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 帆
2023 年9 月24 日至10 月2 日,在中國杭州電競中心,首次作為正式比賽項目進入亞運會的電子競技完成了全部的競賽日程。
電子競技的首次入亞,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帶著已有的知識、技能、方法去試探和摸索著電子競技與綜合性運動會適配的邊界,作為第一批“拓荒者”們探索與嘗試的過程是值得被記錄的。
非常榮幸,我被抽調為杭州第19 屆亞運會中國杭州電競中心競賽技術運行團隊的工作人員。我全程參與了此次亞運會電子競技項目在場館側的籌備、組織和運行。如今,回到編輯部的我會試圖去回憶和還原電子競技這歷史性的一刻。
4 月11 日,是杭州第19 屆亞運會電子競技項目競賽運行團隊抵杭的日子,這是我們團隊自組建以來的首次線下集結。
在此之前,亞運會有關的工作早已開展。在數不清的日日夜夜中,會議、文件、對話終于迎來了落地的時刻。
相較于北京,杭州的城市里有著更多的色彩。街道邊、石橋旁、高樓下,白色、紅色、綠色,數不盡的花朵競相開放,像這座始終加速前進的城市一樣,充滿活力。
恰巧抵杭的第二天,我和同事們看到了“北京刮起沙塵暴”的新聞。大家都在慶幸著自己的運氣,也因為有了沙塵暴的話題,從北京抽調過來的同事們很快便熟絡了起來。
中國杭州電競中心在拱墅區并不難找,遠遠地望去你總能從各種角度找到它露出的“銀色頭頂”。
去場館報到的第一天,我們從酒店出發,沿著高架橋一路向東走了大約20 分鐘,便會看到一根銀色的立標,上面寫著“杭州電競中心”。繞過立標,一座巨大的銀色鋼結構的曲面建筑就會露出全貌,這便是杭州第19 屆亞運會電子競技項目的比賽場館。
它還有很多名字,“銀河戰艦”“星際漩渦”,不過叫得最多的還是杭州市民口中的“UFO”。
站在立標旁,你的聽覺會感知到強烈的對比。
以立標所在的街道為軸,一側是車輛轟鳴,喧囂熱鬧的高架橋,另一側則是安靜空曠,山清水秀的杭州電競中心。
競賽技術運行團隊的辦公地點被安置在了場館西南側的下沉廣場里。

由于整個杭州電競中心坐落在大運河生態公園內,背靠著運河,上面是豐茂的植被,再加上整個場館的通風和空調系統還未運作,所以身處地下的我們都要掌握一定的取暖本領。
那幾天,外來的同事們有的換上了秋冬裝,有的準備了一大袋子的暖寶寶,還有的同事戴起了自加熱的脖套。
那時,在場館里工作,時不時地搓手和到外面曬太陽已經成了大家固定的“儀式”。
置身于那時的杭州,我經常會產生一種時空上的錯覺。
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公園商場,甚至是路旁的指示牌上,會有大量印有“Hangzhou 2022”宣傳語的景觀標識。
有的落了大量的塵土,有的甚至已經破損,它們的存在好像在提醒著你:
“錯位了一年,杭州亞運會的工作要馬上開工了!”
在前往場館的途中,我經常能看到一座石碑。上面記載著祈蠶的故事。杭州電競中心所在的石橋,原為蠶桑地區。家家采桑,戶戶養蠶,建有蠶廟,村民逢春上廟進香,祈禱蠶桑豐盛。
那時,也是個春天,和我們一樣,大家也都在期待著未來美好的發生。
如同大小不一的齒輪,杭州本地的和抽調來的、懂電競的和不懂電競的、有賽事經驗的和沒有賽事經驗的,那時大家都需要找到一根鏈條,一根能讓大家持續轉動和步調一致的鏈條。
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和兩個階段的測試賽,大家已經彼此熟悉了各自的職責和工作。

7 月19 日,杭州市區突降暴雨,由于場館地處地勢較低的地方,很快就出現了雨水倒灌的現象。
當時正值下班以后,場館里留守的工作人員本就不多。一開始,部分雨水漫進場館,等我們將同事的筆記本等重要物品收進柜子后,雨水已經漫過了腳腕。
此時,場館里還有在搬運沙袋、搶救設備的同事,雖然大家都在提醒著彼此盡快離開,但并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協調一致、互相配合,彼此關心,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我們團隊的戰斗力和溫度。
在第二階段測試賽之后,我從訓練熱身場地調到了FOP 區(比賽場區),主要是負責檢錄區和副場地的工作。
正賽開賽前的幾天,FOP 區的工作就是配合NTO(國內技術官員)和C 類人員(合同服務商)完成流程演練和游戲測試。
“時間線就是生命線。”
從8 月開始,NTO 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與時間賽跑。
從運動員檢錄、帶領運動員到賬號登錄、運動員調試外設……每一項流程的時間都需要被記錄和優化。
此外,為了做好預估,NTO 們也安排了各類突發情況:更換比賽用機需要多長時間,網絡恢復最快可以多久,什么情況下要啟用備用賽場……一遍遍地測試都是為了保證比賽的準時開始和自然結束。
在所有C 類人員中,要數游戲廠商的C 類人員最為“內卷”。
根據隔壁乒乓球館志愿者的說法,乒乓球項目賽前每日的例行演練和測試工作主要集中在頒獎和轉播等流程上。
而在電競項目中,不僅有7 個比賽項目,還橫跨了PC 與手機兩個終端。除了需要大量的跑流程外,網絡、電力、游戲內的BUG、游戲更新,甚至是不同游戲項目之間的兼容性等問題,其中任何一項都有可能導致正式比賽時的賽程延期。

為此,各游戲廠商們常常夜以繼日,用大量的測試將各種風險排查到位,降到最低。
從結果來看,9 天正賽的平穩完賽,是對這些努力付出的C 類人員應有的回報。
一項綜合性賽事的成功舉辦永遠離不開優秀的志愿者們。
這一次,我非常幸運能夠在杭州電競中心結識一批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小青荷”們。他們大多是大二、大三的在校學生,因為前幾日賽程比較密集,運動員接待量很大,有些志愿者需要從早上九點一直忙到夜里十點。
但三天的時間下來,沒有一個人逃避或是退縮,大家都堅持到了最后。
我相信,這一段辛勤付出的亞運時光一定會成為他們日后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原本大家的計劃是,把所有賽前的工作提前到9 月22日全部完成,9 月23 日的開幕式當天留給大家調整和休息。
賽前連續20 多天,每天10 多個小時的工作強度,對每個工作人員心理和身體都是極大的考驗。
然而,在開幕式當天,還是有很多人來到了場館,甚至有很多志愿者自發地過來幫忙,大家都希望能為明天的“順利考試”再多準備一些。
“心懷敬畏,如履薄冰”。
這是我們團隊在賽前反復提起的一句話。
如果說,剛剛抵達杭州的我們帶著的是對電競首次入亞的好奇和期許,那么這100 多天以后,大家在不斷的磨合和試探中拾起了信心。
那條連接著我們彼此的鏈條,終于迎來了加速轉動的時刻。
亞運會開賽以后,身處杭州電競中心,你除了會聞到混雜著各種刺鼻香水的氣味外,你也能從各個國家運動員們的臉上感知到人類情緒的顯著變化:休息室里的說說笑笑,檢錄時的緊張和不安,賽后的興奮與悲傷。
在和平精英亞運版本的半決賽上,中國香港隊運動員因為載具未加油,導致隊伍比賽時間嚴重落后,此時想要重新追回已無可能。
比賽一結束,中國香港隊的運動員大喊著沖出了賽場跑進了廁所,我和中國香港隊的教練趕緊追了上去。一進門,就看到他左手捂著腦袋趴在墻邊,一邊大哭,一邊用右手反復捶打著墻面。
正當我和教練安慰他時,中國隊運動員朱伯丞也走了進來,邊拍著他的后背,邊跟他聊天。最后,是朱伯丞和他的隊友一路陪著他重新回到了賽場。
其他幾個畫面也讓我記憶猶新:印度尼西亞的運動員們喜歡在每次比賽前,聚到一起,高聲唱著他們的國歌,而每當有他們的比賽,都是場館里的安保最緊張的時候。
烏茲別克斯坦的運動員們則是喜歡在賽前圍成一圈,由教練或者隊長開始一段激昂的動員演講,運動員們有的熱淚盈眶。
泰國、馬來西亞、中國臺北、中國澳門的運動員總會提前到檢錄區完成檢錄。

而沙特、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的領隊則總是希望能將自己的運動員一路護送到賽場,甚至是同一國家其他項目的運動員也希望進入賽場,給朋友加油。
但根據規定,他們只能在檢錄區的休息室里等待他們的運動員。
那時,他們的神情像極了高考時,在學校門口等待孩子出來的家長。
當然,比賽的勝負是不可避免的。也許是因為有了心理預期,亞運賽場上被淘汰的運動員們大多可以欣然地接受失敗。
那天,巴基斯坦足球在線4 項目的國家隊被淘汰了,巴基斯坦的教練從賽場出來后,搖著頭向我走來,我本想上前安慰他幾句,沒想到他摟著我的肩膀跟我說:"Sorry,we lost, but happy game."
正賽期間,杭州電競中心的大明星一定是中國國家隊。
他們身著鮮明的紅色,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最耀眼的存在。
因為工作關系,之前跟國家隊的很多運動員都比較熟悉。這一次,在亞運賽場上重新見面,大家都更有精氣神了,待人接物也更加得體。
也許是因為在集訓期間經過了專門的培訓,也許是因為大家已經意識到了“國家隊”三個字的重量。
能夠與國家隊收獲相當聲量的是一位來自韓國英雄聯盟項目的運動員李相赫。
熟悉電競的觀眾一定對他并不陌生。
如今,不僅是在韓國,在全世界李相赫都是最受歡迎的電競選手之一。
在亞運會上,是我第一次在線下見到他本人。安靜、瘦弱,很有禮貌地與周圍人打招呼,其他國家的運動員找他合影和簽名時,也從不拒絕,這與我之前對他的印象一樣。
從前,我就很好奇,離開鏡頭和聚光燈之外的李相赫是什么樣子?
這次,因為工作上的安排,我跟韓國國家隊單獨相處的時間最長。
當只有李相赫自己的時候,他會一直看書直到比賽開始,而在看比賽的過程中,無論是多么激烈的團戰,他始終安靜地坐在那里,在比賽結束以后,他也會拿起手機刷著韓國論壇的評論,而且他真的很喜歡吃香蕉。
與他連續五天的相處下來,李相赫向我證明了為什么他會被全世界的粉絲追捧和喜愛。
作為一名記者,我之前的工作更多的是觀察和記錄電競賽事,這一次我參與其中,由內而外的觀察和記錄了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備感榮幸。
更加幸運的是,這100 多天以來亞運會幫助我積累下來了大量知識,經驗和方法以及收獲了一批共經風雨、并肩作戰的朋友們。
愿見證和參與過這場亞運盛會的每個人:
“有夢為馬,布帆無恙,孤蓬萬里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