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萍
(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再次表明了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了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意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鄉村振興主題,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守牢的底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明確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
增加農民收入始終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作為重點任務進行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提前一年實現農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面對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的情況,必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意見》要求,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穩定農民工就業。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測預警機制。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加快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制度。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適當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首先要解決好農民工進城務工就業難題。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先行,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創業問題不容小覷。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6261萬人,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比2021年增長3.9%。農民務工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增加,2022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1.96%,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過去三年,返鄉留鄉農民工增多,農村就業形勢較嚴峻,分散的農民工面臨與企業聯系中斷的問題。隨著疫情防控優化調整,企業用工需求上升,應盡快摸清返鄉農民工底數,了解區域用工需求,強化用工信息對接。
解決好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問題,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意義重大。2022年,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達3277.9萬人,超過年度目標任務258.7萬人;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11元,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個百分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342元,同比增長14.3%,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個百分點。據農業農村部調查,超過3/4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的農民工在縣域內就業。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
《意見》指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加強資本下鄉引入、使用、退出的全過程監管。健全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堅持為農服務和政事分開、社企分開,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撐是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提供支撐。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重點做好“土特產”文章,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重點從彰顯特色、產業融合、優化布局、聯農帶農四個方面下功夫,強調要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一方面,引導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企業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另一方面,加強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的引導,對下鄉資本的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進行全過程監管。
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發展既有地區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二是推進產業融合,打造以農業為基礎的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時,發揮城市帶動作用,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打造全鏈利益共同體,讓產業鏈各方都能從中獲益,尤其是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2022年,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僅占總收入的2.53%,有較大潛力可以挖掘。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夠健全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等是造成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首先,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意見》對此進行了專門部署,強調要扎實搞好確權,穩步推進賦權,有序實現活權。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當前,各地第二輪土地承包陸續到期。《意見》要求,研究制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因此,要穩扎穩打開展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試點,繼續擴大試點范圍,研究制定指導意見,扎實做好延包工作,確保大多數農民原有承包地保持穩定、順利延包。要充分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機化水平。
其次,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關億萬農民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有關成員表示,要保持歷史耐心,按照既定部署有序實施、穩慎推進。要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切實摸清宅基地底數,加快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依規加強宅基地規范化管理,妥善化解歷史遺留問題。要探索完善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內容及其分置的實現形式,在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的基礎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同時,要守住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底線,嚴格禁止城市居民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等,也不能以各種名義強制農民退出宅基地和強迫農民“上樓”,確保改革始終朝著正確方向推進。
最后,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要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樣化發展路徑,充分利用農村集體自身資源條件、經營能力。同時,要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嚴格控制集體經營風險,堅決遏制新增債務,充分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要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用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村村抱團發展、村企村社聯動發展、職業經理人入村共贏發展等多種形式,提高帶動能力。保障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合法權益。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