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新
我們江心實驗學校在丹徒區是一所很“特殊”的學校:最偏遠的地域——四面環江,交通不便;最少的師生——中小學一起兩百多人;最小的規?!坏骄拍昙壘投际菃诬墸嗉壢藬?9-35。認清負能量,才能找回正能量,我們從不盲目樂觀,然而我們也不會妄自菲薄,我們知道我們擁有的并不比缺失的少,我們有豐厚的自然饋贈:省級豚類保護中心,凈氣、凈土、凈水的長江典型濕地原生態,上規模的無公害水果、蔬菜基地——江心洲是一座美麗、生態、“世外桃源”式的江中小島。我們還有有利學校發展的大環境:丹徒區教育事業的穩步前進,區教育局領導、教研部門、兄弟學校對江心教育的格外關注——江心實驗學校從來就不是孤島中的獨行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樸實團結的江心教育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任勞任怨。
作為江心教育的教育人,我們一直在思考著要把江心的明天帶往哪里。我們在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從校情出發,發揮地域優勢,努力將我校辦成特色明顯、質量顯著的現代特色鄉村學校,是我們的回答。
一、 發揮地域優勢,深入實施生態教育,體現辦學特色
一所好的學校,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現代化建筑,而是彌漫于校園優美環境的文化氣息,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
為了體現辦學特色,江心的教育人一直艱難地探索著、前行著。從20世紀末開始,我們研究了市“十五”課題——《開放課堂教學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接著開展了市“十一五”課題《源于鄉村生活的情境化教學》以及省“十一五”子課題《江心洲生態家園實踐基地的開發和實施研究》。在這些課題的研究中,我們逐步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利用江心的地域優勢,打造生態教育,讓教育回歸自然,讓生命在自然中找回屬于自己的精彩。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深入地實施生態教育,進一步體現辦學特色,是我們新的任務。
江心洲有典型的長江濕地原生態,由于地域的原因,城鎮化的影響較小,仍然以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為主,有上規模的無公害水果、蔬菜基地,這是我們的生態資源優勢;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融洽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這是我們的傳統。因此,將這一切進行整合、開發是我們進行學校特色創建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也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提出樹立善待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基于以上考慮,我從“江島農業”和“基地建設”入手,申報了江蘇省第十批教研課題——《依托江島農業實踐基地,開發和實施校本化課程的研究》。以此著力解決兩個問題。① 如何發揮地域優勢將農村中小學的環境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整合。② 如何以江島農業背景下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依托進行學校特色化建設。并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江心洲的地域特色,開發基于江島農業背景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本課程,按年級形成有梯度的校本課程教材。第二,利用農業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大自然,開設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基本的農業耕作技能,熟悉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培養學生的農業情懷、環境意識,初步的勞動技能和實踐素養。第三,建設一支具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的教科研團隊,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校本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課題開始研究一年以來,我們挑選了一批勇于承擔重任且有一定開發能力的教師組成校本教材開發團隊,主體為我校各科骨干教師。編寫過程統一要求,分工互作,各負其責,共同完善,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功能,優化學校課程結構,打造學校特色品牌。校本教材的編寫以江心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發現美、保護美、創造美為主線,以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方案為呈現方式,最后所展現的教材涵蓋“江島人文”“江島田園”“江島美食”“江島生態”四章節。教材的編寫完成,使我校的生態教育,彰顯學校辦學特色,有了進一步的保障。(附校本教材結構圖)
二、 立足校情,開展校本化教研,提高辦學質量
學校無論大小,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我校生數少,規模小,我們嘗試在“小”上做文章,開展校本化的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 建立九年一貫制的校本教研體系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每個年級都是單軌,教學研討很難開展。以前,各種教學研究都是單兵作戰。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也在思考:小學和初中教師的教學各有特色;小學和初中的教學重點雖然各有側重,但也有很大的聯系;學校小,人數少,組織起來開展教研活動起來相對簡單。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發揮這些優勢,打破小學部和初中部的界限,成立跨學部的學科教研組,建立九年一貫制的校本教研體系。首先是初中部和小學部互派教師交叉任教,開展集體教研。根據學科特點,我們首先從語、數、外三門學科開始試點。每位教師上教研課,所有的同學科教師都要聽課,當天所有的聽課教師都要參與評課。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每次教研組的研討不斷深入,中小學教師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在一次次的活動中融合、共生,智慧的火花在這里不斷閃現,初中教師感受到了小學教學的生動活潑,小學教師領略到了中學教學的深厚廣博。
在集體研討中,讓我們這個小集體變成了和睦的大家庭,并從教研走向了科研。我校的青年教師于2012年11月自發成立了一個青年教師學習型社團——奮青俱樂部,以“青春因奮斗而精彩,歡聚為江實尋未來”為口號。著力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團結青年教師,在民主自由、快樂和諧的氛圍中增強每個青年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每天有專人負責專題讀書時間,每兩周有專題讀書交流匯報會,每月有論文隨筆評選。我們還舉辦了江心實驗學校奮青俱樂部趣味運動會,托運球、百發百中、兩人三足、跳長繩……運動會項目豐富多彩。棒棒糖做獎品,高高的領獎臺,亮晃晃的獎牌……賽場上到處洋溢童真童趣,一張張笑臉盡情綻放。
諸如此類的活動還有很多:廚藝大賽、環島自行車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師永葆一顆童心,教育就能擁有不竭的創造力,每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個體就能在合作與互動中團結起來,學校就會成為一個能量場。
(二) 深入開展小班化教學
這兩年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大,外遷人口越來越多,我校生數大幅減少,大多數班級人數都在20-30人之間,實施小班化教學的機會可以說是不請自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的極好機會。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晌覀冊瓉淼臏蕚溥€不夠充分,并沒有有意識地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從2012年開始,我們將生態課堂的建設與小班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們認真學習,積極開展小班化生態課堂實驗,從改變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應。
從前傳統的講授式模式下,我們常常力不從心,總在感嘆,教師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校數學教研組提出:如果將一個班集體看成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并努力在這個生態系統里扶植、促進、構建一個廣泛聯系、良性互動的立體發展式關系網,我們的教育教學便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這絕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組互助學習。其他教研組的老師緊隨其后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驚喜地發現: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我的角色在互動中發生轉變時,創造就不再是單方面的事,它就變成了無數個點,以及這些創造點之間的碰撞、分裂、融合、變異與發展,像細胞一樣擁有了生長的力量。
我校越來越多的老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提問式教學,加大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熱情,任教班級的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能投入到學習中。
面對困境,只要我們能認清自身,立足素質教育,真正以人為本,激發全體師生樂觀、積極的正能量,我校建設特色鄉村學校的道路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