線蟲和絳蟲)拌料7天。第二,左旋咪唑口服(8毫克/公斤)。第三,用1%~2%敵百蟲水溶液噴灑,7天1次,10天后重復1次。同時欄舍要用藥徹底消毒,對地面和糞便也要進行消毒處理,防止重復感染。
玫瑰糠疹呈粉紅色,稻糠樣,褐色圈狀皮疹,圈圈相連,略隆起于皮膚,像成片的地圖一樣,圈內皮膚接近正常,表面有糠麩樣的鱗屑,無騷擾癥狀和其他異常癥狀。很好和其他皮膚病區分。多發于保育豬,大豬也偶有發生(3~14周齡的豬群)。需要淘汰該發病仔豬的母豬。
治療方法:隔離發病豬,不需要治療也可以自愈。為防止繼發感染可以連續注射青霉素、鏈霉素4~5天。
預防方法:改善豬場環境衛生條件,杜絕飼喂霉變飼料,可在飼料中長期添加生物脫霉劑(不含蒙脫石,含酵母細胞壁成分)進行預防該病。
蚊蟲和跳蚤叮咬會出現小的紅色的疙瘩,有強烈的季節性。可通過防蚊蠅(門窗安紗窗等)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