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躍
(中國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
由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結合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無疑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突破口。
未來,河南糧食增產的潛力在大戶。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雖然平原居多,機械化生產的條件十分優越,但是人多地少導致的土地承包細碎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糧食種植規?;洜I水平的提高。調研發現,種糧大戶(包括普通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公司等)實行規模化種植不僅能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細碎、畝均成本高等方面的問題,還能拓展和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然而,資金、技術、市場風險等難題抑制了種糧大戶擴大規模和進行長期土地投資的意愿。鑒于此,無論是從保障國家糧食供應安全、鞏固河南省中部糧倉地位的宏觀層面,還是從擴展業務領域、拓展長尾客戶的現實層面,商業銀行都應以積極的姿態介入鄉村土地規?;洜I尤其是糧食種植行業,為“愛種地、會種地”的種糧大戶解決金融方面的后顧之憂,為保障河南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積極賦能。
農村土地規?;洜I不是一類行業,而是一種資源利用方式或者生產組織方式。2014年10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時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答記者問時就“規模經營”給出過“兩個相當于”的解釋:一是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的務工收入;二是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土地10~15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在《土地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中提出,最佳的規模(人均)要求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之比與農業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相等。據此推算,基于城鄉收入均等化的全國農地適度規模約為107.30畝/戶。
筆者在滑縣、清豐縣走訪調研發現,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在100~500畝的居多,該規模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規模效益,即實現畝均成本最低和畝均利潤最大化。鑒于經營100畝以上土地獲得的收入,基本和外出打工收入持平,農戶才有種糧的積極性,否則農民寧愿出去打工。在全部機械化作業的情況下,依靠家庭成員為勞動力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上限為500畝,超過500畝,則必須雇用短期工,雇用短工的工資支出將侵蝕凈收益,導致固定勞動下每畝的邊際效益轉負。當然,大型的農業公司可以依靠資本和雇用勞動進行企業化經營,能夠突破資源要素的產出邊界,可以開展更大規模的經營,但在北方農村并不占主流。
當前農村耕地利用的主要方向依然是從事糧食種植,包括小麥種植、玉米種植、稻谷種植,而經濟作物和畜牧養殖占比總體偏低。這既與國家政策導向有關,也與糧食種植行業的特性有關。第一,種糧的技術要求較低,容易實現規模效益。第二,糧食的剛性需求和國家保護價收購政策,使得種糧的收益比較穩定、風險相對較小。第三,便于儲存和運輸。第四,由于季節性作業的特點,與其他經濟作物相比,需要的勞動力較少,同時閑暇時間較多。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在耕地面積難以增長的剛性約束下,要實現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只能向規模化要效益,走“適度規?;洜I”之路,關鍵在于要集中培育一批“愛種地、會種地”的新型規?;洜I主體(包括普通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公司等,下文統稱“種糧大戶”)。
第一,種糧大戶在年齡和知識層次上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結構。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種田農民老齡化嚴重、種田意愿下降的現狀下,大戶的出現補充和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的結構,并在生產和管理方面帶來先進經驗。第二,大戶們的經驗和視野決定了他們有能力“自覺”采用集約型生產方式,有意愿增加資本性投入。他們對目前農業粗放型、高投入的生產方式有深度認識,能自覺并有能力突破資源瓶頸和市場經濟條件的約束,采取集約、節約、可持續的方式組織生產,還能夠發揮農業的除生產功能外的生態功能,釋放農業的最大外部性。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糧食安全提到了治國安邦的戰略高度,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全力抓好糧食生產”指出,“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針對“促進農業經營增效”強調,“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
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1億畝以上,力爭到2025年建成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糧食產能達1400億斤”“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0萬家,家庭農場發展到27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3萬家”。
2022年,河南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省糧食總產量為1357.87億斤,位居全國第二,比上年增產49.03億斤,增長3.7%。其中,小麥總產量762.54億斤,同比增長0.3%;小麥面積8523.68萬畝,比上年減少0.1%。
雖然土地流轉在加快推進,但河南省以小規模家庭分散種植為主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規?;潭容^低導致畝均糧食生產成本難以下降。2020年,全省小麥畝均生產成本(種植成本,不含地租,下同)525.52元,畝均凈收益519.64元;2021年畝均成本531.3元,畝均凈收益636.8元 ;2022年統計數據尚未發布。筆者調查發現,2022年豫北農村畝均種植成本710元,畝均凈收益790元,再扣除租金后凈收入390元/畝,遠不如外出務工劃算,這導致小規模經營的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不愿增加投資進行精耕細作和土地改良。
由于種糧的收益率較低,企業化運營的大型農業公司長期處于微利經營狀態。萬德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16家以糧食種植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平均銷售毛利率11.28%,銷售凈利率2.77%。此外,當前逐步加劇的務農人口老齡化以及糧食生產的兼業化、副業化趨勢,也對未來的糧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損害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第一,規?;洜I水平總體偏低。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流轉土地面積3799.5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4.4%。其中,形成規模經營(100畝以上)的耕地面積1667.95萬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6.2%。河南省農村土地的規模化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家庭農場是最有生命力的農業組織形式,但是河南全省家庭農場數量和占比仍然偏低。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全省家庭農場4.08萬個、農業企業2.12萬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27萬個。按照平均每戶200畝估算,家庭農場經營總面積不到1000萬畝,占比不到全省耕地面積的10%。在一些規?;潭容^高的國家,如美國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以上,日本的專業化農戶(相當于我國的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占耕地面積的60%以上。同為農業大省的湖南2021年年底家庭農場數量達11.85萬個。其中種糧家庭農場9.37萬個,家庭農場經營總面積1002.26萬畝。與之相比,河南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二,合作社發展質量不夠高。由于風險和收益的分擔機制不明確,加上委托代理問題的存在,多數合作社組織較為松散,有的甚至是有名無實的“空殼社”,沒有充分發揮合作社的“服務社員、分攤風險、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合作社難以良性發展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高度依賴發起人或者帶頭人的經營能力和個人素質,而優秀的農業企業家在農村屬于稀缺資源;二是合作社的規模效益存在明顯的外部效應,合作社社員難以盡享全部的利益,導致激勵作用弱化。
為深度了解其困難和需求,春耕期間,筆者走訪了清豐縣和滑縣的部分種糧大戶??傮w來看,在當前糧價看漲的背景下,種糧大戶們的經營意愿較為高漲,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困難和制約。
農業產業的特點是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季節性明顯,因此資金投入和周轉緊張是一個共性問題。調查發現,有借貸經歷的大戶超過60%。這些借款大部分來自銀行(多數來自農行、信用社或者農商行),少部分來自親戚朋友,還有來自小額貸款公司、民間金融機構、經銷商(賒購或賒銷)。這些借貸主要用于種植業投資,包括土地平整、水利設施完善、工人工資、地租、購買農機具、擴大規模經營等。在銀行貸款渠道中,主要存在周期長、手續麻煩等問題;在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中,主要存在利率較高的問題,普通利率也在12%左右。而且一旦流轉規模過大,如果不能在3年內完成成長,開始賺錢,意味著原始投資不能收回,這也暗含著更高的風險。
第一,流轉困難。很多農戶擔心流轉之后無法收回,所以不愿意流轉。這樣容易形成“插花田”,土地不能集中連片,機械化作業不容易推廣,從而無法降低生產成本。第二,地租較高,部分愿意流轉的農戶正在逐年抬高地租價格。筆者了解到,清豐縣2021年每畝耕地平均地租為600元,2022年已經漲到了1000元,部分好田已經漲到了1200元,對于糧食這種比較效益較低的產業來說,大戶的利潤空間大大壓縮。第三,土地整理費用高。一方面,大戶種糧要“小田并大田”;另一方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恢復土壤肥力,從技術和勞動力的投入上都要更高。第四,土地流轉期限短。超過50%的大戶和農戶簽訂的地租合同期限在5年以內,農戶這樣做的原因是出于自己務工狀況的不確定性,但這限制了大戶進行設施建設以及整體規劃,影響了大戶對土地的持續投資。
農業生產與天氣息息相關。第一,生長季節的降雨量對產量影響較大,解決的方法主要依靠水利設施,但是有些地方受到水源不足、溝渠不通等各種限制存在糧食季節性減產。第二,收割季節天氣對糧食晾曬、儲存等影響也同樣不能忽視。由于曬場、烘干設備和倉庫等條件不足,收獲的糧食會發生發芽變質。據了解,小麥銷售向后推遲3個月,每斤小麥會多得0.3元的溢價收入,但是由于缺乏倉儲設施,大部分大戶只能收割后迅速賣掉。目前,建設倉儲設施尚無國家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
一是勞動力難找。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適齡勞動力越來越少,有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勞動,所以對于種糧大戶來說,“人難請”成為一大難題,有的大戶連農機手都難以請到。在農忙季節,能請到的季節工年紀基本都在60歲以上,而且日工資也較高。目前,解決的方法多是請親戚朋友幫忙或者到鄰近的城市以較高的日工資聘請季節工。二是需要技術人員。大戶遇到的技術問題多集中在提高單位產量和質量方面。此外,大戶出于對市場的敏感和利潤的追求更希望種植一些味道更好、有機生態的糧食。這就要求在品種、土地改良以及有機種植方法上得到更多的技術指導。
找準發力點。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行動指南,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認真分析和尋找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與對接點,找準定位,用好工具,精準發力,走出一條具有商業銀行特色的支農、安糧之路。要結合河南農業大省的省情、農情,圍繞省內主要糧產區、主要糧食作物、“中原農谷”重點規劃區等進一步加大信貸資源投入。
因地制宜,積極創新。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各地市自然資源、土地稟賦、種植結構、生產主體、生產模式復雜多樣。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主體對金融服務的差異化需求,因地制宜地開展金融服務,大力創新農業金融服務產品。
提升流動資金貸款的額度和覆蓋面。以流轉合同和農業保險為授信依據,聚焦規模在100~500畝的普通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重點客戶群體,堅持“面向主體、跟蹤產量、按畝授信、合理分散”的理念,以縣域支行為經營依托,集中人力、財務、信貸資源,在核實客戶經營真實性、負債合理性的前提下,集中支持、投貸一批優質種糧大戶,提升種糧大戶的貸款滿足度和辦理簡易度。
重點支持糧食種植產業鏈龍頭企業和知名大戶,在充分滿足傳統信貸產品需求的前提下,探索農業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比如,對于用途為建設購置倉儲設施的,可以給予3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另外,以銀行金融科技平臺為依托,充分挖掘上下游優質供應商、經銷商和農戶有效金融需求,為大型優質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交易撮合、資金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
拓展供應鏈金融。針對大型農業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如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資供應商、糧食經銷商等普惠類客戶,可基于核心企業的授信以及雙方訂單、應收款項,在資金體內循環的前提下,對該類客戶給予一定的信用方式普惠授信額度。
加強對國內農業政策和國際糧食市場的前瞻性研判。努力將糧食行業的“小風控”納入全國以及國際糧食生產與經營的大環境下謀篇布局。既要時刻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也要敢于擔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金融服務農業、安糧穩產的能力。
區別不同主體,設計差異化的合同條款。當專業大戶為借款主體時,為了加強風險緩釋,建議將配偶設定為共同借款人,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債務。另外,也可以以其他家庭成員財產來提供擔保,約定清楚具體擔保財產、成員承擔責任等。對于家庭農場,為了保障銀行作為債權人的利益,在確定責任財產時,可以通過證明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成員共享收益來申請由家庭財產承擔債務。
在實踐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不盡完善,因此在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時,應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合作社財產的范圍,以防止責任財產落空。當發生違約時,為保障銀行債權利益,可以從合作社成員未(足額)繳納出資角度,積極申請追加合作社成員為被執行人,請求社員以其出資為限承擔相應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