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提出“新文科”建設理念,指出:“新文科建設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的具體履行”[1]。新文科建設強調英語專業教學是發揮學科特點,對學生價值觀進行積極引導,實現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全人教育。自“新文科”和“課程思政”提出后,學者對新背景下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高校應符合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發揮英語學科專業優勢,培養具有深厚國家情感和國際視野的人才[2]。
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璀璨財富。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目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大多以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為目標,呈現出“工具性”特點;學生雖具有較好語言技能,但缺乏必要人文素養,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為突破目前英語專業“工具性”的藩籬,提升英語專業內涵,積極培養“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人才,本文提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為抓手,更新目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并提出八個構建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具體路徑。
1 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及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現狀
“新文科”建設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目前英語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時也帶來了嶄新機遇。傳統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通常以語言能力的提升為目標,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培養,專業課程設計以英語專業課、英語專業選修課為基礎,開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英語視聽、英語口語、英語語音、英語寫作和英語翻譯等課程,以及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化、西方文明史等文化核心課程。因此,目前國內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多數以英語技能和英語文化為核心,普遍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空缺現象。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雖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技能,但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熏陶。同時,部分學生存在唯分數論觀點,重視專業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學科教學的重要思想源泉,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3]。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專業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彌補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的能力不足,讓學生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用英語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領,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發展學科優勢以及特色等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高校外語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傳授外語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對人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責任感,不僅僅是中國大學英語教育的期待,也是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要求。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構建路徑
新文科建設的首要目的是育人育才,達到人才和教育并重,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文科培育人才的課題,也是新文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圍繞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本文提出以下八個具體路徑。
3.1 制定英語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培養目標
在英語專業培養目標中既要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更要融入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課程,加強對中華兒女優秀品德的弘揚。課程設置中應把英語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對課程的精心設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中西文化差異,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感,使其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奧妙所在,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2 夯實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結合的教學觀念
在課程設置上,避免開設形式單一的言語技能提升課,避免忽略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課程,防止“重制器,輕育人”的現象發生。要大力夯實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和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觀念。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和風細雨”般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專業課中的比重,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由教師帶領學生用英語研讀,既學習專業知識,又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例如,在英漢互譯課程中,可以選取《紅樓夢》不同版本的譯本,體會不同譯者對經典著作的理解;選取《論語》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道德觀念以及立身處世之道。
3.3 信息化賦能教學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壁壘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打造“線下傳統課堂教學+線上網絡傳統文化課程”學習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堅持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既可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切身感受,又可以實現學習任務的良性互動。在教學媒介運用上,教師可以統籌各方面資源,探索創新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4]。充分利用信息化賦能英語專業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實時學習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這有利于完善學生人文知識框架,增強學生對文史哲等領域進行深度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與跨文化交際等能力的提升。
3.4 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金課”
高校要善于利用有效的網絡技術,如微課、互聯網+、虛擬現實(VR)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以實現傳統和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以微課為例,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具有時間短、內容精、主題和情景明確的優點,深受學生喜愛。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微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視頻錄制,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反復學習。教師們應緊跟時代發展更新教學方法,打造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金課”。好的網絡平臺,如中國大學慕課,其中有很多中華文化的精品課程,學生可以從中汲取文化內涵營養,促進自身傳統文化能力的提升。
3.5 優化英語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選修模塊
面向英語專業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授課內容,應分為不同模塊,多角度展示儒釋道、史學、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容,學生可以完善知識框架、加強人文素養、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實現全面發展。選修課程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使學生了解文化內涵和歷史走向,實現學生道德層面的提升,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和文化涵養的進步。
3.6 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育的重要一環,若要實現英語專業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尤為重要。大學教師是大學文化鑄造和傳承的關鍵,教師在知識和思想方面的正確引導是加大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5]。教師應通過課程培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高、能對學生人格和人文精神具有正向引導的“領路人”。高校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課程思政”內容,將其加入各個專業的教學當中,對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進行考查。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豐富的英語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要重視傳統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研讀相關經典著作,豐富自身文化內涵。專業技能加傳統文化素養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兩大法寶,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并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明白易懂的教學內容、教材、教案和教法,對學生言傳身教,啟發和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踐行者。
3.7 制定科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課程考核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應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對學生評價”三種方式結合,強調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客觀公正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并及時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手段。教師評價應以“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為原則,承認、關注、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6]。同時,教學評價的給定也要注重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以鼓勵引導為主要方式,注重學生的個體成長。
3.8 積極促成文化成果的產出和轉化
為科學有效地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才培養的實施效果,需要注重相關文化成果的產出與轉化。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競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朗讀大會、音樂劇、話劇、文化藝術節、視頻大賽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實現對學生的正向鼓勵。此外,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等,組織學生參與有關傳統文化的創新創業項目,更好地檢驗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
4 結語
“新文科”建設戰略下的英語專業教學,既要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英語專業課程教學要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融入,實現知識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有機結合,培養擁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且能夠熟練運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能夠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復合型人才。
引用
[1] 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進路[J].當代教育科學,2020(2):34-36.
[2] 向明友.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改革芻議[J].中國外語,2020(1):23-24.
[3] 郭亞萍,王虹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路徑研究[J].現代英語,2022(1):106-109.
[4] 于志學.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以英語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98-102.
[5] 康巍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5):36-38.
[6] 金瑛昊,何影.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2(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