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斌 夏旖蘭 ZHAO Wenbin XIA Yilan
為解決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過程中面臨的瓶頸問題,提出六大策略和六大模式,旨在通過六大策略針對性地研判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痛點、難點問題,并通過六大模式探索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的可行路徑,從而精準施策,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綠色金融;兩山轉化;最優價值
黨中央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實現以高品質生態內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綠色金融是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抓手。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意義及未來發展方向,同年9月,綠色金融首次列入G20峰會議題,形成《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支持全球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作為“兩山理論”的持續踐行者,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調查、實踐、探索、總結、再實踐,對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提出六大策略及六大模式的思考。
1.1.1 綠色金融
我國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主要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綠色股權7類。
1.1.2 綠色資產
關于綠色資產的定義:朱戈[1]認為綠色資產主要是由綠色金融活動產生的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分為綠色金融類資產和環境權益類資產;劉琨等[2]將綠色資產定義為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貨幣計量、預期可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綠色資源,按其流動性具體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遞延資產、其他資產等;劉超[3]提出綠色資產主要由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綠色產業集聚發展所形成,具有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節能減排的良好屬性。本文所指的綠色資產還涉及“泛綠色資產”范疇,指向國家、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集體和個人在一切生態化、綠色化經濟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可持續、產權明晰的資產。
1.1.3 ESG
ESG是一種關于環境、社會和公司如何協調發展的可持續投資理念[4],其評價指標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3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ESG是目前社會責任投資和綠色投資的必要組成部分,是對企業提出的新評價體系,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5-6]。
1.2.1 國際發展現狀
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改變資本流向,引導資本投入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領域[7],可持續金融有利于加快可持續發展[8]。當前各個國家和組織正在積極推進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明確具體事項,建立綜合體系:①引導資本流向可持續經濟領域;②將可持續因素納入風險管理;③鼓勵長期行為和提升透明度;④明確可持續金融發展政策信號,促使銀行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加快制定行動戰略;⑤統一綠色金融相關業務標準,提高銀行間市場綠色金融業務效率,促進銀行間市場各金融機構業務的相互銜接[9]。
1.2.2 國內發展現狀
自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以來,發展綠色金融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規劃。與其他國家市場經濟模式不同,我國經濟模式具有以下特點: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宏觀調控與管理不斷完善發展的優勢;②綠色金融一直在高速發展,2010—2022年,我國綠色金融指數由82.60增加至934.68,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2.40%,遠高于同期GDP年復合增長率9.72%,我國綠色投資規模在2022年達到萬億元,增速明顯高于房地產、基礎設施等傳統領域,未來發展空間巨大[10-11]。
1.2.3 現存主要問題
國際現存主要問題包括:①尚未形成全球統一的披露標準,國際框架整合較為困難;②可持續金融工具及可持續活動缺乏明確定義與界定,阻礙投資者進行可持續發展投資;③對可持續金融市場的“漂綠”行為監管不足[12]。
國內現存主要問題包括:①綠色資產的多元需求與供給失衡,制約著綠色資產規模提升;②各地區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發展不均衡,存在明顯的地域特征,環境權益的交易規則、定價方式、資源分配標準并不一致,無法對綠色資產進行合理配置,環境權益交易市場處于探索階段,限制了綠色資產的銜接和流通;③評估制度欠缺,缺少統一的評估體系和評價指標,無法對綠色資產項目進行準確評級;④綠色資產缺乏系統的政策規制體系。
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推動ESG投資規范發展,是促進綠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的重要工具。國際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基本是圍繞市場化來建立的,能為金融機構加強環境和社會風險分析,能積極吸引金融機構自愿參與。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應按照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政府部門自上而下,市場主體自下而上的原則建立。同時綠色金融產品應使用第三方加強對募集資金的審計,也需要提高對ESG信息披露、環境風險評估、綠色項目認證評級標準等的要求。
如圖1所示,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的策略包括:①以“資源+資產”盤活綠色資產;②以“區域聯動+城市聯盟”拓寬實體經濟;③以國有金融資源配置提效綠色資本資金化;④以戰略規劃導引擴大綠色金融產品規模;⑤以運營戰略前置提高綠色投資回報率;⑥以全專業、全過程、一站式服務綠色金融。

1 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的六大策略
針對性開展“資源+資產”的配置是服務資本驅動、實現資金活化的有效方式。通過“資源+資產”配置降低綠色信貸邊際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率,與較高規模的綠色貸款匹配,形成綠色利潤總規模導向。重點聚焦資源配置對既有綠色資產的盤活,通過導入綠色產業拓寬綠色項目的范圍,運用綠色評級和綠色指數識別綠色投資的機會,幫助金融機構提前對資本驅動的有效性、系統性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研判未來資產盤活參與的投資機遇,同時運用綠色信貸產品的定價衡量制定信貸與投資的組合,實現綠色資產盤活的最佳效果。
綠色金融的核心就是發揮金融資源配置作用,將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圍繞實現該目標的最優解決方案是建立區域聯動、城市聯盟,但需打破行政區劃,在區域之間、城市之間通過聯動和聯盟的機制,以“區間+空間”的方式拓寬實體經濟布局,使綠色金融真正服務實體經濟,實現市場穩定及均衡發展,推動綠色金融區域改革和國際合作。
2016年,我國進入有序的綠色金融軌道,國有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方式所導致的效率損失開始逐漸下降,可通過對國有金融資源主要流向研究、國有企業效率研究、國有金融資源在綠色發展維度的配置效率策略研究以及由國有金融機構自身效率轉向配置方式的綜合效率研究等,推動綠色資本資金化。
目前,較成熟的綠色金融包括七大類,以綠色信貸為例進行解讀。綠色信貸降低了清潔生產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信貸規模,推進了環境效益的改善,而且綠色信貸規模越大,增速越快,節能減排量就越多。綠色信貸的特點是能夠約束企業的過度投資,建立綠色資金引導機制、信息傳導機制和信用催生機制。因為資本形成機制與資本導向機制是綠色信貸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傳導渠道,故從戰略層面引領,從實施層面信息共享、機制統籌、資金規模共生,才能實現綠色資本規模化,為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運營戰略策劃前置主要途徑包括:①從成本效益全程管控,對潛在收益優化提升,對潛在損失化解降低,以優化提升資產收益率,增強綠色產業信息;②提前通過盡調等市場方式對產業端即將形成的資產規模進行符合需求和潛在需求的分析,實現負債率控制,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和財務績效,有效地增強綠色產業金融信用,為可持續發展贏得資方的支持。
戰略咨詢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參與,需要建立與金融機構的聯動機制等舉措,構建多方參與的第三方核查體系,支持綠色金融產品的發行和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協調發展(項目界定的標準,產品的結構,資金的投向,款項管理),要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前提是所優選的咨詢單位要具有較強的“戰略制定+經濟統籌+金融服務+運營資源”的綜合能力,故能否提供前置的投融資準備工作的前端多元化、市場化、合規化綜合服務,是目前市場的急切需求,全專業、全過程、一站式服務是推動我國綠色金融良性發展的核心。
如圖2所示,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的六大模式包括:①組建或重組綠色資產投資、運營的屬地國企;②綠色金融支持城市公共綠色資產的資本運作;③以“O+F+國企”擴道組成綠色金融新產品支持新基建;④套鏈經濟助力地方實現ABS;⑤“組合拳”金融組建產業基金,服務可持續實體經濟;⑥“一張圖”規范碳金融市場,助力地方綠色產業發展。

2 綠色金融實現兩山轉化的六大模式
2020年9月,根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要求,綠色資本與綠色運營的國企改革主要途徑如下:①盤點建立綠色資源資產臺賬;②明晰綠色企業產權、綠色資產權屬化;③既往“綠色僵尸工程”結轉資產,進入市場化策劃和運營流通;④通過拓展國有企業ABO和BOT綠色通道,打通綠色資金融通通道等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形成以國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的功能作用。
3.1.1 類型
實施主體類型包括本級政府獨資國企、多級政府或部門共同出資國企、國有獨資或出資人全部為國有獨資企業、全民所有企業、國有控股或國有參股的公私合營企業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民營企業。
3.1.2 適用領域
此種模式適用于地方政府投資型、運營型、投資及運營型國有企業。
3.1.3 特點
該模式的特點如下:作為綠色新興經濟體轉型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企業,是持續開展兩山轉化的重要載體、實施主體和綜合運營主體;可發揮綠色金融服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代表企業主動行為和盈利模式;是全要素綠色資源配置下形成的綠色投資新體系;是屬地國企在兩山轉化持續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保障。
3.1.4 案例
2020年7月15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成立,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設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運營,首期募資規模為885億元。基金成員除財政部和長江沿線各級政府、各大金融機構還有部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3.2.1 類型
對可經營性綠色資產進行盤活,主要包括ABO、BOT、購買服務3種方式。實施主體類型包括屬地國企、區域政府國有合資公司、省域國有合資公司、國有運營公司、公私合營公司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民營企業。
3.2.2 適用領域
適用于有一定行業壟斷性和特權限制性領域,如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園博會址、城市濕地、自然和文化遺產、國家公園。
3.2.3 特點
產權清晰,資產規模較大,資產價值核定方式成熟;區位條件及周邊承銷人群穩定,符合消費市場需求;投入低,策劃方向多,符合開放盤活、增值服務的全部條件,增加城市附加值;對既有規模龐大的城市綠色公共資產進行價值轉化,反哺城市建設。
3.2.4 案例
該模式的主要實踐案例包括深圳公園城市、浙江安吉縣“兩山銀行”、溫州休閑體育公園運營改造。
3.3.1 類型
O代表運營,F代表投資人,GP代表普通合伙人,LP代表有限合伙人。此種模式運營前置,政府參與(政策資金+銀行支持),本文“F”考慮由“1GP+(1~3)LP”組成戰投基金或產業基金投資人,“O”主要包括:①O是純粹運營方;②O同時為LP之一;③購買服務。實施主體類型包括屬地國企、區域政府國有合資公司、省域國有合資公司、國有運營公司、公私合營企業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民營企業。
3.3.2 適用領域
適用于有一定行業壟斷性和特權限制性領域,如綠色工業園區,新能源、環境可持續治理修復類,文化和旅游融合,夜經濟,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等。
3.3.3 特點
根據OECD在2020年8月的初步分析,綠色經濟轉型是已在國際形成共識的經濟形勢,持續實現新經濟模式的規模效益,適用于全球共同認可下的新基建七大投資領域,資產與產業聯動吸引戰略投資,組建產業基金。
3.3.4 案例
該模式的主要實踐案例包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項目、英國綠色清潔技術模式、法國綠色環境友好型能源模式等。
3.4.1 類型
主要包括ABS、REITs、CMBS3種債權方式。實施主體類型包括屬地國企、區域政府國有合資公司、省域國有合資公司、公私合營公司、國有運營公司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民營企業。
3.4.2 適用領域
該模式適用于權屬明晰的資產、商業地產、只租不售物業、文件明確規定許可的一類保障性租賃住房。
3.4.3 特點
解決政企分開不徹底、實施主體界限不明晰、供給方式錯配的困擾;優化財務制度和融資質量,提高融資信用,擴大融資空間和能力;套鏈模式對國有資產中有穩定現金流的物業資產進行甄別,通過REITs、CMBS等形式發債,一定程度給企業紓困;強化運營質量,化解和降低債務風險;提高資產價值與投資回報率,強化資產權屬合法化。
3.4.4 案例
深圳市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針對綠色資產中有一部分是具有穩定現金流收益的物業資產甄別,通過CMBS發行綠色債券。
3.5.1 類型
主要方式包括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組合、外資銀行貸款組合、組合發債。實施主體類型包括屬地國企、區域政府國有合資公司、省域國有合資公司、公司合營公司、國有運營公司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民營企業。
3.5.2 適用領域
該模式適用于權屬明晰的資產、商業地產、只租不售物業、文件明確規定許可的一類保障性租賃住房。
3.5.3 特點
融資規模大,風險低;可集中、專業、科學地解決綠色發展的巨大資金缺口,使組合體關聯單位實現有機循環模式,實現融資機制、市場孵化廣度和穩定性的雙贏;可同步建立產業基金,開展戰略投資和上市輔導等,在多重策略和資金支持下實現可持續實體經濟目標。
3.5.4 案例
該模式的主要實踐案例包括融資金額大于30億的EOD項目、綠色新基建園區建設項目、流域治理類項目、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類項目。
3.6.1 類型
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主要是現貨交易,未來應圍繞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建立完善的碳金融市場體系,主要類型包括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組合、外資銀行貸款組合、組合發債。
3.6.2 適用領域
該模式適用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新增經濟林、經濟草地、城市公園林蔭、人工濕地、紅樹林、綠色園區、綠色交通等。
3.6.3 特點
“碳資產”由商品屬性向金融屬性的過渡,成為具有交易價值及流動特性的金融衍生產品;低碳產業擴大綠色產業融資空間,提高環境產業有效收益,促進資本持續流入;實現資本投入與綠色產業協同發展;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陸續批復實施,“一張圖”基本形成,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體,建立協同碳金融市場機制,實現TFP增長。
3.6.4 案例
2023年10月27日,江蘇省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騰訊公司完成藍碳生態系統碳匯交易,實現我國鹽沼藍碳交易“零的突破”。
在面對國際經濟秩序演變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格局時,我國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但新興經濟體面臨巨大資金缺口,綠色金融驅動兩山轉化是破解綠色發展資金“瓶頸”的生態經濟學范式。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六大策略是以多渠道,系統性、創新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助力綠色金融的有效方法。六大模式既是可獨立運行的圈層,又是可套鏈運作的系統,通過綜合診斷,因城施策、因企施策、分類施策的綠色資產資本運作,實現資金和自由現金流帶動綠色產業發展的最優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