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省級重點智庫項目(ZK22020)
作者簡介:任靚(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摘? 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是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加快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立足現實,把已取得的建設成果作為新的出發點,實事求是,克服現存問題,堅持守正創新思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激發農民積極性,重視人才建設工作,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開創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精神文明;思想建設;現實困境;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D422.6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01-0185-04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reality, take the achievements made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seek truth from facts, overcome existing problems, adhere to correc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fully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and strengthen policy guarantee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so as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a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realistic dilemma; implementation path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方位提升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強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生活再上新臺階,農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擁有了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正在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這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時刻保持高昂的熱情和堅定的意志克服新困難、新挑戰,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基礎性奠基作用,高質量完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課題。
1?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1?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新時代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鄉村振興是包含文化振興的全面振興。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多次在講話中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要做好推動良好鄉風民風村風形成工作[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陣地就在農村,發力點也在農村。在全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綜合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工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鄉村文化建設作為主要內容,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源。充分發揮農耕文明的時代意蘊,給予農民群體以系統性的文明陶冶,提高農耕技術水平,提升思想道德,農民群體親身感悟文化自信帶來的強大生命力和生產力,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宣講學習黨的“三農”政策、“三農”理論,提高農民政治覺悟,自覺做到聽黨話,跟黨走,讓農民群體把所學運用到實際生產活動,自覺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向轉化和相互促進,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步伐。
1.2?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訴求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 979萬人,占總人口的36.11%[2]。解決好農民在發展中的矛盾事關國家發展大計,在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態勢向好的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收效不足,一些地區忽視文化事業發展,文化建設進展緩慢,現實生活中農民的物質世界同精神世界建設矛盾突出。因此,現階段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先手棋之一應是有效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政策法規,鄉村振興戰略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進行專題部署,以及出臺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法律規章制度都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3]。由此可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是黨中央重點部署、強力推進的重點工作?,F階段,只講物質生活需要顯然不能真實反映農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4],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提升農民群體的思想道德境界,激發農民愛祖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強文化自信,鼓舞其重視自我道德建設,豐富自我精神世界,升華價值追求。因此,堅持把鄉村文化發展和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作為著力點,聚焦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守正創新,是解決現階段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
1.3?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奔訌娹r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基數較大,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成為我們黨執政建設的重要所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最繁難艱巨的任務還是在農村。建設新經濟發展格局,國家戰略重點在擴大內需,要敏銳抓住農村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村人口多,需求市場廣闊,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振興,加強農村城鎮互通交融,實現城鎮鄉村間的良性大循環,形成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新局面,充分挖掘國內循環的潛力,加速農業經濟文化和社會治理體系發展,培育全面發展的新農人,建設全面振興的新農村。新形勢下,在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嚴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對于育新風、開民智、聚民心等發揮出重要作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有效提升農民群體的國家情懷、愛黨愛國情感,以及崇尚品德熱愛生活的道德境界,真正做到鄉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村風民風淳樸向上,農村整體發展態勢向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細做實,做出成效,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2?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政策發展的支持,農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呈現出良好的趨勢。特色文化產業、農村基礎文化設施、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等取得新進展,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發展,社會結構變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問題。
2.1? 取得的成效
一是特色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在鄉村振興、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下,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鄉村經濟穩中求進,呈現全面發展態勢。基層黨組織帶領當地農民從地區實際出發,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拓展了農村經濟發展形式。特色文化產業既有文化傳承意蘊,又有經濟發展價值。全國各地涌現出的一批批極具地方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對地方特色文化生活產品合理開發,發展和壯大了農村特色文化手工業,豐富了農村產業新業態,拓展了農村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準確把握大眾文旅消費市場變化動態,讓農村文化資源煥發新生機,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品質,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經濟效益還為文化事業接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撐,提升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無聲中進行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實現了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升農村居民文化自信、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三者間的良性循環。
二是基礎文化設施顯著增加。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全國大多數村鎮已經建成配套齊全的基礎文化設施,有文化廣場、村圖書閱覽室、村體育活動館等,其中精神文明宣傳公示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宣傳墻、鄉規民約漫畫宣傳墻等已形成體系。部分地區的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一些地區適時把農村中小學作為重要場所,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堅持就近原則,嘗試定期向農民群眾開放中小學圖書室和電子閱覽室,把中小學校建成宣傳文化和信息互通的又一中心,營造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活躍氛圍,拓展了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的新形式。送戲入農村的文化惠民活動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成效顯著,適時組織農民觀看電影,關注科教片以及反映農村題材的故事片,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素質,加速了農村精神文化的發展。
三是農民思想道德觀念提升。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群體逐漸認識到,要想維持好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必須要持續提高自己的素質,繼而將重心轉移到內部綜合素質的提升,利用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精神品質、價值追求,強化思想道德。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指導下,一些鄉鎮積極舉辦系列公民道德講座,積極開展“模范先進”“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建立“好人排行榜”,創建“文明村鎮”等榮譽專欄。大力度投入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加強了村與村之間的互動聯通,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組織先進典型巡講,形成了學先進、爭做先進的良好氛圍。在鄉鎮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定期舉辦公益法律講座,引導農民群體講文明、樹公德、守秩序、樹新風,用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境界。
2.2? 面臨的挑戰
一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認識不夠充分。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體對精神文明建設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難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基層干部主導作用?,F實工作中,部分村干部思想渙散,執行能力不足,致使精神文明建設流于形式,不易實行,難落到實處。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群體的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發展,在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時,人們毫不猶豫選擇經濟效益至上,認為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數農民群體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缺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熱情。
二是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缺乏新生力量的人才支撐。由于農民群體受教育程度相對有限,老一輩人更注重滿足吃飽穿暖有富余的生活,在思想上難以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再者,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人力資源是短板,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大部分孩子努力讀書走出大山,畢業后基本不會選擇回家鄉建設家鄉。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立足全民皆是網民的現狀,網絡平臺眾多,信息魚龍混雜,農民群體缺乏正確使用互聯網的引導人,忽視網絡精神文明建設。
三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保障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中,仍然存在著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部分地區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度不足、財政資金投入較少,工作配比欠合理。再者,由于黨建績效考核指標較為籠統,考核內容多樣,黨建考核操作性不突出,存在只重視經濟,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導致“經濟硬、文化思想弱”的情況,存在“一陣風”和形式主義,只為應付考核,較大程度影響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
3?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路徑
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振興,要堅持守正創新思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凝聚人心,匯聚多方力量,加強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提升農村基層干部工作熱情,激發農民群體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更上新臺階,取得新進展,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1? 農民主體、基層黨組織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
“鄉村問題的解決,天然要靠鄉村人為主力”[5]。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積極性,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高度重視農民群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要以幫助農民解決現實問題出發,要同農民群體關心的經濟利益相結合。不同地區根據實際農耕情況適時開展農學教育,組建學習班,鼓勵動員鄉鎮村常駐務農人員參加學習班,用最新的農學思想武裝農民頭腦,學習使用最先進的農業工具,提升農民農耕技能,增加農民經濟效益,在解決富口袋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群體把更多精力轉移到精神文明建設上,提升精神文化追求,激發農民建設精神文明的內生動力。鼓勵和支持農民自發開展健康有趣的文體活動,村鎮政府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全村全員參與,協助活動的有效開展,引導農民清楚自身在建設農村精神文明中主人公地位,讓農民自發自覺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爭做新時代新農人,這無疑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強化基層干部教育,提升思想引領力。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中央“三農”政策的執行者和落實者,更是引領農民思想文化進步的先鋒隊?;鶎宇I導干部需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克服消極懈怠、脫離群眾的危險[6],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要嚴格貫徹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不良風氣的“嚴打”和“整肅”,采取有力措施,嚴厲打擊各類不良風氣,促進移風易俗工作深入發展。另一方面,要改變落后的指導思想,基層干部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的軟任務做實做硬,保持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做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領頭雁,爭做先鋒模范,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群眾,激發群眾建設主動性,凝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共同體意識,重視生活中精神文明教育資源的開發。
3.2? 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來人才
留住農村本地人才,是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本地人才對家鄉建設具有較強的情懷。各級領導干部要緊密聯系,根據實地調研結果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充分預留出廣闊的發展空間,積極動員在外務工人員回家鄉創業,營造良好就業氛圍,給農民創造在家門口讓腰包鼓起來的有利條件,提升農民群體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農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塑型。要高度重視模范引領作用,發展和培育當地文化帶頭人,采取激勵政策,讓其始終擁有積極的工作熱情,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鼓勵支持特色文化活動的創辦,給民間手藝人提供展示平臺,實現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先進典型模范的激勵、引導作用,從整體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精神文明“入腦”“入心”,營造爭當文明、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如何有效吸引優秀人才進駐農村謀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的另一重要舉措。要打破人才流通壁壘,打通技術、智力和治理人才下鄉通道,打造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流通平臺,為農村人才引進問題提供新路徑。一方面,制定對口援建政策,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高技能人才定期服務援建鄉村,注重在農村網絡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網絡專家的引導作用,健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制,發揮科技人才隊伍的支撐功能,強化農村網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地區特色優勢,地方村鎮政府扎實做好宣傳招商工作,吸引成功企業家和各界優秀人才下鄉投資興業,發展農村經濟,加強交流最新的、健康的精神文明思想,提升農民群眾更高水平的精神價值追求,建設新時代美麗、和諧、文明的新農村,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3.3? 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
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實施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國家政策的向導下,以共同富裕路線圖為依據,將鄉村振興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全面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7]。各級政府部門要在國家政策導向和保障機制支持下,讓農村發展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公益惠民工程,因此,各級地方財政統籌計劃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的另一重要保障,在財政資金劃出專項用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地方政府要深入挖掘多渠道籌集資金,創新融資方式,引進民間資本,提高對文化發展的資金支撐,尤其側重相對貧困地區發展,在經費上傾斜支持。另一方面,發展資金的利用應堅持靈活、有實效原則,要對農村現有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構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式發展。
健全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考核機制。在鄉鎮,要落實好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健全管理機制,完善保障措施。一方面,在基層黨組織機構,要成立專門的精神文明工作小組,管理標準化,將精神文明建設任務分解到具體人,權責分明,實行責任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壓實鄉鎮各級紀委的監管職責,改進和創新評價手段,堅持系統性思維,在考核方式上要改革舊有標準,不斷豐富完善考核機制,把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納入政績考核范疇,進行綜合全面性評價,把精神文明建設的“軟任務”變成“硬約束”。建議健全激勵機制,評優獎優,把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視作為任用干部的重要參考憑據,鼓勵優秀的基層黨組成員當好排頭兵、領頭雁,在建設農村精神文明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4? 結束語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農村有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農民群體有極大的潛能和力量。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需要“形”“神”并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基層黨組織中堅力量,強化政策引導和體制機制保障,要堅定信心、咬定目標,踏實苦干,勇于付出并持之以恒,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推向前進,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楊宏杰.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22(5):70-72.
[2] 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EB/OL].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0.html.
[3] 傅瑤,韓芳.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路徑探究[J].農業經濟,2022(4):59-61.
[4] 沈亞琪.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基層黨組織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研究[J].鄉村論叢,2023(2):25-31.
[5] 梁漱溟.鄉村建設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6] 陸加麗.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2):24-27,32.
[7] 賈月.共同富裕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困境與突破之策[J].決策科學,2022(3):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