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梅
摘 要: 德治是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模式,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官德培育思想。中國古代官德培育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忠”、“仁”、“公”、“廉”、“勤”、“信”、“慎”和“畏”八種規范,其實施途徑為教育明德、制度立德和修身養德。中國古代官德培育思想對新時期干部的官德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這就是個體應強化道德自律,社會應創新教育模式,國家應完善制度建設。
關鍵詞: 官德教育; 實施路徑; 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B822.9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14
德治是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模式,相比較同時期其他國家而言,中國古代社會的德治是一種較為成功的治國模式。歷代社會在官德培育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今天,我們很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與探索,從中得到有益借鑒。
一、中國古代官德培育的內容概述
中國古代究竟要培育官員什么樣的道德品質?雖然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規定,但綜合起來,無外乎以下八種規范:一是忠。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忠”既指忠于國君、忠于皇上,也指忠于國家、忠于民族。二是仁??鬃娱_創了儒家的仁學,“仁”被視為“眾善之源,百行之本”,作為官員的“仁”,就是以仁愛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以德服人,以仁義治天下。三是公。就是“公平”、“公正”、“正義”,政治的本質、政治的核心就是公平公正,因此,古代社會非??粗毓賳T具有公平公正的品質。朱熹就曾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司馬光也說:“為政之道,莫若至公。”四是廉。廉就是廉潔、清廉。漢代的班固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如果作為官吏不廉潔不公平的話,那么這個國家治理就會出現問題。范仲淹也說“天下官吏不廉則曲法”,所以古代社會很注重培養官員廉潔的品質。[1]五是勤。就是勤政,古代社會非常看重官員的勤政品質。宋朝呂氏當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稱職在勤。汪輝祖也說,“清、慎、勤”三者,應以“勤”為本。六是信。即誠信,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歷來注重誠信為官,宋朝的程頤、程顥在《二程集》就說,“欲當大任,須是篤實”,想要擔當重任,必須誠實、誠信、淳厚之人,而不是虛偽之人。沒有誠信,就將失去做人做事的根本。七是慎。就是謹慎、慎重,古代官德強調八方面的慎:慎獨、慎欲、慎微、慎權、慎友、慎嗜、慎言、慎終。[2]八是畏。就是官員心里要有所畏懼,明朝方孝孺就說過,凡是知道畏懼的人,必定言行謹慎,為人端正,說話、做事有分寸,即使偶爾有些出格的地方,也不會出現大的過失。上述八種規定其實質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強調官員加強個人修養,提高道德自律。
二、中國古代官德培育的實施路徑
中國古代社會通過漫長的探索,可以說是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官德培育實施系統,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一)教育明德
1.學校教育的浸潤。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分官學與私學兩種。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立太學為全國最高學府,設立五經博士傳授儒家經典,其后又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建立地方官辦學校系統。無論是最高學府還是地方學校,學子們在官學接受的都是正統教育,這里傳授的都是“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和經義。而中國古代私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很繁榮,此后一直蓬勃發展,成為與官學相對平行的獨立系統。而私學尤其重視學子的道德培養,儒家的綱常倫理通過其獨特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學子道德品質的完善和提高始終是其教育成果的檢驗標準。由此可見,古代學子入仕前無論在官學還是私學,都是長時間接受儒學綱常倫理的浸潤,為其官德的養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家庭教育的熏陶。中國古代的宗族家長為了子弟能順利入仕、安全做官,做好官,做清官,光耀門庭,都非常重視家庭道德教育。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主要集中體現為通過家訓來規范子女的言行舉止與道德品行。古代家訓是長輩對子孫后代的教誨和訓示,也包括兄妹、夫妻之間的囑咐、勉勵,可以稱之為家規、家范、家法、庭訓和庭誥等。古代家訓既有溫和的正面引導,也有嚴厲的負面懲罰。比如包拯在病危時,就留下一條“教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種集家長的威望和骨肉親情為一體的教育方式對古代官員道德品行的培育效果通常是較為明顯而持久的。
3. 官箴書的教導。什么是官箴書?就是名臣大儒或久入官場的人基于自己從政的切身體會與經驗,或基于對治亂興衰的透徹觀察和深入研究,總結出為官者所應具備的官德和為官之道。官箴書對官員入仕后如何審理公務、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執法、應該具備怎樣的官德,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所以官箴書在中國古代是為官者的必讀書籍。從現在來看影響比較大的官箴書有這么幾本,現在很多的警言名句都是出自這些書,一本書是宋代呂本中的《官箴》,這本書比較簡練;一本是元代張養浩的《三事忠告》,這本書比較規整;一本是清代陳宏謀的《五種遺規》,這本書最深刻;清代汪輝祖的《學治臆說》,這本最實用。[3]
4. 君王詔令的訓誡。歷代皇帝為了加強對官員道德的培養,也是煞費苦心。有朝堂上的訓導,有把自己的言論編印成書,發給各級官員學習,也有面對面的諄諄告誡。比如朱元璋每次召見新任官員談話時,都是語重心長告誡大家要遵守法紀,才能保終身平安。歷史上留下來的最有影響力的皇帝的詔令是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小民易虐,上天難欺?!边@十六個字出自后蜀皇帝孟昶,原文有二十四句話、96個字,主要是告誡官員要清正廉潔,克己奉公,體恤民情。到宋太宗趙光義時,他對孟昶的這段話非常感興趣,仔細研讀后刪繁就簡,選取其中四句話,御筆親書,頒示天下官吏,并下令所有郡縣都要把它刻在石碑上,置于公署之前,官員坐在朝堂之上,正前方不遠處石碑上的十六字赫然入目,這樣可以督促官員時時自我反省、自我檢討。這就是宋朝著名的戒石銘。宋朝之后一直到清朝,《戒石銘》為歷朝歷代所沿襲,只是在形式、位置上有所變化。比如明朝朱元璋下令把這個戒石銘立于甬道,陽面加刻“公生明”三個字,并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
(二)制度立德
1. “以德為先”的選任機制?!顿Y治通鑒》講,德才兼備稱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時候,如果得不到圣人或君子來委以重任,與其為了才智選用小人,還不如選用愚人。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歷朝歷代在選人用人的標準上,“德”始終是第一位的。比如秦朝規定官吏必須具備精潔正直,謹慎堅固等品德。漢朝官員選拔的方式主要是察舉制,由下向上推選人才,其法定標準為“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而“四科”“四行”強調的都是道德品質。唐朝時期唐太宗強調用人“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宋太宗也認為“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泵髑逡园斯晌娜∈?,是力求讓士子們在步入仕途之前,先在先賢先圣的忠孝節義思想中反復浸染,進入國家官僚機構后,就能執行儒家的正統思想。從以上可以看出古代統治者在用人之初就力圖把好官德這一關,以便使官員步入仕途后能正確行使權力。
2. “彰善癉惡”的監察機制。官員選拔任用之后,對其進行監督管理非常重要。經過不斷發展,隋唐時期我國的監察制度已基本成熟。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中央的御史臺,御史大夫為其長官,下設臺院、殿院、察院三院來負責中央的監察工作,其中臺院負責糾舉百官參與審判,殿院掌殿庭供奉的禮儀,糾察朝儀,察院負責監督地方政府及其官員。二是諫官制度,諫官機構分為給事中和諫官,主要負責監督規諫皇帝的言行、宰相的得失和百官的善惡,就是對御史臺也有監督職權,可彈劾其不當之處。三是地方監察制度,由中央政府派員定期進行巡回監察,且兩年一替換。以后各朝在此基礎上略為改動,比如宋朝設中央監察體制與地方監察體制;元代把御史臺與中書省、樞密院置于平行的地位,把御史大夫升為一品,由皇太子或貴戚兼任;明清時期的主要行政監察機構則是都察院??傮w而言,古代監察制度通過對國家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進行必要的監察與管理,以保證官員能遵守官德,履行職責,起到了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作用。
3. “獎廉懲貪”的考核機制。中國古代社會主要通過考課來對官員的官德、政績和功過進行考核。縱觀歷朝歷代的考課制度,不難看出均注重對官員道德品行的考核。西周時期,朝廷對官員德行考核的標準參照的就是《周禮》中 “六德”與“六行”,其“六德”為知、仁、圣、義、中、和,“六行”為孝、友、睦、姻、任、恤。秦朝雖然崇尚法治,但仍通過制定法律確定“五善”與“五失”的考課標準。其中“五善”包含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和恭敬多讓,可見秦朝十分重視官吏寬厚仁愛、親民行善的品行。漢朝官吏考核晉升的標準也是選拔的標準,強調的都是他們的道德品行。唐代的考課在歷朝歷代中最為完善,以后歷朝都基本沿襲唐代,稍有變化。唐朝制定的考課標準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和“四等法”,前者針對流內官員,后者針對流外官員。這些標準強調的都是官員要具有清廉、公平、勤政、謹慎的品德。從歷代考核制度來看,考核的主要導向是獎勵廉潔、勤政者,對貪污、不勤、不謹的要懲罰。比如東晉以“酌貪泉以明志”著稱的廣州刺史吳隱之就因清正廉潔、勤于政事而被提升為前將軍。明初監察御史陶原仲因不阿權貴、秉公執法而被摧升為按察使。清朝名臣于成龍在20年的宦海生涯中因清廉刻苦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提拔和重用。此外,對于那些勤勉為政而又政績突出的官員,朝廷在他們死后會給他們的子孫封官并善待他們的家眷,同時還會給與政治榮譽,比如給予褒獎謚號,包拯的謚號為“孝肅”、海瑞的謚號為“忠介”,此外還會把他們的事跡載入正史。至于因為道德問題遭到懲罰的官員,歷史上則是數不勝數。
(三)修身養德
官德培育的真正內生動力則是個體的自覺修為。古人非常重視修身養德,甚至把修身當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老子說:“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2]一個人沒有道德,就不能完善自身。孟子認為修身為人身之大本,同時也是治家治國之大本。他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學》也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皆以修身為本”。那么古人是如何修身的?
1. 自省。自省也即內省,是思想道德上的一種積極的向內探求,而不是對外要求和抱怨別人。[2]自省的目的是為了知恥,認識到自己做人、謀事、品行等的污點、不足,從而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古人是如何自省的呢?曾子說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則認為凡是行為達不到預期效果的,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端正了,別人自然就會歸服。古人把自省看作是經常性功課,認為能否做到自省是君子與小人的一個界限。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币馑际钱敵霈F了問題,君子會從自身去找原因,而小人卻把眼睛盯著別人,把責任推給他人。
2. 克己??思菏撬枷氲赖律系囊环N嚴格的自我約束。孔子認為君子克己“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笨鬃舆€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如何做到克己復禮呢?那就是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切不符合禮的東西都要克制去看、去聽、去說、去做。[4]
3. 改過。自省、知恥不是修身的最終目的,修身的最終目的是少犯錯。對于過錯,《論語》有兩句話。一句是“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也可以理解為,犯了錯誤不怕,可以改正。另一句是“改之為貴”能夠改正過錯,最為可貴。兩句話合起來就是不怕犯錯,改了就好。儒家也把能否改過看作是君子與小人的一個分界。《論語》說,“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出了過錯一定千方百計進行掩飾。而君子則不同,君子聞過則喜,有錯必改。
三、中國古代官德培育的當代啟示
中國古代社會的官德培育模式對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設有怎樣的啟示呢?
(一)個體要強化道德自律
道德是內心的養成,因此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要自律。我們既要以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反觀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自覺防微杜漸,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又要以法律的尺度和道德的準繩去反觀自己的言行是否違背黨紀國法,是否違背道德標準,只有這樣,道德自律才不是一句空話。
(二)社會要創新教育模式
中國古代官德培育在教育明德這個環節是非常成功的,筆者認為主要緣于入仕前學校教育的浸潤與家庭教育的熏陶,因為這是人的品德培養的最重要的階段。而今天我們的干部道德之所以嚴重滑坡,與整個社會唯分數、重技能、輕德行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學校與家庭教育環節忽視了對道德品質的培養,進入仕途后再去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因此,當前我們尤其要創新整個社會的教育模式,要以科學的理念引領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以生動的形式去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為干部隊伍培養品德高尚的人才。
(三)國家要完善制度建設
官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當前的干部道德建設尤其要通過加強法律、法規、輿論監督等方式來推進官德的制度化和機制化建設。首先要在干部選拔任用的過程中真正貫徹執行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拔標準;其次要完善當前的干部考核機制,尤其是對“德”的考核要具體化、細化,增強可操作性,不流于形式;最后要強化監督,通過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增強對行政行為的道德審視與法律審視。
中華民族是重視禮儀道德的民族,千百年來,我們就一直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治國先治吏,治世先治官,修身、正己、立德始終應該成為各級官員為人處事、為官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王杰.中國古代官德修養及其現代啟示(下)[EB/OL].(2015-06-
06)[2016-08-09].http://max.book118.c.
[2]岳慶平.從歷史看官德修養[R].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
2016-01-15.
[3]王杰.中國古代官德修養及其現代啟示(上)[EB/OL].(2015-06-
06)[2016-08-09].http://www.docin.com.
[4]岑大利,顧建軍.中國古代官德研究[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
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