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思政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對培養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有著獨特深遠的作用。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資源的寶庫,為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改革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為開展“大思政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基于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的豐富實踐工作經驗,以“八七紅·共享思政課”項目為具體案例,旨在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大思政課;新媒體平臺;非遺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8502(2024)06-0083-08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盵1]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拔節孕穗期”,此時正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為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保寪蹏髁x成為學生的青春底色,才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引導廣大青少年兒童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內容。
革命紀念館教育資源是革命精神和紅色資源的集中體現,肩負講述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吹響了構建“大思政課”格局建設的沖鋒號角。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重要見證,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與“大思政課”大視野、大情懷、大格局的特點十分契合[2]。 博物館、革命紀念館中的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能夠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有力的資源條件支撐。為使博物館教育手段更具專業性、系統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研發和完善博物館教育課程成為當前博物館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革命紀念館進一步創新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新時代大思政課品牌教育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一、革命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革命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一)教育形式顯單一,受眾局限范圍窄
博物館、紀念館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承擔著與學校不同的教育任務,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博物館、紀念館教育的受眾群體更為廣泛,從年齡層次可分為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兒童等,參觀事由又可分為研學、黨建學習、休閑參觀等。然而,目前多數博物館、紀念館在開發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時受眾仍以青少年群體為主,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社會教育活動多以“館校合作”“研學參觀”等形式簡單開展,成年觀眾僅能通過參觀的形式參與其中,或在工作中以集中組織參觀講解的形式進行,難以達到“入腦入心”的學習效果。
近年來,伴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2024年,在陜西西安開展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全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3]。通過這一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熱度持續不減,也對博物館、紀念館的教育內容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思政課”課程研發應該考慮更多年齡層的觀眾,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人群對博物館知識的渴望與需求。
(二)教育模式欠多元,創新模式顯匱乏
由于目前博物館、紀念館的主題課程內容更多的是針對青少年的,對其他年齡段和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缺乏相應的研究;此外,授課形式也趨于單一,缺乏更新與變化,長此以往,博物館教育課程也將趨于同質化,逐漸失去活力甚至造成大量觀眾流失。部分課程主題立意高度不夠,拘泥于文物本身的介紹,對文物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延伸挖掘不夠充分,觀眾對文物的認識僅停留于表面,未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解決這一問題要求課程設計人員在課程研發前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樣授課時才能夠以靈活多樣的形式與觀眾進行流暢的溝通與交流,讓觀眾印象深刻、學有所獲。
二、八七紀念館“大思政課”的有益探索
2022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再次正式公布博物館的新定義:“博物館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毙露x在“教育、欣賞”的基礎上補充了“深思和知識共享”,對社會公眾來說,無疑可以從博物館獲得更專業、更豐富的知識內容[4]。
“八七紅·共享思政課”項目是八七紀念館在新時代背景下,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講話精神,創新推出的愛國主義系列課程項目。該項目通過資源整合和創新開發,全新劃分為“博物知履”“知行課堂”“非遺新傳”三大模塊,是將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思政課”的一次積極探索,力求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并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云端思政課,課程形式豐富,實現了受眾多樣化,從而實現課程共享、思想共振,不斷增強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效果。
(一)創新課程聯動,拓寬愛國主義教育覆蓋群體
博物館、紀念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博物館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開拓創新,讓博物館成為涵養中華文脈、傳播文化力量、滋養美好心靈的“大學校”。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品讀歷史,知所從來,方明所往。
武漢作為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3500多年的歷史。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探索“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5]。八七紀念館作為武漢這座英雄之城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地標,不斷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相關研究,守正創新,將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格局,力求在思政課教學中實現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的顯著提升。
“八七紅·共享思政課”中的“博物知履”模塊由“館長說”“專家論”“館員講”多個系列構成。“博物知履”模塊以中國共產黨黨史、紀念館館藏文物、基本陳列——《偉大的歷史轉折》以及紀念館策劃的專題展覽為背景,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和講述情境,設計豐富多樣的系列專題課題,課程受眾覆蓋武漢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軍營等。以“館長說”為例,八七紀念館充分利用每年重要時間節點,如5·18國際博物館日、建黨節、建軍節以及八七會議周年紀念日,以紀念館館藏文物為主題,制作推出“博物知履——館長說”系列課程。2024年,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館標”為主題的“博物知履——館長說”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正式開講。課程講述了八七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的前世今生,從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八七會議歷史意義等方面全方位介紹了紀念館的鎮館之寶——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館標。通過課程讓大家認識到,館藏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承和希望的象征,它定格了一段紅色記憶,寄托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囑托和期許。
以“博物知履——館員講”為例,八七紀念館館員加強自身學習,在紀念館黨史專家們的指導下,制作推出“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鄱陽街139號”“‘人民的喉舌’——熱血日報”等課程,走進武漢市各中小學、街道、社區等,在“小”題目中見“大”視角,以“小”理論載“大”道理。
(二)借力云端媒體,豐富愛國主義課程教育形式
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其根本要求,這同樣應當成為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基本原則?!皩嵤虑笫?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深刻揭示了思政課教學中“知”與“行”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了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與不可分割性。
“知行課堂”模塊將“知”“行”合一,創新推出“八七文物檔案”“‘家門口的紀念館’”“武漢道路之最”“老街新韻”等系列課程,成為推動思政教育與現實社會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八七紀念館充分發揮大思政課資政育人的作用,不斷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深度融合,引導中青年黨員、高校學子、中小學生用腳步丈量這片紅色熱土,接受思政課教育,以“大思政課”之“大”,謀“立德樹人”之“實”,用多維度、全覆蓋、沉浸式的教學模式,將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
1.推陳出新,開啟第二課堂紅色研學線路
2020年,“八七”會址歷史文化街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為首批湖北省歷史文化街區并位居榜首。該文化街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核心區域,現已是漢口歷史風貌區核心旅游區域,同時是武漢目前原租界風貌保持最好的地區?!鞍似摺睍窔v史文化街區周邊紅色場館眾多,博物館林立,歷史建筑不勝枚舉,也是全國少有的百年建筑聚集地之一。
在此背景下,八七紀念館將“知行課堂”中的“老街新韻”課程升級為紅色云端研學線路,以八七紀念館為中心,精心選取同興里、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和巴公房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場館及歷史建筑“連點成片”,將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格局,開啟“紅色文化+研學”“紅色文化+文創”“紅色文化+生態”的全新思政課模式。
“老街新韻”紅色研學線路讓廣大黨員干部在沉浸式的漫步中學習黨史知識,領略紅色文化,極大地提高了黨員干部學習黨史的積極性、趣味性;與此同時,八七紀念館以“老街新韻” 紅色旅游線路為基礎,開設青少年研學思政課,在線下研學課程打磨成熟并加以完善后,積極創新,將“老街新韻”研學線路打造升級為云端研學路線,依托八七紀念館社教老師和“八七紅”小小宣講員共同拍攝錄制,課程中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和有趣的互動問答極大地增強了云端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該研學線路以新時代眼光解讀紅色故事,通過線上線下“行走的思政課”,讓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感受城市發展脈絡和其中蘊含的歷史人文氣息,充分激發他們對江城武漢的熱愛之情。
2.與時俱進,邁入云端思政課堂新篇章
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多方面的轉變。一是新媒體因其及時性、廣泛性、開放性的獨特優勢,不斷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第一手素材與資料;二是新媒體為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獲取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社會公眾掌握學習知識的主動權[6]。八七紀念館緊跟時代步伐,率先完成入駐官方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并將“知行課堂”升級為云端思政課堂,通過多平臺聯動的方式推出,借助內容豐富、形式鮮活的云端課程,讓“大思政課”更貼近公眾生活,進一步拓寬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為豐富云端“知行課堂”系列課程,八七紀念館精心策劃并推出了“紅色家書”“對話1927”等云端課程,這些課程均以貼近公眾生活的方式呈現,深入淺出地傳達紅色文化和歷史人文知識,增進公眾對武漢深厚人文底蘊的了解,實現全方位展示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同時,“知行課堂”云端思政課堂通過紀念館官方網站、官方微博等多個平臺廣泛宣傳,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以“紅色家書”課程為例,該課程以八七會議相關人物的家書為核心,分為明志篇、正己篇、親情篇、教子篇等多個篇章,共7期,深入挖掘并展示了革命年代的家書背后蘊含的情感與志向;“‘橋’見武漢”課程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武漢橋梁的壯麗風采,共11期,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武漢橋梁的歷史畫卷;“武漢道路之最”課程共16期,通過易懂、有趣的方式,主要向廣大觀眾介紹蘊含武漢紅色文化歷史的著名街道,在命名、街道形成、歷史等方面存在獨特屬性的武漢街道,以及如今貼近市民生活的街道,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觀眾云“穿越”武漢的大街小巷,體驗武漢路名的歷史與變遷,感受武漢道路的文化魅力。
(三)展現非遺魅力,綻放紅色場館新風采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八七紀念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紅色文化兩者融合,制作推出“博物知履——非遺新傳”系列課程,將傳承、展現非遺文化的思想融入宣傳教育中,拉近社會公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領略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以小見大,切實提升社會公眾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認同感。
1.非遺魅力思政課點亮中小課堂
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八七紀念館“非遺新傳”思政課程以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課程內容,形成具有特色的現場教學類思政課程。與此同時,八七紀念館積極建立與學校之間的良好合作,讓廣大青少年在聆聽、表達、交流與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逐步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
八七紀念館不斷拓展思政教學陣地,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不斷擴大思政教學課程活動覆蓋面。在紀念館內設有“八七大講堂”,將“非遺新傳”系列大思政課融入其中,結合春節、元宵佳節、中華英烈憑吊周、六一兒童節、端午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思政課,同時積極讓“非遺新傳”系列大思政課走出去,積極送進武漢市各中小學校,逐步擴大活動覆蓋范圍,積極與社區合作,實現紅色資源共享,不斷增強思政課堂社會影響力。
以沈陽路小學為例,近年來,八七紀念館累計開展“博物知履——非遺新傳”系列課程50余場。為了讓課程更貼近學生群體,讓課程更具針對性,八七紀念館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課程環節,以此提升各階段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紅色知識。例如,面向低年級學生的“漫漫五千年 悠悠古文化”課程,充分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注意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的特點,為了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中國風箏制作技藝和風箏文化,課程更多地以實踐活動為主,理論部分時間適當縮短,加入分組制作風箏的環節。動手環節的加入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同學間的團結協作意識,也提高了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面向中年級學生開設的“紅色油紙傘”課程,向學生介紹我國非遺傳承人制傘工藝的同時,引入了視頻學習環節,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悠久的制傘歷史、一把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并加入發生在紅軍長征時期“一把紅色油紙傘”的感人紅色故事,實現了非遺技藝與紅色故事的完美融合,一把油紙傘的象征意義在此基礎上也得以升華?!爸讣馍系募t色記憶——中國剪紙”課程,加深了學生對剪紙藝術的理解,展現了中國悠久的剪紙文化歷史,除了直接進行理論講解,還將課程中的知識以連線、填空、判斷等形式呈現出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使用開放式互動問答項目,激發學生對課程主題的深度思考,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2.“非遺+紅色”創造新活力
八七紀念館以湖北三大陶器之一——馬口窯為載體,攜手馬口窯非遺傳承人,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融合,以“非遺新傳”的創新形式,以“非遺+紅色”的方式讓每一件陶器都成為講述歷史故事的生動載體。
馬口窯,因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馬口鎮而得名,從明朝至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馬口窯是明清以來長江中游地區最重要的民間窯系之一,也是當地延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民窯,被陶藝界公認為湖北“民窯之首”。湖北漢川馬口窯陶器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7]。八七紀念館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融合,全新推出八七紀念館與馬口窯聯名打造的文創,讓更多觀眾了解湖北傳統陶器馬口窯的同時,了解馬口窯的制作技藝,讓非遺技藝走進大眾視野,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與此同時,八七紀念館與馬口窯技藝傳承人攜手共同開展馬口窯教學實踐課堂,讓更多中小學生與傳承人面對面,身臨其境地了解馬口窯陶器的制作過程,紅色文化教育與非遺傳統文化教育交相輝映,賦予大思政課新的文化內涵。
三、“八七紅·共享思政課”實踐探索及成效分析
“八七紅·共享思政課”推出以來,累計走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校園近百家,得到了各單位黨員干部群體的一致認可和武漢市各中小學師生的一致歡迎。
“知行課堂”系列課程開創性地融合了課程學習與戶外實踐兩大元素,特別是在2024年度,八七紀念館通過資源整合,針對企事業黨員干部及中小學生群體,精心策劃推出《老街新韻》課程,實現了廣大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在沉浸式的漫步中學習黨史知識、領略紅色文化,得到青年黨員及中小學師生的一致認可。與此同時,“知行課堂”云端課程亦得到廣泛推廣,2024年初開展的以“老街探尋 開啟紅色之旅”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中,“知行課堂”云端研學路線送進湖北省團校、湖北工業大學、沈陽路小學等多所學校,實現了在線上共同追尋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累計受眾量超20萬人,包括新華網、中青網、湖北日報、湖北文物等20多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參與此次活動的學員紛紛表示,沉浸式漫步教學形式既新穎又貼心,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極大地增強了黨史學習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提升他們黨史學習的歷史思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由八七紀念館選送申報的“老街新韻”紅色旅游線路被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授予2023全國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線路宣傳展示活動“五十強線路”榮譽稱號,并成功入圍全國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線路宣傳展示活動終評項目。“老街新韻”紅色研學線路還入選全國文博社教宣傳展示活動百項創新案例。
“非遺新傳”系列課程緊密結合新媒體平臺,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進入武漢市各大高校和中小學,結合各年齡段學生心理特點設置課程項目和互動內容,力求實現精準投放,特別是以油紙傘制作技藝、風箏制作技藝、剪紙技藝結合紅色故事和時政熱點的形式開展的“非遺新傳”系列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廣大師生表示,這些多樣化的課程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書本上難以觸及的歷史人文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堅定信念。近年來,“非遺新傳”系列課程累計已送往一百多所學校,受眾超50萬人次。
綜上所述,“八七紅·共享思政課”以其獨特的課程設計、廣泛的覆蓋范圍以及顯著的教育成效,為新時代思政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發展,“八七紅·共享思政課”也將繼續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發揮積極作用,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接地氣,更要與時俱進,實現課堂內外、校內校外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融合,把愛國種子埋進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八七紀念館將繼續探索,整合資源,繼續研發設計專業的、系統的、受廣大群眾認可的優質大思政課,賡續紅色基因,不負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 黃剛.善用“大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03):1.
[2] 蔡文斌. 淺談大思政背景下革命遺址類博物館青少年學生宣教工作路徑——以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4):66-69.
[3] 新華社.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 創歷史新高[EB/OL].(2024-05-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2138.htm.
[4] 麻麗楠.關于探索博物館課程研發的新思考——以旅順博物館為例[M]//王振芬.旅順博物館學苑·20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234-239.
[5] 劉璇.武漢市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的路徑與現實思考[J].科教文匯,2023(24):40-43.
[6] 紀燕,武凌蕓.新媒體背景下優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J].大學:研究與管理,2021(49):118-120.
[7] 張明.湖北漢川馬口窯產生及發展的歷史淵源[J].中國陶瓷,2023,59(03):74-80.
Exploring the Practice Path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Red Culture
——Taking the \"August 7th Red · Sha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August 7th Conference Sit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cours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shoulder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lay a unique and profound role in cultivating patriotic emotions among party members, officials, and young students. The Revolutionary Memorial Hall, as a treasure trove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red cultural resources, provides inexhaustible impetu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offers unique advantages for carrying ou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ic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of the Memorial Hall at the site of the August 7th Conference, and takes the \"August 7th Red · Sha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oject as a specific case, aiming to provide innovative and operable new idea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evolutionary Memorial Hall; Patriotism Education;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ew Media Platfor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