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妮 ZHOU Jinni
“十四五”時期,為滿足臨港新片區發展要求,提高住宅小區建設標準,打造符合人們生活需求的高品質住宅,確保實現“住有宜居”的住房發展目標,制定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品質住宅管理大綱(試行)》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品質住宅設計導則(試行)》。以上海綜合產業片區某住宅組團項目為例,從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智慧社區等方面,分析提升住宅品質的措施并總結經驗。
建筑設計;高品質住宅;宜居
在“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新時代背景下,臨港新片區在住房發展方面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升住房建設品質為主線,采取因城施策、多措并舉的策略,構建完善的租購并舉、租售銜接的住房體系。
以統籌城市建設的立體、生態、低碳、數字等要求為核心,主要關注風貌管控、地下空間、低碳展示、海綿建設等高品質建設元素,針對高品質住宅現存問題,以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原則為基礎,打造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高品質住宅。
項目位于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東至春景路,南至綜七河北側綠化帶,西至河東側綠化帶,北至丹漪路(見圖1)。目前,該用地周邊尚無生活配套設施,東側為待建住宅組團商辦用地,北側為待建住宅組團商品房用地,西側與南側為公共綠地。用地面積6.03萬m2,容積率2.10,總建筑面積23.00萬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3.50萬m2,地下建筑面積9.50萬m2。主要包含住宅、配套設施、地下車庫等功能。

1 項目區位
在考慮基本住宅功能的基礎上,既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又創造富有活力的住區環境,并打造公共交往空間,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見圖2)。

2 鳥瞰效果
采用圍合式布局,增加建筑沿街立面,形成人性化城市空間尺度,旨在遵循城市設計原則,強調城市空間的整體性。利用步行系統及路網交通,將小區院落空間與中心景觀進行融合,互相滲透,進而形成由園區點、線、面組合而成的景觀環境體系,打造曲線連貫、韻律起伏、層次分明的天際線(見圖3)。

3 總平面
各組團均采用環形路網交通形式,機動車停車位全部設置在地下,形成人車分流的交通布局。機動車庫出入口均鄰近住區車行出入口設置,減少對人行流線的影響,機動車庫出入口鄰近城市道路。非機動車庫設置于地下,出入口鄰近每棟樓出入口,優化非機動車流線(見圖4)。在機動車庫及非機動車庫內設置一定比例的充電車位,鼓勵人們綠色出行。

4 交通分析
根據用地要求,需設置街坊級公共建筑配套設施。本項目將其集中設置于西側地塊,公共服務設施和社區商業均集中設置于小區沿街與主要出入口處,便于開展各項社區活動。按規定比例將物業等公共配套用房置于1層公共區域,為滿足實際使用需求,設置獨立衛生間。
整體上從人性化使用出發,合理布局,動靜分區明確,既保證住宅的經濟性,又重視室內空間的舒適性。所有房型均保證充足的日照,交通空間盡量集中,縮短交通流線,同時考慮家具布置的合理性,對傳統住宅的輔助空間進行精細化設計,進而提升居住品質(見圖5)。針對不同性質的住宅,套型類型多樣,既有所呼應又有所側重,還能滿足住戶的各種需求,追求品質的同時賦予獨特性和自由度,增強住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見圖6)。

5 部分套型平面5a 135cm2套型5b 160cm2套型

6 室內空間效果6a 客廳6b 臥室6c 地下室
典雅的后現代立面風格有助于形成較整體的建筑風貌特征,提升標識度,同時具有耐候性及耐久性,歷久彌新。基于成本測算和高性價比立面設計控制,高層住宅3層以下均采用全石材幕墻覆蓋,3層及以上采用優質真石漆。南側陽臺采用大面積玻璃欄板,增添現代氣息,適宜比例的腰線及角柱增強了建筑的整體感。通過立面元素的變化組合,創造出富有節奏、穩重大氣又充滿時代氣息的建筑形象(見圖7,8)。

7 疊墅立面效果

8 部分高層住宅建筑立面效果
高品質住宅的低碳發展強調資源與能源的有效利用,注重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生態、環保、節能等指導思想。項目滿足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T/ASC 02-2016《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及其他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在超低能耗建筑設計方面,住宅建筑均采用預制混凝土夾心保溫外墻板系統;在屋面構造層次方面,采取在保溫層上增設防水層的增強措施;外窗均采用80系列平開隔熱鋁合金窗。
在出入口坡道、衛生間等功能空間,采用無障礙設計確保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能輕松進入和離開。同時設置一定比例的無障礙套型,配備符合無障礙標準的衛生間,安裝易于操作的開關、門把手及控制面板,滿足人們便利生活的需求。
首先,運用先進技術為居民提供智能化、便捷的生活,從智能家居到在線社區服務,全面提升生活品質。其次,智慧社區為高品質住宅提供了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包括安全監控、資源優化、社區活動的智能化規劃。最后,智慧社區注重生態環保,采取智能節能設備控制、垃圾分類等措施,助力高品質住宅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本項目的智慧社區設計中,建筑專業在最初設計時基于垃圾房、配電站、物業用房等配套功能用房的整體運作模式,在總平面設計上優化布置方位,在室內空間設計上預留充足的設備管線路徑空間,為實現智能化奠定基礎。
1)通過合理規劃公共區域,如院落空間、中心景觀及休閑空間,促進社交和鄰里互動,強調舒適性,注重創造有溫度、有社區感的居住環境。
2)建筑設計應注重滿足居住品質的要求。立面設計應具有高性價比,體現出精致性和獨特性。盡早考慮套型產品的合理布局,構建穩固、實用、時尚的住宅空間,在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生活的基礎上增強人們的安全感。
3)通過采取各種節能措施,打造可持續、低能耗的住宅生態系統。
4)運用先進技術為新時代高品質住宅注入新鮮活力,不僅提升了生活的便捷性與安全性,還體現出科技與住宅設計的有機結合。
新時代高品質住宅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以上海綜合產業片區某住宅組團項目為例,從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智慧社區等方面,分析提升住宅品質的措施并總結經驗,為其他住宅建筑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