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琪
(遼陽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遼寧 遼陽 111000)
生豬傳染性疾病危害性大,傳播速度極快,威脅生豬健康,人畜共患疾病通過屠宰或加工等環節進行傳播,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因此,順利地開展生豬檢疫工作,提高生豬檢疫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阻斷疫病傳播蔓延,保證廣大群眾吃到健康豬肉。
生豬屠宰檢疫從入場檢疫就開始,通過物理觀察的方法檢查和辨別異常豬只,防止異常豬在屠宰前混入健康豬群,提高豬肉品質。對生豬的采食量和精神狀況等進行觀察、判斷,當發現不正常豬只便進行個體檢查,以判定豬只具體患病情況。
在屠宰前對豬群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觀察豬只的采食量、精神狀態、呼吸頻率和運動能力等進行判斷,對萎靡不振、采食量明顯降低、體況不佳的豬只安排個體檢查。
對表現異常的生豬的關鍵部位進行個體查驗,檢查項目包括,豬只是否有腹瀉的情況、檢查其排泄物、體溫、呼吸頻率或是否出現呼吸道疾病癥狀。成年健康豬只的呼吸頻率通常為15~20次/分鐘,正常體溫約為38℃,通過對比分析生豬產生異常的原因,嚴禁對異常豬只進行屠宰分割,確保只有健康生豬方可屠宰。
生豬屠宰后的檢疫十分重要,需要對屠宰后豬的各個部位進行認真檢查,通常為皮膚檢疫、頭部檢疫、內臟檢疫、胴體檢疫、旋毛蟲檢疫和復檢等。下面進行簡要介紹。
皮膚檢疫相對簡單,屠宰完成后,認真觀察豬只的皮膚是否出現斑點或紅腫,對相關疾病做出診斷,以免影響豬肉品質。若在豬蹄部位出現水泡、潰瘍等情況,可作為判斷是否感染口蹄疫的主要依據。在豬耳、腹部皮膚出現出血點,四肢或尾尖出現紫色斑點,可作為判斷是否感染豬瘟的依據。
對豬只的頭部檢疫時,應檢查咽喉、扁桃體、五官和淋巴結,尤其對頭頸部淋巴結進行嚴格的檢查,若在咽喉部位發現潰瘍面可作為判斷是否感染口蹄疫的重要依據,若淋巴結出現出血、水腫的情況,可作為判斷是否感染豬瘟的重要標準。
部分患病的豬只外表無明顯改變,檢查豬只內臟可判斷其是否患病,對心臟、肝臟、脾臟、腎臟等器官進行詳細檢查,觀察內臟的顏色、大小和彈性等,判定豬只是否出現異常。心包膜有彌漫性出血、按壓心臟后無彈性,心肌切面呈現淡黃色斑紋,可判定豬只患有口蹄疫。肺切面呈灰白色大理石樣,心包有淡紅色積液,可判斷豬只患有豬肺疫。
對血液和胴體指標等進行檢測,對其胴體性能進行判定。
旋毛蟲病菌為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攜帶旋毛蟲的生豬肉或未煮熟的豬肉被人食用后即可發病,因此應對旋毛蟲病菌進行嚴格檢測。豬只腸道黏膜增厚、水腫,腸道表明有出血斑,為旋毛蟲幼蟲導致的,對豬肉樣品進行旋毛蟲檢測,若發現旋毛蟲病菌,應馬上處理問題豬肉。
無論是入場檢疫、屠宰前或屠宰后檢疫,務必對場內與屠宰間、屠宰用具、檢測儀器設備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嚴禁可疑病豬與患病豬進入屠宰場,根據進一步的檢測結果,做出緩宰、急宰或禁宰等決定。在屠宰前發現豬只患病,需要馬上隔離并消毒處理,并進行隔離。若發現豬只感染丹毒、豬瘟、口蹄疫、炭疽等傳染性疾病時,需銷毀處理。若豬肉胴體發現惡性腫瘤也應銷毀處理。對于患有鏈球菌病、結核病、肺疫、副傷寒等疾病的豬只,對豬肉與內臟進行高溫處理后,檢測合格可出廠。對于感染旋毛蟲病、囊蟲病與中毒性疾病等病理變化嚴重的疾病,要對豬肉與內臟采用化制處理措施。唯有檢疫合格的豬方可加蓋《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
生豬屠宰檢疫工作之間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健康,檢驗人員需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提高專業化水平,掌握先進的檢驗技術,并妥善做好檢疫后的處理工作,避免豬病的傳播蔓延,防止問題豬肉流入市場,確保豬肉質量安全,維護國家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