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俊賢 QIAO Junxian
結合五臺山國際度假酒店的項目背景與基地位置,從平面設計、立面設計、客房設計等方面入手,基于自然共生的角度分析旅游度假區酒店選址、功能分區、人員流線、景觀設計、獨特性等問題,提出可行性措施。
旅游度假酒店; 功能分區; 人員流線; 地域性特征
五臺山是佛教名山,也是集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于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旅游區,共有古代寺廟42座。在2009年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五臺山風景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五臺山景區旅游部門統計,2011年春節,五臺山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3.125萬人,旅游收入6562.5萬元,創造了歷史新高。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五臺山景區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2年2月,山西文物局表示將投資18億元提升五臺山整體品位,在資源保護、基礎設施、旅游開發上組織實施若干工程,將五臺山打造為北方最負盛名的“清涼勝境”,國際最具影響力的“東方佛都”。
巨大的市場需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山西東輝焦煤化集團的轉型需求,使五臺山國際度假酒店應運而生。
1條進山公路將基地分為南北兩大地塊,南側為游客服務中心與游客停車場,北側為旅游服務用地。依照規劃,北側用地從東到西分為3個地塊:東地塊5.33hm2;中間地塊16.48hm2,為五臺山國際大酒店用地范圍;西地塊10.63hm2,為“又見五臺山”情景劇場的建設用地。
基地臨山依水,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西北向東南形成緩坡。基地內自然資源豐富,北側緊鄰山峰,存在天然形成的生態水系,山水相依,樹木繁茂。
作為五臺山風景區首座五星級國際酒店,設計旨在打造現代、豪華、壯觀且具有鮮明時代感與視覺沖擊力的國際高端五星級豪華度假酒店。該酒店既要反映五臺山的佛教文化、獨特的晉商文化,又要營建出人性化的山區度假體驗,且需與五臺山壯麗的自然景觀相融合(見圖1,2)。

1 鳥瞰(圖片來源:山西東輝焦煤化集團)

2 夜景(圖片來源:劉衛國)
1)自然景觀 五臺山的地質地貌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家地質公園,其清涼舒適的夏季氣候,吸引了歷代皇室來此消暑避夏。
2)晉商文化 晉商文化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其大院建筑與無處不在的紅燈籠具有獨特魅力。
3)山區度假酒店 度假酒店強調地方文化特色,與地形的結合更緊密,通常以較低的層數、分散的布局為客人提供休閑體驗。
1)基于自然共生的角度,結合當地風貌又不失現代元素,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建筑形象。
2)重點解決項目功能分區與流線問題。
3)體現項目個性化,反映當地旅游文化特征,賦予其地域性特征,達到吸引客流的目標。
用全新手法詮釋傳統中國文化精華,使傳統意境被賦予嶄新的功能。將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群的軸線關系與高低地形相結合,并應用于度假酒店的空間構架,與現代度假酒店功能相呼應,打造順應山水、契合傳統的酒店建筑。
1)汲取山西晉商院落式民居特點,打造親切、舒適且隨和的空間魅力。
2)建筑以現代風格的簡潔形體為主,將傳統建筑的坡屋頂加以簡化,采用現代形式重新組合。
3)將象征佛教的金蓮花應用于酒店建筑細部,使客人到達酒店時獲得全新的視覺體驗,感受五臺山濃郁的佛教文化。酒店室內外裝飾采用傳統晉商大院的紅燈籠,渲染中國式氣氛。
項目主要考慮旅客、員工(酒店后勤)、消防3條交通流線。
1)旅客 通過基地主入口直接進入大堂完成入住,設置在主干線邊側的停車場縮短了抵達大堂的距離,為自駕旅客提供更多便捷。旅客車輛通過主入口前的綠化廣場形成單向循環,緩解了酒店前的擁堵現象。
2)員工(酒店后勤) 員工或后勤車輛可繞行至西側員工專用入口,最大程度降低與其他動線相交。
3)消防 建筑四周設置可環繞的消防車道,路寬大于4m。
項目以軸線貫穿平面布局,采用院落與建筑相結合的形式,使內部空間與景觀環境最大化融合。庭院是酒店大堂向室外的延伸,被兩翼客房與大堂環繞,使賓客從不同角度實現靜態觀賞,提供了冥想空間。階梯式平臺與水景設計豐富了空間層次。
項目為主體4層的院落式度假酒店,按五星級標準設計客房248套。酒店南北向布置,主入口位于南側,北側為客房區,西南側為會議餐飲區。建筑基于不同使用功能進行合理分區,既相互貫通,又相互獨立、互不干擾。在垂直分區上,酒店客房集中設置于2~3層及1層北部,酒店公共部分主要集中于1層南部。員工宿舍及廚房后勤位于酒店西側,并設置獨立的出入口,既保證使用方便,又避免與旅客動線交叉。
1層設置入口大堂、客房、會議、餐飲、800人大宴會廳、棋牌游藝康樂中心及消防控制室,各功能由4個內院聯系,方便交流使用;2層設置客房、會議、中餐廳、廚房、酒店辦公及商務中心;3~4層均設置為客房。各層功能由連廊、電梯、樓梯聯系貫通。
大堂作為酒店內部交通樞紐空間,將不同來訪人群按需求進行疏導。餐廳作為較獨立的功能分區,可通過大堂直接到達,且中餐廳、中餐包間、西餐廳等餐飲空間均與后勤廚房緊密聯系。后勤員工宿舍、酒店管理行政辦公室設置于酒店西側,與廚房直接相連,避免與旅客動線交叉。宴會廳獨立設置,與大堂、餐廳、康樂中心分離。
客房主要設置于2~4層,空間獨立、安靜,與內部庭院、周邊綠化緊密融合,環境靜謐,景色宜人。
建筑設計力求現代、簡潔,追求整體統一,并引入地域性元素(見圖3)。

3 濱水立面(圖片來源:劉衛國)
5.2.1 材質變化
通過傳統風格的墻面磚(灰磚)與大面積玻璃幕墻形成虛與實、傳統與現代的呼應與對比。
5.2.2 傳統建筑元素應用
在現代建筑基礎上,為使其不失地域文化氣質,立面設計一改傳統的模仿形式,添加多種精煉與抽象的山西傳統建筑元素,如簡潔的硬山墻、鏤空磚墻等。
5.2.3 空間維度的多層次化
受用地控高限制,建筑平面橫向拓展范圍較大,為避免單一立面重復帶來的乏味感,通過樓層與坡屋頂的轉換使立面層次多變,材料運用力求簡潔,符合山西文化特色,彰顯晉商文化的厚重感。
5.3.1 類型配置
基于酒店規模等級、市場需求分析、經營特點與入住對象調研等,項目客房配置相對齊全,標準間包括大床間、雙床間,套間包括商務套間、親子套間。二期預留用地規劃獨棟別墅,以適應市場變化。
5.3.2 功能設計
客房布置靈活,大部分客房均朝向最佳景觀面,除傳統住宿功能,還設置泡池、泳池、小花園、休閑平臺等設施。
5.3.3 風格設計
客房是酒店的核心產品,通過獨特性、文化性與針對性設計,讓客人感受酒店的地域性,獲得新奇體驗,留下美好印象。項目地處山西五臺山風景區內,故以晉商文化為主題背景,在公共區域與客房裝飾上盡可能展現原汁原味的晉商文化。
5.3.4 人性化設計
客房設計需結合度假人群的心理需求,提供合理的人性化陳設與交通流線,以及更舒適的面積、更大的尺度空間,為客人提供更好的度假旅行休閑體驗。
在建筑創作與施工深化過程中,設計人員致力于化解建筑與自然的沖突,重新建立建筑與自然的對話與交流關系,使彼此相互依賴,達到和諧共生。項目已于2017年3月全面落成,拉動了五臺山旅游區域建設,使區域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及旅游服務實現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