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丁黎 WANG Pan DING Li
近年來,陜西省委提出開展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啟動100個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工作,是對“兩鎮”建設工作政策的延續和深化。以留壩縣江口鎮為例,確立風貌規劃設計技術路線,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面對小城鎮風貌進行控制引導,落腳于影響鎮區風貌的重要節點設計,為鄉村振興示范鎮風貌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鄉村振興;城鎮風貌;風貌規劃;要素控制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推動小城鎮發展作為加快全省城鎮化步伐的重要措施和路徑,特別是實施省級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工作,為全省小城鎮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經驗,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持續開展“兩鎮”建設工作,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但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提升,小城鎮整體品質不高、風貌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凸顯,成為阻礙小城鎮再發展與再提升的重要因素。
2021年3月,陜西省委提出開展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啟動100個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工作,是對“兩鎮”建設工作政策的延續和深化。2021年11月,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陜西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對鎮區風貌規劃設計進行編制,風貌塑造成為“十四五”期間推動小城鎮發展的重點工作。
主要依據小城鎮形象進行風貌規劃設計,需滿足以下需求:①提升知名度,通過小城鎮風貌規劃設計提升城鎮在區域內的辨識度,增強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②加強形象,為提升城鎮功能與品質明確行動路徑,為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國家衛生城鎮、國家園林城鎮等奠定形象基礎;③內外聯動,使城鎮內在文化得到同步發展發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居民的精神風貌,提升城鎮文化內涵。
小城鎮風貌外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自然環境風貌,如山體水體、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②人工環境風貌,如街巷尺度、建筑形態、標識系統、照明系統等。小城鎮風貌內在主要體現在人文環境方面,如歷史資源、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方式等。陜西鄉村振興示范鎮在地域上主要分布于陜北、關中、陜南3個地理單元,其間在自然環境風貌和人文環境風貌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江口鎮位于留壩縣北部,素有“漢中北大門”之稱。境內地勢北高南低,群山環繞、溝谷深長。江口鎮文化資源豐富,紅色文化旅游景點眾多。歷史上是褒河上游、古棧道中段的經濟重鎮和商貿集散地,現已發展為輻射“五鎮三縣”的區域商貿服務中心,具有濃厚的商貿文化屬性。
江口鎮風貌定位為“山水宜居,紅色江口”。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目標:宏觀層面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保護江口鎮“三河重山”的山水格局,實現山、水、田、城和諧共生;中觀層面為實施鎮區風貌分區管控與引導,提高居住區、商貿區和紅色歷史文化片區等區域的歷史連續性、空間連續性和風貌協調性,塑造和而不同的分區風貌特色;微觀層面為提煉江口鎮紅色文化元素,緊抓鎮區重點風貌要素引導,塑造尺度宜人、空間有序、疏密有致、特色鮮明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宏觀層面主要為小城鎮的山水格局保護與利用,重要景觀視廊控制引導;中觀層面主要針對小城鎮不同風貌分區進行控制引導,從用地邊界、景觀體系、建筑形態等方面對各風貌片區提出控制要求;微觀層面主要從建筑、道路街巷、濱河開敞空間、綠地與廣場空間、城鎮標識系統、夜景燈光照明系統等方面進行控制引導,整體方案包括鎮區風貌結構規劃及平面布局,重要節點多選取重要街道軸線、廣場、公園、濱河活力點等進行細化設計。
3.3.1 宏觀控制
“三河重山”是構成江口鎮風貌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和支撐城鎮風貌的生態本底條件。做好山水格局保護和利用是從宏觀層面開展風貌設計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為有效保護鎮區周邊山體重要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規劃提出以山體25°坡為界限,禁止在25°坡以上區域開展各類大規模建設活動,避免對山體實施開挖。對現存違建建筑實施清理與整治,對已被破壞的山體實施生態修復,改善生態環境。
1)山水格局保護 為有效保護河流水系自然形態與提升濱水景觀風貌,規劃措施如下:①實施河道清污與疏浚工程,保障河流行洪順暢;②實施河流岸線修復和建設,加強河道藍線保護和管控,杜絕鎮村建設隨意侵占河流;③依托河流水系打造岸線生態廊道,實現河流水系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相結合。
2)山水格局利用 規劃提出鎮區建筑可倚山勢、借山景,打造富有韻律變化的城鎮天際線。倡導結合河流、道路、街巷、公園景點等形成可觀山賞水的景觀視廊。使鎮區公共開放空間融入山體,實現“觀山透景,引景入城”。
3.3.2 中觀控制
規劃根據鎮區片區功能及街巷空間特征,將鎮區劃分為五類景觀風貌區進行引導:綜合生活服務風貌區、現代宜居風貌區、紅色文化體驗區、田園風光體驗風貌區和褒河生態景觀風貌區。針對各類型風貌區,分別對其風貌定位、用地邊界、景觀體系控制、建筑形態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形態與風格)方面進行引導。
3.3.3 微觀控制
1)建筑 建筑是城鎮風貌主體,規劃將江口鎮建筑分為新增建筑、保留與更新建筑、拆除建筑進行控制。嚴格控制新增建筑的體量、尺度、色調及材質,拆除質量較差、破壞空間氛圍或違建的建筑,梳理片區肌理,植入公共空間和綠地,提升片區環境。建筑立面改造需注重整體性原則,使用統一風格的材質、裝飾及構筑物,強調可實施性,主要從四大建筑要素入手,即屋頂與女兒墻、窗戶、墻面廣告與店面招牌、立面材質。
2)道路街巷 道路街巷是城鎮風貌的骨骼,通過分析街巷現狀,將街巷劃分為保留提升街巷、規劃新增街巷、規劃廢除街巷,以對整體街巷系統進行梳理,形成四通八達的步行交通系統,使鎮內街巷肌理更加順暢,主要從道路質量、道路鋪裝、道路兩側綠化、道路標識等方面提升街巷環境。
3)濱河開敞空間 水域空間是城鎮風貌的靈魂,為保護褒河的自然形態與水體資源,強化水體的生態環境建設及維護,打造特色水景,規劃措施如下:①保持褒河水面的規模及褒河河道走向,尊重江口鎮地貌特征,延續與保護江口鎮水體肌理與格局特色;②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基礎上,構筑親水駁岸,提高濱河水岸空間的可達性,增加濱水小型開放空間節點。
4)綠地與廣場空間 根據江口鎮綠化現存問題及特征,對綠化體系進行梳理,形成完善的綠化系統。增加沿街綠化和公園綠地,保留居民院落綠化特征,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從提升植物層次與增添家具設施方面提升江口鎮現存公園與廣場品質,此外結合江口鎮用地特征,利用“邊角地”打造“口袋公園”。
5)城鎮標識系統 包括標識牌、公共衛生間、垃圾箱、公共車站、雕塑等,其風貌應結合江口鎮各特色風貌分區,提取江口山水元素及紅色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并滿足相關標識系統規范要求。
6)夜景燈光照明系統 從道路照明、商業空間照明、節點空間照明、綠地景觀照明等方面進行引導。通過控制夜景燈光系統,為江口鎮居民提供更安全的活動空間,同時為江口鎮增添活力,增強其吸引力。
3.3.4 節點設計
規劃選取江口鎮主要活力街巷1000m進行細化設計,基于江口鎮街巷現存問題,重點從市政設施、道路環境、立面整治等方面提出具體整改措施,如下水道拓寬升級、強弱電落地;統一外立面白色真石漆材質,保留江口傳統民居檐頂,彰顯地方特色;通過將道路“白改黑”,統一鋪設人行道,提升兩側道路及街角綠化品質,進而改善人行車行體驗(見圖1)。

1 江口鎮局部改造前后對比1a 改造前1b 改造后
建立科學有效的項目保障機制、監督檢查機制與考核激勵機制。在實施風貌提升過程中,在鎮內做好相關規劃、設計、政策文件公示工作,保障村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作用,運用新媒體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廣泛宣傳江口鎮風貌規劃建設目的、做法、成效等,形成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
小城鎮風貌設計是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研究以留壩縣江口鎮為例,探索小城鎮風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