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 李鈺 王載波 陳玲 DENG Lin LI Yu WANG Zaibo CHEN Ling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精神符號和物質載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村落空心化、本土文化衰落、發展動力不足、方向不明確、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基于場景理論打造鄉村公共空間的優勢場景,吸引都市人才回流,實現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為林盤發展提供理論方向和實踐指導。以成都市謝家林盤為例,構建孵化林盤消費場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公共空間更新路徑。
城市更新;場景理論;川西林盤;公共空間
川西林盤作為成都平原特有的鄉村聚落形式,是傳統農耕文化的載體。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旅游發展使林盤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得到提升,但林盤無足夠的本土人才實現產業升級,導致人才流失,進而造成林盤本土文化衰落、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向不明確和林盤之間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并進入惡性循環,鄉村人口加速外流導致出現鄉村“空心化”現象。為縮小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實現林盤鄉村振興,解決其發展中的問題,需了解鄉村社會生活多樣性和地方性的文化傳統[1],遵循不同于城市靠資源聚集的發展邏輯,通過場景營造使社會個體在林盤公共空間更新中獲得自我價值觀的文化認同,進而匯聚創意階層,推動林盤更新轉型和消費活化。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川西林盤亟需根據自身特色,通過構建蘊含美學特征和文化特質的場景,完善鄉村場景基礎設施,塑造鄉村故事,吸引高素質人才,只有人才愿意來、留下來才能解決鄉村“空心化”、設施衰敗、文化衰落、產業凋敝等問題,助力鄉村發展和轉型,最終實現林盤鄉村振興[2]。
場景理論是在城市社會學領域基于“消費城市”和“娛樂機器”理論形成的,被應用于后工業時代區域發展,一方面通過文化消費實踐吸引、聚集高質量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培育發展創意階層,促進人口流動與社區繁榮,進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和轉型,因此在鄉村振興中,將場景理論融入林盤的更新和發展,可解決因吸引力不足導致的鄉村“空心化”、本土文化衰落、產業升級難、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向不明確和林盤之間同質化嚴重等問題。
場景理論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經歷了多角度的發展和創新,至21世紀初,學者開始關注場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強調場景中社會、文化、技術等因素的互動,基于舒適物理論建立場景理論體系,芝加哥大學克拉克團隊[3]構建出場景理論的研究框架,將場景理論劃分為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體系。2010年場景理論受到我國學者關注,李和平[4]結合場景理論的操作邏輯,提出歷史城鎮保護更新體系。
場景理論的研究框架包括兩大體系: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其中主觀認識通過對客觀結構的符號意義再生產,不斷優化客觀結構體系;客觀結構則通過對文化的表征和聯系多元群體推動主觀認識體系的更新,此種互構關系推動場景自身的更新發展。
1)客觀結構又稱為物質實體,主要包括:①地理學概念上的社區,其小巧的體量相較城市或國家等較大的空間范圍,更易捕捉到內外部的區別;②實體建筑,如舞蹈俱樂部或購物中心,將場景植根于有形的、可識別的集聚空間;③高度集聚在場景中的特定人群,根據種族、社會階層、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及年齡等劃分為不同類型;④前3個要素與活動的組合,將上述元素連接的特色群體活動(如廟會)。
2)主觀認識指人們對場景中各種客觀結構組合后所形成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感受,可通過以下維度評價:①真實性,社會個體在特定時間進入場景,根據對場景中不同舒適物的感官體驗,建立對自身身份識別場景的認同;②合法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社會事實進行對錯判斷的標準與依據;③戲劇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超常規展示,是社會個體通過某些符號形式、行為或建筑空間等舒適物表達向外的美學沖擊力。
場景中的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相互配合影響,形成場景理論對區域發展的作用機制。首先,林盤區域內的建筑實體、道路、建筑小品、田地、竹林等物質結構均是林盤內多元人群的生產生活、節日活動的載體,隨后林盤內的多元群體在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產生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價值觀,上述林盤特有的價值觀、群體活動、物質結構、多元群體及鄰里社區共同組成了特定的場景。其次,林盤內特色場景一方面會更加吸引特定的群體、加速形成區別于周邊的文化社區,另一方面由于場景營造,參與其中的路人與愛好者均能獲得場景體驗的提升。最后,不斷提升區域熱度與知名度,推動區域發展轉型和基礎設施建設,吸引社會中的多元群體,進而提升區域發展(見圖1)。

1 場景理論作用機制
謝家林盤位于成都市金堂縣福興鎮三合碑社區,屬于近城鎮型林盤,總面積0.9km,現有農戶1221戶,總人口4356人,鄰近龍泉山和東風水庫,處于淮州新城和凱洲新城連接點,屬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節點,存在中金快速路、三金路、成南路等對外道路,交通區位優越,場景要素豐富,自然資源與人文條件較好,近年來通過建筑更新和產業孵化發展地區經濟吸引成都人口回流,但公共空間更新仍存在以下問題(見圖2)。

2 謝家林盤區位
1)客觀結構 一方面謝家林盤開發缺乏整體引導和規劃,導致布局形式、建筑空間缺少本土文化,建筑雜亂、景觀不和諧、空間死角多等問題,另一方面謝家林盤觀光項目單一陳舊、重復率高,相關特色民宿、藝術產業開發缺失,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如餐飲、住宿、娛樂等開發不足,導致對人群的吸引力較弱。
2)主觀認識 謝家林盤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但缺乏文化生活載體[5],導致公共空間無法形成鮮明有趣的文化特征(見圖3)。

3 謝家林盤現狀
以謝家林盤主要人群和未來目標人群為研究對象,調研其對林盤的可能需求,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擇受訪者,考慮到受訪者認知水平的差異與表達能力的不同,采用半結構性訪談方式,引導受訪者描述在林盤場景中的活動,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調研11名受訪者(見表1)。

表1 謝家林盤場景需求
3.1.1 植根林盤布局,更新村落設施
謝家林盤現存關于傳統農耕文化的鄉村設施和群體活動均是場景塑造的關鍵,如何進行鄉村設施更新改造和重新梳理成為重點,在民居空間更新改造中采取數量、形狀、組團形式不變,修繕外立面和內部裝飾的措施,保持林盤“田-林-宅”三五成團、零星散落的聚落氛圍[6](見圖4)。

4 鄉村設施更新示意
3.1.2 梳理村落交通,滿足生產生活
為保持林盤內的生活脈絡,傳統林盤內人行和車行交通網絡及局部的節點廣場是林盤居民生產生活行為路徑的表征,因此在保留大部分原有交通的基礎上,構建場景化體驗式步行系統,重點打造當地居民活動議事的節點廣場,形成林盤文化層次遞進的空間軸線(見圖5)。

5 交通設施更新示意
3.1.3 上下公私分區,保留生活脈絡
林盤是傳統農耕文化的表征,所有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均在空間中以平面的形式展開,針對基地內部分新建多層住宅,下層保證居民自住,上層相互連通由村集體統一租賃并外包給專業酒店管理公司進行運維。既保留了林盤生活的真實性場景,又滿足了多元基礎配套設施需求(見圖6)。

6 公共空間上下分區更新示意
3.1.4 豐富設施景觀,提升林盤互動
多元群體在場景中的設施、小品、景觀處進行活動,通過互動學習新技能,產生新的文化情感,在廣場區域、人行道區域、游玩游園區域、田野農事區域、水塘農事區域及竹林區域植入牌坊、座椅、棧道、竹屋等設施小品,引導當地居民、藝術家、設計師等群體參與文體互動,為創意階層在互動中培育新的文化符號形成循環基礎(見圖7)。

7 鄉村設施分區置入示意
3.2.1 構筑美學設施,物化文化符號
通過提取林盤三合文化意象,確定“傘”作為核心文化載體,“傘”的形體結合地勢的起伏變化,從三合碑聚居點、竹林地、水塘、桃花林到田地,串聯各個活動場景,激發更多鄉村場景的可能性。“傘”既是游憩休閑的場所,又是集市的主體部分,還是竹林密趣時浪漫邂逅的灰空間,更是農事體驗揮汗勞動后的庇護所。門前宅后引入“傘”延續整體風貌,將民居1層空間納入其中,打造多功能且充滿美學沖擊力的公共活動空間,增加各類人群之間的互動,培育在地社區文化(見圖8)。
3.2.2 延續在地活動,強化文化認同
群體性的活動多圍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展開,地域性文化活動是群體之間相互交往交流形成地區認同、提升精神體驗的重要方式。挖掘謝家大院特色的竹藝編織、流水席、趕集打造場景,通過文化民俗激發新舊群體的共同情感,提升地區文化傳播力和吸引力。
3.2.3 鞏固農耕文化,拓展產業體驗
強化林盤農耕文化,以農業生產為基礎,通過升級謝家林盤蔬菜產業園、食用菌生產基地、紅提產業園的設施,建立配套的農事體驗設施和產品深加工觀賞體驗工坊,打造以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體驗、銷售為主的農業延長鏈,強化謝家林盤屬性,營造農業體驗場景。
通過梳理國內外場景理論的內涵,分析場景要素,以謝家林盤為例進行理論驗證,挖掘謝家林盤的發展優勢和現存問題,從多元人群的需求出發,提出場景營造中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的提升策略,通過探索性實踐,場景扮演了林盤更新中釋放人才紅利和消費活力的恰當范式,為林盤更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