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夢龍(199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 要: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當前,鄉風文明建設面臨著主體力量弱化、鄉村社會不良風氣滋長、鄉村文化衰落以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可以從增強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注重農村社會風貌治理,加強鄉村優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及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方面探析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為鄉村繁榮發展提供必要的“軟實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現實困境;實踐路徑;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D422.6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01-0181-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the main force, the growth of unhealthy atmosphere in rural society, the decline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face of these problems, we can strengthen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rura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necessary "soft power" for r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realistic difficulty; practical path; significance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是當前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1]。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廣大鄉村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有待進一步推進。文明的鄉風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改善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形成良好的鄉村社會風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增添思想價值力量[2]。因此,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風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鄉風文明建設的內涵
“鄉風文明是在繼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社會價值觀為引領、以鄉風民俗為表征、體現農民的物質條件、精神風貌、鄉規民約和行為方式的獨特文化形態”[3]。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鄉村實際,致力于改善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傳承和發展鄉村優秀文化,塑造健康向上的鄉村社會風氣,形成與新時代鄉村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夯實鄉村文明基礎,促進農村地區的和諧發展。總的來說,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農村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2.1? 鄉風文明建設是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有效措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4]。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提升鄉村物質文明水平,繁榮鄉村經濟,還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讓他們的心靈也變得更富有。自鄉村戰略實施以來,鄉村地區的基礎建設和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注重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引導農民參與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在豐富農民農閑時的生活的同時提高其文化素養,改善其精神生活品質,增強鄉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使他們在鄉村社會中獲得更多的歸屬感,從而增強鄉村發展的主體力量。此外,“鄉風文明既是農民素質的體現,也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5]。良好的社會風氣對農民的精神狀態具有積極的影響,可以增強農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促進農民的精神健康,逐漸改變農民保守陳舊的傳統價值觀念,使其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鄉村社會發展的需要,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增強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
2.2? 鄉風文明建設是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抓手
鄉村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在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能夠為保護和發展鄉村文化資源提供有效途徑。首先,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能夠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發揮社會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挖掘鄉村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使其在當代社會展現應有的價值,在延續鄉村文化生命力的同時,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能夠通過文化教育、農民文藝骨干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轉變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知,使其成為鄉村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最后,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有利于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盤活鄉村豐富的文化資源,促進鄉村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鄉風文明建設是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抓手,能夠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塑造新時代鄉村文化,夯實鄉村文明基礎。
2.3? 鄉風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村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鄉村文明是包括鄉村經濟文明、鄉村政治文明、鄉村生態文明在內的一個系統”[6]。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塑造鄉村地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促進農村地區實現和諧發展。首先,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等優秀價值觀念,營造和諧的鄉村人際關系。其次,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制定村規民約,加強鄉村民主管理,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信心和積極性,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提升鄉村社會的治理效能,增強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此外,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農村地區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開發鄉村蘊涵的豐厚文化和自然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最后,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樣離不開鄉風文明建設的支持。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引導鄉村居民以及鄉鎮企業等踐行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理念,在農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緩解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
3.1? 農村人口流失嚴重,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力量弱化
城市相對于農村來說,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便利的生活條件,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前景。這種現象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程度,使得鄉村地區的人口結構變得更加不平衡。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而這部分人群往往缺乏足夠的能力和動力來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從而導致鄉村的發展缺乏持續的動力和活力。除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外,鄉村居民的綜合素質也是影響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留在農村的農民社交生活范圍較小,受教育水平有限,對相關政策認識不到位,缺乏參與鄉村建設的動力,認為物質層面的滿足是最主要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是次要甚至是不重要的。加之,部分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沒能有效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得部分農民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政府的事情,與自己無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
3.2? 鄉村不良社會風氣滋長,移風易俗不徹底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在部分鄉村地區,不良社會風氣滋長,這嚴重阻礙了鄉村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部分村民受傳統觀念影響,重面子、講排場,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和財富炫耀,忽視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設,反而將婚喪嫁娶等事項操辦的隆重程度,視為彰顯個人財富和人脈的手段,這種現象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和資源,而且給農民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的文化娛樂活動有限,許多農民在農閑時沉迷于賭博、酗酒等不良行為。此外,由于傳統美德的缺位,一些人貪圖小恩小惠,使得一些鄉村的人際關系不融洽,甚至部分子女不愿意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引發諸多矛盾。最后,還有一些村民由于沒有接受足夠的道德教育,缺少社會公德,不愛護鄉村環境,隨意傾倒生活垃圾等行為屢有發生。因此,從根本上糾正鄉村社會的不良風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3.3? 鄉村文化衰落,農民精神家園面臨失守困境
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是守住農民精神家園的關鍵內容,能夠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內在動力。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以及多元文化涌向鄉村,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農民精神家園面臨失守困境。具體表現:涌入農村的互聯網文化、城市文化難以滿足農民真正的文化需求,使得農民變得無所適從,精神世界處于迷茫與矛盾的境地。此外,傳統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境地。農村年輕人口不斷減少,導致留在村里學習傳統手工藝的人數減少,再加上傳統手工藝的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年輕人學習傳承傳統手工藝的熱情,傳承人出現斷層,已經威脅到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后,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一部分鄉村在開發鄉村文化資源時,只是簡單地模仿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缺乏對傳統村落自身特點的挖掘與呈現。因此,亟需進一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推動鄉村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從而守護好農民的精神家園,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3.4?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未能有效滿足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隨著農村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不斷變化,解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的問題,成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政府作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導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實行自上而下的資源輸入策略”[7],缺乏精準投放意識,缺乏需求表達機制,農民的需求往往無法充分表達,從而造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農民需求之間的脫節。例如,農村閱覽室中的圖書采購不能充分考慮到農村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放映的電影與農民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當前從事鄉村文化服務的專職人員數量不足。在很多基層政府中,從事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他們不僅需要負責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還要承擔其他基層工作任務。由于工作負擔過重,這些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策劃組織有針對性的文化活動,導致開展的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貼近農民需求,難以有效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4? 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實踐路徑
4.1? 增強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力量
第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破除農民頭腦中的“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觀念,幫助村民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制定獎勵措施,對積極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的村民,進行物質獎勵和表彰,從而調動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基層工作者要采用廣播、宣傳欄、走訪、發放宣傳手冊及微信群等方式下大力氣宣傳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使其切實認識到鄉村未來發展的巨大潛能,提振其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信心與責任感,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出青年返鄉創業、建設家鄉。
第二,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基層工作者需要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充分考慮到村民的現實需求,可以運用村集體會議、問卷調查等形式,讓村民表達對本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真實想法。同時,改變以灌輸式為主的傳統鄉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立足鄉村實際,實事求是地以農民精神生活的現實需要與當前鄉村社會發展目標為出發點來開展文化活動,以達到提升農民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豐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實際情況,開展鄉土文化教育,能夠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還可以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質,激發其參與鄉村發展的各項事務的積極性,從而增強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
4.2? 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加強農村社會風貌治理
第一,堅持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封建習俗和迷信思想等陳規陋習在鄉村地區影響深遠,需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樹立健康向上的新風尚,鼓勵人們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針對農村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天價彩禮和厚葬薄養等不良現象,開展傳統習俗改革討論會,鼓勵村民們積極參與,使其認識到不良習俗的危害。同時,還要加強科學文化的教育,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和文化水平,使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不再被迷信思想所左右。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重視社會的輿論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對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產生積極的影響。應該利用各種媒體渠道,積極地宣傳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抵制陳規陋習的傳播。
第二,培育倡導綠色生產生活理念,讓鄉村環境更宜居。如果沒有綠色環保理念,鄉村就失去了其本色。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中,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容忽視。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塑料制品隨便丟棄,還有農村的小作坊、小企業隨意排放廢氣廢水,都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農村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和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的環保理念,引導更多的鄉村居民主動參與到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中來,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重視飲用水源保護,推廣可降解農膜。加強對鄉鎮企業、農村小作坊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減少對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污染。
4.3? 加強鄉村優秀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守住文化根基
第一,加強對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鄉村文化涵養著鄉村的歷史、民俗和地域特色,是鄉村離不開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地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農村特色建筑、文物古跡等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要設立專項資金和出臺相應的政策予以保障。此外,還需要呼吁村民們共同參與到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中來,只有讓村民們充分認識到保護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才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動力,共同為保護工作貢獻力量。最后,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數字鄉村博物館等數字平臺,將鄉村特色建筑、民俗、村史村志等文化資源以數字化形式保存,記錄和展示鄉村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
第二,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首先,激發鄉村文化中傳統道德規范的現代價值,推動鄉村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助推和諧鄉村建設。例如,舉辦“孝道文化節”和“尊老愛幼活動月”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倡導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培育農民的友善互助精神。其次,還可以借助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媒介,開發鄉村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比如,創作反映鄉村社會的影視劇作品或者開發以鄉村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游戲。最后,在鄉村文化傳播方式方面,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展示鄉村美麗的風景以及獨特多元的文化。通過電視臺播放鄉村人物紀錄片和鄉土風情節目,利用村史村志弘揚鄉村傳統美德,講好鄉村故事。
4.4? 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更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提高鄉村公共文化管理水平,改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才能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更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基層政府要注重調查研究,了解農村的實情,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制定適應各村發展的整體規劃,推進鄉鎮圖書室、文化講堂等硬件設施的修建工作,為村民提供穩定的文化活動場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要以鄉村居民的需求為導向,踐行“精準供給、供需匹配”的理念[8],通過集體會議、走訪以及微信等多種形式了解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第二,鄉村文化活動的開展要體現鄉村特色,將傳統節日和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考慮到參與者的年齡層次,開展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農閑時的文化娛樂項目,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第三,建立健全基層文化服務機制。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各方面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形成合力,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建設,滿足農村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建立健全基層文化服務的考核評估機制,確保服務的實效性和持續性。第四,提高鄉村公共文化管理水平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要加強現有人才的培訓學習,提高其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還要注重改善各類人才的待遇水平,從而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留在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5?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緊迫任務。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立足農村實際,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促進農村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民精神貧困問題及化解路徑[J].鄉村振興,2021(2):38.
[2] 汪沅,于盈.鄉風文明建設:重要價值、現實難點與關鍵策略[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12-16.
[3] 劉雪豐,劉璐.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蘊涵與具體實踐[J].湖南社會科學,2023(5):17-24.
[4]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31.
[5] 張燕,盧東寧.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向與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4):584-590.
[6] 于法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時代特征及建設路徑[J].人民論壇,2022(5):29-31.
[7] 毛偉,朱祥磊.新時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優化策略[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22(2):166-171.
[8] 易艷陽,陳描描.從“離散”到“共享”: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困境及轉型[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2(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