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羅珞塵 蔡玥 HAN Xiaojuan LUO Luochen CAI Yue
基于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相關指標體系。運用公共空間-公共生活調研法對長沙市6個社區進行評價與調查,提出適老化改造策略。研究提出的評價方法可確定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現狀,據此設計針對性的改造策略。
既有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策略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世界人口結構變化的重要趨勢,根據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湖南省60歲以上人口占全省的19.88%[1-3]。公共空間-公共生活調研法(PSPL)是針對城市公共空間質量與市民公共生活狀態的評估方法[4]。該方法旨在通過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與行為特點,為公共空間改造提供依據,進而滿足老年群體室外公共活動需求[5]。層次分析法(AHP)特別適用于難以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可對復雜或模糊問題提供決策。為提升室外公共空間舒適度及老年群體的幸福感,研究利用AHP法搭建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評價體系,然后運用PSPL法對長沙6個典型社區進行調研并提出改造策略。研究創新點在于從適老化評價角度出發,通過建立既有社區適老化評價體系,量化老年群體的需求,進而確定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的改造策略。
當前,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無法滿足老年群體的活動需要,需尋找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優化。研究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老年群體出發,觀察其對應的需求層次,包括生理、情感、安全與價值4個方面。
1)生理 老年群體的身體機能、神經系統及感知等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
2)情感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老年人的子女忙碌于工作或學習,缺乏對父母的關心,易使老年人產生孤獨、寂寞之感。
3)安全 老年人存在跌倒、扭傷、燙傷等安全隱患。
4)價值 老年群體難以適應家庭結構與社會角色變化,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研究基于心理學理論,發現老年群體個人空間安全距離為0.45~1.30m,公共空間安全距離為3.60m以上,在后續評價與改造中可考慮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安全距離,以保障老年群體在公共空間中的使用安全。
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需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協調性與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的選取與設計有利于把握適老化評價的核心特征與關鍵影響因素,提升評價體系的準確性。研究基于上述4項原則,對老年群體公共活動空間需求的環境影響因子與公共空間效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篩選。研究以社區為依托、以家庭為核心,以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等服務,并篩選相關適老化評價指標。通過指標權重計算,對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指標進行科學評價。目前,確定指標權重較主流的方法包括AHP法、回歸分析法等。AHP法操作簡單且邏輯性強,能對復雜問題進行簡化,是定性與定量、系統性與層次化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故研究選用AHP法。從養老設施、活動空間與居住空間3個方面總結具體評價指標,并結合專家建議構建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評價體系(見圖1)。

1 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評價體系
在AHP法中,不同層次均需構建矩陣,進行兩兩比較與打分。判斷矩陣A中元素的分值,對A進行歸一化處理,獲得特征向量,最大特征值在各層次A構建完成后,還需進行一致性檢驗,并進行權重計算,去除未通過一致性檢驗的特征向量。
長沙作為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經歷了工業發展、城市擴張等階段,城市社區多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及21世紀初建設。研究基于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長沙市老年人口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從雨花區、開福區、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及望城區分別選取對應的特色社區,分別為農博社區、幸福橋社區、紫薇社區、華盛家園社區、中南社區及斑馬湖社區。研究將評價指標作為問題,隨機對6個社區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評價滿意度分為非常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5個等級,對應1~5分值。
研究使用AHP法對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計算與排序,研究對象選擇60歲以上的長沙市既有社區居民,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性,于不同時間與地點進行實地調研。
根據調研,老年群體認為室外公共空間的安全性最重要,權重為0.4981。將上述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體系作為問卷調查的基礎進行設計,然后對選取的6個社區進行問卷調查,研究采用現場調研方式發放600份問卷,回收564份,有效率為94%。實地調研時間為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每個社區選取天氣晴朗的工作日與非工作日各1d,在7:00—19:00進行調研。
研究對象身體自測情況與活動時間、內容的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老年群體多存在健康問題,但并不影響其正常活動;老年群體的活動時間集中在8:00—10:00及16:00—20:00;老年群體最喜愛的活動是散步,既可鍛煉,又可進行社交,其次是聊天,既不消耗過多體力,又能與鄰里交流感情,獲取價值需求。

2 研究對象身體自測情況與活動時間、活動內容統計結果2a 身體自測2b 活動時間2c 活動內容
不同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總分由高到低分別為:華盛家園、中南社區、幸福橋社區、斑馬湖社區、紫薇社區及農博社區。老年群體對華盛家園社區室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建設最滿意,其交通方便、綠化率達35%,設施完善,老年群體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較高。
通過上述評價結果,確定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的基本原則,包括健康安全性、共享交往性與共生多元性。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改造策略包括優化道路交通空間、活動空間、綠化景觀與配套設施4個方面。
1)道路交通空間 完善慢行道路系統,在道路合適間隔處設置休憩設施,滿足老年人散步疲勞時的休憩需求。
2)活動空間 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公共空間的連通性;進行空間功能復合處理,滿足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的連通性與共享性要求,增強居民間的交流;注意老年群體的安全距離,既需保障其休息的獨立空間,又需保障其團體活動的寬闊空間。
3)綠化景觀 通過植物選擇與配置,從心理角度緩解老年群體的負面情緒。
4)配套設施 包括無障礙設施、休憩設施、健身設施與照明系統等。
針對當前我國養老模式單一與社區室外公共空間設計問題,使用AHP法構建既有社區室外公共空間適老化評價體系。調研結果顯示,老年群體認為室外公共空間的安全性最重要。老年群體的活動時間集中在8:00—10:00及16:00—20:00,主要活動內容為散步與聊天等。研究提出的評價體系可為后續室外公共空間改造提供參考。研究仍存在不足,在后續研究中將尋找更客觀的量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