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娥,李亞茹
(1.朝陽縣畜產品安全監察所,遼寧 朝陽 122000;2. 朝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朝陽 122000)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羊肉需求的遞增,養羊業逐漸趨于規模化,羊球蟲病呈現高發態勢,嚴重影響養羊業的發展。任何品種、任何年齡段的羊只均可感染此病,主要危害羔羊。此病破壞羊的消化道黏膜,造成體液嚴重流失,導致營養吸收障礙,出現貧血、生長發育受阻、消瘦等現象,影響羊的經濟性能指標。因此,本文對羊球蟲病的病原、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和綜合防治展開探討,為羊球蟲病的防治提供借鑒。
寄生于山羊和綿羊體內的球蟲主要有以下4種,浮氏艾美耳球蟲、雅氏艾美耳球蟲、錯亂艾美耳球蟲和阿氏艾美耳球蟲。浮氏艾美耳球蟲,其卵囊呈扁圓形,大小為29微米×21微米,有卵膜孔,但沒有極帽,有兩層卵囊壁,厚約1微米,有內殘體但無外殘體,多寄生于小腸。雅氏艾美耳球蟲,呈淺黃色或無色橢圓形,大小約為23微米×18微米,有兩層卵囊壁,厚約1微米,外表光滑,內層呈黃褐色,厚約0.4微米,既無卵膜孔、無極帽,也無內外殘體,多寄生于盲腸、結腸和小腸后段。錯亂艾美耳球蟲,是大型的球蟲,大小約為45.6微米×33微米,卵囊呈卵圓形,有明顯的卵膜孔和極帽。有兩層卵囊壁,厚度可達3.6微米,呈橙黃色,內外均有橫紋,有內殘體,無外殘體,多寄生于小腸后段。阿氏艾美耳球蟲,呈橢圓形,卵囊大小約為27微米×18微米,有卵膜孔與極帽,有兩層卵囊壁,外部光滑、透明,厚約1微米,內層呈黃褐色,厚約0.5微米,有內殘體但無外殘體,多寄生于小腸。
不同種類的球蟲生活史相似,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為體內發育階段,孢子生殖為外生發育階段。體內發育階段和外生發育階段為一個循環周期。
球蟲的卵囊隨羊的糞便排出體外,當溫度與外界條件適宜時,形成有感染性的孢子。孢子化的時長與溫度的高低相關,在29℃時,大多數球蟲卵囊經過22~24小時即可完成孢子化過程;當溫度高于35℃或低于8℃時,卵囊停止發育,不能進行孢子化過程。
羊采食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其進入羊的胃后,逐漸形成子孢子,通過胃腸蠕動與子孢子滑行運動,其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內,形成滋養體,經過分裂后形成裂殖體及裂殖子。裂殖子經過無性生殖后,發育為雌性、雄性細胞。雌雄細胞結合后,進行有性繁殖,發育成蟲體。
春、夏、秋季為羊球蟲病的高發期,感染強度和感染率隨球蟲種類和溫度條件而定。冬季溫度過低不利于卵囊發育,因此極少發生感染。隱性患病羊與病羊是羊球蟲病的傳染源。各個品種的山羊和綿羊都是易感群體,羔羊極易發生感染,且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成年羊感染后,出現死亡的情況較少。通常情況下,隨著羊年齡的增長,體內卵囊數量隨之減少。除此之外,飼養環境與飼料的突然改變、斷奶、惡劣氣候條件、長途運輸均可使羊只抵抗力降低,引發該病。
羊球蟲病潛伏期長,為11~17天,根據染病羊的年齡、感染類型、感染程度、飼養管理、抵抗能力的差異,會表現為急性與慢性兩種發病過程。急性發病的病程通常在7天之內,慢性發病病程長達數周。染病初期,病羊糞便呈松軟狀,且有黏液,但精神狀況尚可,三四天后病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飲水量增加,被毛雜亂,身體消瘦,體溫升高,出現腹瀉的情況,糞便呈黃色或黑褐色水樣糞便,有黏液,氣味惡臭。多數病羊跪地不起,拒絕行走。少數病羊咳嗽,甚至會發生呼吸衰竭導致死亡。
對病死羊解剖后,可見小腸、肝臟、腸道、膽囊均會出現病變,小腸病變尤為嚴重,小腸黏膜表面有圓形凸起的息肉,小腸內壁黏膜有白色結片;腸腺絨毛上皮細胞壞死;回腸與十二指腸有點狀或帶狀出血,表現為卡他性炎癥;膽囊內部有塊狀物體,腫大,膽管擴張。羊只染病初期,糞便內很少有蟲囊,臨床表現不顯著,可能為隱性帶蟲;若糞便中存在大量卵囊,臨床表現顯著,方可確認感染羊球蟲病。
通過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可以對羊球蟲病做出初步診斷,如需確診則需要借助實驗室檢驗。從病羊肛門處取出糞便樣本置于燒杯中,加入飽和鹽水,將其攪拌均勻,過濾后,倒入試管中,濾液略高于試管口,用蓋玻片蓋在試管上方,20分鐘后,置于顯微鏡下,若觀察到大量蟲卵,便確診為羊球蟲病。
隱形帶蟲羊或病羊是羊球蟲病的主要傳染源,羔羊及種羊的引進易造成病原的傳播和擴散,因而,需要選擇科學的引種方法。對于養殖基礎和條件較好的養羊場,應采用自繁自養的模式,能夠有效阻斷因引種造成的病原傳播。對于必須引種的羊場,應科學引種,采用全進全出的模式。在引種前,對引種羊場的寄生蟲流行情況進行重點調查,嚴禁從發生過寄生蟲病的區域引種。按照畜牧獸醫部門的管理要求,對引入新羊進行檢驗檢疫,到場后進行隔離飼養,單獨飼養一個月后,再次檢疫,確定健康無疾病后,引入正常羊群。對于放牧養殖的羊群,應避免羊群同其他野生動物接觸,遠離疫水或疫源地,減少放牧期間染病概率。
對于曾發生過羊球蟲病的羊場,定期對羊群進行監測,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采集羊群糞便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重點檢測體弱、生長發育遲緩的羊只,以監測羊群是否染病。一旦發現患病羊只,需要立刻隔離,將經濟價值不高的病羊進行淘汰,凈化羊群。對于病羊使用過的羊舍、器具等進行單獨消毒處理,并焚燒處理尸體與病羊糞便。
羊球蟲病主要采用藥物防控,根據球蟲種類使用抗球蟲藥進行驅蟲,并飼喂磺胺類藥物預防此病。若羊只感染羊球蟲病,根據病羊的體重,采用氨丙啉進行治療,劑量為50毫克/公斤,每日一次,連服4天;也可采用呋喃唑酮進行治療,每公斤體重投喂10~20毫克,每日一次,連服5天。
科學的飼養管理能夠有效避免羊球蟲病的發病。對圈舍進行定期清理與消毒,能夠避免羊只接觸帶蟲羊的糞便,使用熱堿水對圈舍的地面、圍欄、飼喂用具進行全面消毒,羊的糞便需到遠離圈舍的地方深埋或無害化處理。突然更換飼料易引發羊球蟲病,因而采用逐步替換的方式更換飼料有助于該病的預防。定期擦洗母羊的乳房,以防乳頭被糞便污染,造成羔羊感染。
羊球蟲病能夠導致羊只極度消瘦、出血性腹瀉和貧血等情況,嚴重時導致羔羊死亡,影響羊養殖業的經濟效益。羊場飼養管理人員應充分了解羊球蟲病的病原、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等,防止疾病的傳播。通過科學引種、監測羊群、藥物預防和科學的飼養管理等有效措施,防控羊球蟲病,確保羊的健康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