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昶 LIU Chang
以加強撫順城市形象,保護與再利用工業遺址,提升撫順市城市核心競爭力為目的,選取撫順市重要工業遺址代表——撫順市西露天礦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西露天礦的調研分析,明確其作為工業遺址的價值,分析其中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建筑,結合規劃、建筑、景觀、生態、旅游等學科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及價值系統評估,從工業空間再生、公共空間再生、遺址公園再生等方面為撫順市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提供良性建議。
遺產保護;工業遺址;開發保護;空間再生
遼寧撫順是因煤礦出產量豐富而聞名的城市,有著“煤都”的美稱,城市煤礦輸出曾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見圖1)。西露天礦地塊以山地地形為基礎,以貫穿本區域內的渾河谷為骨架,以眾多的山間溝谷為網絡,地形復雜多變,是山地、河床、溝谷相互交織的自然景觀,其中東南高、西北低,中間地帶是起伏不平的低山丘陵與狹長的河谷平原(見圖2)。優質煤炭和油母頁巖主要出產于此,同時還盛產稀有的礦物質煤精和琥珀。通過對上述資源的開發,撫順乃至遼寧省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帶動。

1 遼寧省撫順市城市風貌(圖片來源:網絡)

2 西露天礦(圖片來源:網絡)
西露天礦位于遼寧省撫順市千臺山南麓,渾河北岸,撫順煤田西部。西露天礦是露天開采型煤礦,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在2017年正式停止開采,開始轉型發展。西露天礦礦坑東西長6.6km,南北寬2.2km,總面積為13.2km2,最低點豎向深度為418m。礦坑露天采場范圍大、礦坑深,地形、地貌及巖土體等條件改變,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巖土體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西露天礦因作業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在后期停止作業后暴露出一定的地質變化問題,如環境污染、地面變形、滑坡、殘煤自燃等,故西露天礦的轉型發展應以對礦坑的綠色修復為前提。
分析國內外工業遺址保護案例可知,文化產業的植入無疑是工業遺址區域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式。利用工業遺址本身豐富的工業遺存及技術文化內涵,基于文化內涵發展旅游業、休閑娛樂業、商業等,是煤礦廠區及礦坑發展的重要激活點。
撫順市工業遺址保護與旅游開發模式較為單一,除了撫順市西露天煤礦博物館,較少有結合現代理念和創意性思維的工業遺址開發模式。多數工業遺址仍按原有功能使用,工業遺址中的工業文明史和紅色抗爭史等豐富的人文旅游價值均未得到重視和利用。
1)對工業遺址的價值認同是保護工業遺址的首要前提。應通過各種途徑讓人們認識到撫順市的工業遺產和礦坑遺址是具有高價值、高潛力的旅游開發資源。撫順西露天礦工業遺址的外部開發環境較好,適合結合城市資源聯合開發。此類工業遺址適合開發為以追求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為目的的礦產資源博物館、礦山地質公園和休閑旅游綜合體,服務對象以游客為主,本地居民為輔。
2)在工業遺址旅游開發方面應以保護為主。撫順工業遺址空間文化價值及應用價值的開發需適度進行,整體應以保護為前提。2011年4月,本溪湖工業遺產群被列入第二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將撫順西露天礦自身遺產保護價值與周邊工業遺址保護價值聯合,將周圍石油一廠遺址和水泥廠遺址等納入保護名單,加強旅游區發展保護,增加旅游熱點,活化工業遺址組團運營,實現進一步長效保護。
保護開發應結合現有工業遺址空間,重拾工業記憶,設計紀念性景觀,傳承工業文化。撫順西露天礦工業遺址最重要的特征元素包括礦車、軌道、罐體及廠房。將上述特征元素整合,針對廠區各工業建筑元素特征分別進行改造,植入適宜的功能,使工業景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諧共融、交相輝映。
1)礦車改造策略 將廢棄的礦車按照技術革新過程分布在不同時代特色廣場,形成工業開采時代廣場的標志物,增加趣味科普性,加強工業技術開采學習交流。保留礦車空間,按照礦車形態、空間設置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間,如餐廳、游戲場地等,形成集工業文化、科普教育、景觀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主題交流空間。
2)軌道改造策略 保留貫穿廠區的軌道系統,結合種植觀賞草等植物,形成綠色花境空間。在軌道中嵌入燈管,改造成亮化道路,在夜晚具有導示及亮化效果;局部保留鐵軌形成休憩游覽路線,使游人體驗礦車在軌道上行駛的感受;結合軌道形態布置帶狀水景噴泉,增強觀賞效果;適當考慮在軌道兩側布置雨水花園,增加生態性。
3)罐體改造策略 按照罐體的直徑與高度將其分為4個等級,通過加固必要的結構層,按等級將其改造為不同功能。直徑>30m的大型罐體可改造為游戲運動場、工業遺址科普綜合空間、影劇院等大空間; 對直徑10~20m的成組中型罐體進行整體改造,將其調整為工業活動餐廳,豐富游人的體驗,加強對工業文化的渲染; 將直徑<5m的小型罐體改造為兒童游憩設施,改造時要特別注意控制設施尺度,并加強安全防護措施。
4)廠房改造策略 工廠內部大空間既可用作展覽、觀演,又可根據需求,通過靈活分割,改造成適宜的功能空間。廠房體量較大,可通過創新改造形成以下模式:保留較完整、體量較規矩的廠房,結合周邊現有空地增強其與外界的聯系,形成創意空間,注入展覽、零售功能,加強對工業文化軟實力的宣傳,為撫順市乃至周圍區域藝術家提供孵化生產基地,同時引入寬松的扶持政策,加強產業集群發展;將體量、形態豐富且具有紀念意義的廠房串聯形成見證撫順工業文化史的地標性建筑,打造串聯撫順文化記憶游線的重要實體標志,引導文化發展和旅游開發;針對保存狀況一般的廠房,可進行拆解,保留建筑構架,結合周圍空間環境營造出風景優美的工業文化公園場地,增加游人游覽的愉悅性,同時提高本地居民生活的舒適度。
根據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復墾、綠化的經驗,由于礦坑最深處達400m,故需通過對礦坑進行部分客土回填,并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及護坡林工程,改善礦坑的地質環境,修復并完善生態環境。在廠區內部設置相應的綠化空間,提升環境效果,加強綜合開發軟實力。
3.4.1 加強工業遺產與周邊文化資源的空間聯系
未來,撫順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應加強整合各類文化資源,使不同文化資源在城市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和有序性,同時為各類文化資源點之間交流活動的便捷開展創造條件。城市內部路網結構決定著旅游資源的關聯度,將工業遺產之間的路網聯系起來,明確道路等級關系,可增加交通便利性及可達性,方便游人參觀游覽。通過專業化的交通規劃梳理加強對交通流量的分析預測,為游人出行方式選擇提供參考。
3.4.2 強化與其他文化旅游資源的聯動
通過撫順工業資源與其他文化資源聯動發展,可形成區域內部旅游經濟組團開發模式,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以旅游業帶動撫順經濟發展。以新撫區為例,聯合開發撫順西露天礦、發電廠等項目,同時結合現有綠色生態資源,帶動工業文化、旅游文化發展。
3.4.3 梳理工業遺產周邊的多元文化資源
對工業遺產周邊的自然、歷史及其他當前可利用的城市資源進行梳理,在高德地圖上獲取各類文化資源點的POI數據,通過GIS軟件定位撫順工業遺產資源和現有旅游開發資源,從整體考慮資源之間的聯系,為未來聯動發展作鋪墊。
撫順西露天礦位于撫順市中心位置,靠近沈陽都市圈,周邊商業業態成熟,有著較大的區位潛力。撫順現存工業遺址空間較為集中,工業用地潛在的利用價值明顯,周邊居住空間和商業空間的人流量較大,有效提升了工業遺址空間的使用價值,同時降低了投資風險。撫順煤礦歷史悠久,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西露天礦開采過程中,經歷多次技術革新,煤礦開采技術價值是工業文化瑰寶之一。
撫順西露天礦工業文化底蘊豐厚,經歷長久的工業開采,面臨著工業轉型。生態再生理念在西露天礦轉型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有工業垃圾可在工業遺址修護過程中用于山體滑坡維護施工,從而實現資源的再利用。
西露天礦內部工業文化遺跡頗多,整個礦區充滿濃郁的工業文化氛圍。在規劃過程中,應將現有破碎的綠地空間重組,注重工業文脈延續,同時與周邊城市中心區文化特色呼應,將工業生態文化空間作為西露天礦提升形象的基礎。
4.2.1 綠色線性空間串聯工業文化遺跡
撫順西露天礦內部工業文化遺跡較為分散,故以綠色線性空間將其串聯,從而形成工業科普空間。西露天礦經過多次技術改造,完成了分區開采、聯合運輸和內部排土等協作工藝。經歷技術革新后,西露天礦的煤礦開采技術成為全國典范,故應將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并加以宣傳展示。
4.2.2 遺址公園再生提升更新品質
撫順西露天礦遺址公園規劃應注意工業空間有機更新,對西露天礦原有工業特色風貌和發展規律進行有計劃的修復和改造,以保證各類型功能空間有序發展。西露天礦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結構可概括為“一心、一帶、四片區”。
1)“一心” 是指西露天礦底部中心區,作為撫順新經濟區焦點,既是周圍活動區域的交匯點,又是未來西露天礦重點建設的區域,以該中心的發展為重點,承擔工業遺址空間的城市職能,打造配套功能完善的功能發展核心區。
2)“一帶” 是指西露天礦內部通過合理串聯慢行步道,將工業遺址肌理有機結合,形成西露天礦工業遺址景觀帶,完善西露天礦的生態建設,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游憩休閑平臺。
3)“四片區” 是指與周邊環境功能結合形成的四大發展區。四大發展區首先應保證自身良好發展的前提,通過調整產業模式和開發模式,使其形成工業特色風貌。在主要人流路口和公共空間交界處打造不同的工業文化節點、公共空間以增強人對內部空間的滲透能力,強化西露天礦的工業文化特色風貌,加強空間的標志性和導向性。
西露天礦遺址公園改造設計策略如下:在北側主要人流活動區設置眺望入口平臺、工業展覽館和雕塑群,以烘托工業文化氛圍;在四周設置棧道和游步道供游客參觀游覽,同時設計纜車索道以加強游客活動體驗,展現西露天礦礦坑歷史、露天開采技術、煤礦開采場景、地質結構等,提升游客游覽、科普的興趣;設計工業遺址主題空間以展示礦車等采礦設備;植入開采體驗環節,活化工業遺址活動空間,增加游覽的趣味性;規劃多種旅游需求線路,以滿足游客的不同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