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嬌
在音樂學習中,讀譜是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培養(yǎng)和發(fā)展音樂審美能力。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音樂課上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如果僅使用單一的視譜歌唱教學方法,往往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學生對樂器學習的濃厚興趣,筆者選擇陶笛作為課堂樂器,引導學生借助陶笛,進行識譜和歌曲視唱,激起學生對讀譜和樂理的興趣,從而發(fā)展其音樂表現(xiàn)力。
一、注重實踐:激發(fā)學生識譜唱譜的興趣
隨著身心發(fā)展變化,特別是變聲期影響,初中生普遍不愿意輕易開口歌唱,識譜意愿隨之降低。筆者鼓勵學生通過吹奏陶笛克服相關不利因素,持續(xù)激發(fā)音樂學習熱情。
比如,在單聲部旋律的學習中,首先讓學生課前預習陶笛單聲部旋律以及曲譜。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教師吹奏并自主學習,對歌曲旋律、音高有初步印象,再進行讀譜和歌曲視唱。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預留15分鐘讓學生對照曲譜吹奏,并對學生的不足之處加以指導。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吹給父母聽,然后將吹奏視頻傳到微信群里,教師再一一評閱。通過靈活的課堂教學、家校合作,有效化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達到了揚長避短、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對音高音準的把握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運用陶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時,要主動給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
比如,在進行兩聲部旋律教唱中,教師先帶領學生探究如何分辨以及吹奏一聲部和二聲部,并提出問題:“一聲部和二聲部的五線譜以及陶笛吹奏手法有什么區(qū)別嗎?”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進行相應點評。在厘清了相關理論知識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吹奏不同的聲部,再次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吹奏陶笛,幫助學生找音高、對音準,一吹一唱,循序漸進,有助于提高學生讀譜過程中對樂曲的把握能力。
三、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能力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渴望獲得同伴的接納,產生一定的歸屬感。而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產生歸屬感、形成團隊意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在陶笛教學中鼓勵學生合作,加強學生對樂理、樂曲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進行《嘎達梅林》的樂譜學習時,筆者首先示范陶笛吹奏,并一一講解曲譜中的C調指法和F調指法,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吹奏。學生學會之后,再將他們分為5組,每組6人,小組組長負責記錄小組成員陶笛學習的成績。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提出以下問題:通過改變音樂的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和力度進行創(chuàng)編,并用陶笛進行演奏,哪個組創(chuàng)編得最有新意,吹奏得最好聽,就可以獲得精美獎品。各小組制訂目標,將任務分配給每一名成員,隨后集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并由組長介紹每個小組成員發(fā)揮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和獲得感。小組合作學習不但可以讓學生產生協(xié)作意識與競爭意識,還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潛力,不斷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xiàn)力。
讀譜能力是深入學習音樂的必備技能之一,運用陶笛來提升初中生的讀譜能力,不但可以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和節(jié)奏感,提升學生的審美力和表現(xiàn)力,從而讓每一名初中生在吹奏陶笛的過程中習得更多的吹奏技巧和技能,提升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及音樂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民辦求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