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虎,周 剛,,曹永勝,陳光勇,秦光明,李 萌,唐余成,宋 偉,張世洪
(1.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武漢隆福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武漢 430000)
玉米(Zea maysL.)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國范圍內都有種植[1]。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0.4 億hm2以上,產量已連續數年超過2 億t,其中2021 年全國玉米產量為2.725 億t,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占全球總產量的22.5%。中國不僅是一個玉米主產國,同時也是一個玉米消費大國。玉米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被廣泛用于食品業、副食業、養殖業、工業等方面,其產量直接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2]。
玉米是湖北省第二大糧食作物,但常年缺口約600 萬t,自給率僅為30%[3]。只有增加單產,提高玉米總產量,才能在現有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湖北省玉米的供需矛盾,從而增加經濟效益,保障糧食的供給與安全[4]。而要提高單產,需要不斷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穩產、多抗的玉米雜交種,以持續保持玉米的高產。一般來說,在提高玉米單產的諸多因素里,遺傳改良對豐產率的影響占35%~40%[5],在各影響因子中居首位。因此,選育、開發、推廣適合市場需求的玉米新品種,對于穩產保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9 ℃,平均海拔為736.9 m,擁有適合玉米種植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深耕玉米育種40 余年,常年從事玉米新品種的選育、示范和推廣等方面的工作,在種質資源改良與創新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通過不斷引進、改良與創新種質資源,陸續培育出許多優良的玉米新品種。金玉2002 于2022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玉20220013。其母本WD11具有熱帶血緣,父本為外引系DH-15。金玉2002 具有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廣、易制種的特點。本研究著重介紹了金玉2002 的選育目標、選育思路、選育經過、親本及品種特性特征、參試結果、優點、生產中注意事項、栽培技術要點及制種技術要點等。
以選育出適合湖北省二高山地區推廣種植的高產、穩產、優質、高抗、廣適的玉米新品種為目標,從而提高湖北省玉米產量,促進湖北省玉米產業優質發展。
湖北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只有以熱帶血緣材料與溫帶材料進行組配,才能選育出適應于湖北省廣泛種植的優良玉米新品種。母本WD11 是2010年從先鋒公司引進的雜交種先玉802 經過不斷自交、篩選、鑒定,南繁北育穿梭選育而成的核心自交系,具有熱帶血緣。其特點是株型好、穗位較低、果穗較長、抗逆性好,具有較高的配合力,與DH-15 雜交有較強的雜交優勢,經過一系列試驗,最終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父 本DH-15 的 系 譜 為[(F19×Y8G61)×C21(誘導系)]DH-15,是湖北金湖農作物研究院以F19/Y8G61 為基礎材料,采用單倍體誘導技術培育而成。2013 年春季組配基礎群體F19/Y8G61,2013年冬季在海南省誘導,2014 年采取藥物注射加倍選育而成(表1)。

表1 父本DH-15 的主要選育工作
母本WD11 的系譜為先玉802?-1-1-2-1-3-1-4-1-2-1-1,是十堰市農業科學院周剛自主選育的玉米自交系。2010 年引進先鋒公司的玉米雜交種先玉802,2010 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縣基地擴繁,2011 年春季在湖北省十堰市育種基地大量自交,從中篩選符合育種目標性狀的優良單株。自2011 年起,通過在十堰市、陵水縣連續自交、篩選、鑒定,最終選育而成(表2)。

表2 母本WD11 的主要選育工作
2017 年冬季在海南省進行首次測配,2018 年開展組合鑒定試驗,2019 年開展組合品比試驗,2020年參加湖北省春播山區組D 組區域試驗,2021 年參加湖北省春播山區組E 組區域試驗,同年同步進行生產試驗。2022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玉20220013。
晚熟,全生育期130 d 左右,株型平展,株高230~240 cm,穗位高90~100 cm,主莖總葉片數20~21 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紫色,護穎綠色,花藥黃色,雄穗分枝9~11 個,子粒黃色、半馬齒型,果穗錐型,穗軸白色,穗長16~18 cm,穗粗(直徑,下同)4.3 cm,穗行14 行,行粒數22~25 粒。
全生育期131 d左右,株型半緊湊,株高267 cm,穗位高105 cm。穗上位葉片數6~7 片。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綠色,護穎淡紫色,花藥淺紫色,雄穗8~10個分枝,子粒黃色、硬粒型,果穗筒型,穗軸紅色,穗長19.5 cm,穗粗4.8 cm,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35粒。抗病性強,大斑病1 級,小斑病1 級,灰斑病1 級,銹病3 級,穗粒腐病1 級,莖稈堅韌,根系多,抗性好。
3.3.1 植株農藝、產量性狀 全生育期131 d。株型半緊湊,株高320 cm,穗位高141 cm。幼苗葉鞘紫色,花絲紫色,護穎淺紫色,花藥紫色,子粒黃色、半馬齒型,果穗筒型,穗軸紅色,穗長18.0 cm,穗粗4.9 cm,禿尖長1.1 cm,穗行數平均18.4 行,行粒數38.4 粒,干穗出子率85.4%,千粒重318 g,各年份試驗表現見表3。

表3 2018—2021 年金玉2002 的考種表現
3.3.2 抗性 金玉2002 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倒伏、抗倒折能力強,與對照品種華玉11 相當;金玉2002 抗病性強,經湖北省兩年區域試驗鑒定,其平均倒伏率為1.2%,倒折率為0.2%,大斑病3 級、小斑病3級、銹病5級、灰斑病3級、莖腐病發病率為2.2%、紋枯病9 級病株率為4.0%、瘤黑粉病株率為0、穗腐病3 級、腔孢病5 級、彎孢菌葉斑病3 級(表4)。

表4 2020—2021 年金玉2002 的抗性表現
3.3.3 品質 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子粒容重為766 g/L,粗蛋白質含量(干基)為12.0%,粗脂肪含量(干基)為4.7%,粗淀粉含量(干基)為71.51%,賴氨酸含量(干基)為0.30%。
2018 年開展玉米新組合鑒定試驗,金玉2002 產量為11 329.5 kg/hm2,比對照品種華玉11 增產8.7%。2019 年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金玉2002 產量為11 631.0 kg/hm2,比對照華玉11 增產10.4%。2020年參加湖北省山區組D 組玉米區域試驗,金玉2002全部點次平均產量為9 461.4 kg/hm2,居第六位,比對照品種華玉11(平均產量為9 103.2 kg/hm2)增產3.9%,增產不顯著,7 個點位增產,1 個點位減產,增產點率達87.5%。2021 年參加湖北省山區組E 組玉米區域試驗,金玉2002 全部點次平均產量為9 852.2 kg/hm2,居第三位,比對照品種華玉11(平均產量為9 139.7 kg/hm2)增產7.8%,增產顯著,9 個點位增產,1 個點位減產,增產點率達90.0%。
綜合2020—2021 年兩年試驗結果,金玉2002 平均產量為9 656.9 kg/hm2,比對照品種華玉11(平均產量為9 121.5 kg/hm2)增產5.9%,16 個點位增產,2個點位減產,增產點率達88.9%。
2021 年在恩施市、巴東縣、襄陽市、長陽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房縣、鄖陽區、竹山縣同步開展生產試驗,金玉2002 平均產量為9 868.7 kg/hm2,比對照品種華玉11 增產8.4%,8 個點位全部增產,增產點率100%(表5)。

表5 2018—2021 年金玉2002 的產量表現
金玉2002 外觀品質好,子粒金黃、硬粒型;果穗結實性好,無禿尖,苞葉包被較好;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強;早熟性好。
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要注意對地老虎、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進行防治;中后期遇高溫、干旱、陰雨天氣時,需注意田間抗旱排澇,避免誘發青枯病;成熟后要及時收獲,防止子粒霉變。
選擇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勢平坦、四周無蔭蔽、光照充足、排水灌溉較好的地塊進行種植。整地要做到兩犁兩耙,冬季犁地要適當深翻,深度≥25 cm為宜,要利用好冬季雨雪天氣凍凌土壤、滅殺部分越冬害蟲及蟲卵。播種前要仔細耙地,使土壤細密,土地平整。
玉米新品種金玉2002 適宜在湖北省二高山地區春播種植,露地直播于4 月上中旬。播種時氣溫要穩定≥10 ℃,土壤表層5 cm 深處地溫穩定在12 ℃,墑情以手握松散為宜。最佳種植密度為37 500~45 000 株/hm2。
施足底肥。底肥主要是有機肥,輔以化肥。施用優質農家肥15 000 kg/hm2,也可施600~750 kg/hm2優質復合肥。底肥在旋耕前或播種時施到地里,做到種肥隔離。
合理追肥。追肥主要是速效氮,如尿素,輔以鉀肥、磷肥,如硫酸鉀、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一般采用二次追肥法,施足苗肥和重施穗肥。定苗后追施苗肥,3~5葉時為宜,尿素追施112.5~150.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宜在10~12 片葉時追施,尿素追施225~300 kg/hm2。
出苗后經常查看苗情,根據苗情及時補種、補苗、間苗和定苗,做到早定苗,育壯苗。
播種后使用異丙草胺、莠去津、禾耐斯等對水噴施,封閉田間雜草。出苗后及時用土蠶一只凈、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物對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進行防治。在大喇叭口期用0.3%辛硫磷顆粒、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 倍稀釋液等對玉米螟進行防治。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藥物對草地貪夜蛾進行防治。
成熟后要及時收獲,以防子粒霉變。
要求選擇肥力中上等、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光照充足、隔離安全的地塊作為制種區。具有500 m以上的空間隔離區,15 d 以上的隔離期[6]。
合理的種植密度為75 000~82 500 株/hm2,父母本行比為1∶4。父母本同期播種。
要重點做好苗期和抽雄開花前的去雜去劣工作,及時清除不符合親本自交系典型性狀的植株。母本去雄工作做到及時、干凈、徹底,在散粉前應將其雄穗全部去除,不留殘枝,要求每日一次。可帶一片葉去雄。去除后的雄穗要帶出制種田,帶到離制種田較遠的安全地帶進行處理[7]。
為提高制種產量,必要時可以采取人工輔助授粉。花期相遇,花粉充足,氣候條件好時,可只進行1 次人工輔助授粉,如遇高溫干旱或陰雨天氣,需進行2~3 次人工輔助授粉[8]。
成熟后及時采收,采收時對母本果穗進行精選,去除雜劣果穗。脫粒后的種子要及時晾曬,使種子水分降低到13%以下,曬干后對種子進行精選、包裝,貼好標簽后入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