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朝,姚 睿
(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地理標志作為我國特色農產品的保護標志,是對我國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的認可和維護,也是對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文化延續。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批準地理標志產品共計2495個,核準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7076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市場主體超2.3萬家,地理標志產品年直接產值突破7000億元大關。地理標志的保護可以將地區自然和人文特色轉化為地區發展的經濟實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
我國地理標志的保護采用“兩種體制、三種渠道”:主管部門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商標法》各有一套獨立體系。國外對于地理標志的保護主要有商標法保護模式、專門法保護模式、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模式。我國在2018年進行的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設立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并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管理商標職責以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管理原產地地理標志職責整合至國家知識產權局。此次機構改革雖然將我國管理地理標志的行政機關合二為一,但是未根本觸及農業農村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部門以及商標局的職能重疊問題,也未解決專門法保護模式與商標法保護模式的選擇問題,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亟待解決。因此,重構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勢在必行。
一是《商標法》對地理標志商標的保護。《商標法》第十六條明確了地理標志及其內涵,《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四條提及地理標志可以根據《商標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注冊為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2022年修改的《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管理和保護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則對地理標志的注冊、正當使用、監督和保護作出具體規定。但是,在《商標法》第十六條中,“聲譽”與其他特征之間用“或者”一詞相連,表明“聲譽”為一個單獨決定因素,而“聲譽”更多依靠人們內心的主觀評價,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之間也是擇一關系,同時侵權查處需以消費者的誤認為前提。因此,偏向主觀、相對地保護地理標志商標,公權機關的介入程度相對較低,私權程度相對較高。綜上所述可知,《商標法》及其配套法規為地理標志商標提供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保護,但具有主觀性、相對性、私權性的特征。
二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第二條明確了地理標志產品及其內涵,相較于《商標法》第十六條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之間的“或者”一詞而言,本規定第二條中的“和”字更注重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雙重作用,具有客觀性的特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第二十一條列舉了三種違法行為,查處前兩種行為是絕對、客觀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所以會借助政府行政權等公權力,從而更強有力地保護和監管地理標志產品。另外,第二十一條也規定了查處第三種行為需以消費者的誤認為前提,即為主觀、相對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綜上所述可知,相較于《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客觀性更強、保護水平相對較高,但立法層級較低。
三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第二條明確了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及其內涵,由此可見,該辦法涉及的地理標志產品范圍較窄,僅限于從農業活動中獲得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這條規定排除了單獨考慮聲譽這一主觀因素,在地域與品質以及相關特征之間用了“和”字,在自然與人文兩種因素之間也用了“和”字,即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同時決定了該農產品的品質和相關特征,確權要求更為嚴謹,更加偏向客觀確權。
與《商標法》的行政、民事、刑事三種保護和懲治手段相比,這兩套專門法只提及了行政手段一種保護途徑。綜上所述可知,《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保護對象更具針對性,因而保護范圍相較于其他法規也稍窄,保護途徑較少,立法層級較低。
一是地理標志名稱及定義的分歧。一方面,上述三套法規涉及了三個名稱,即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地理標志產品這一名稱與其他兩個相比更側重于具體實物而非抽象概念,即更側重于地理標志所代表的產品而非地理標志本身,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實則圍繞地理標志這一抽象概念而展開。因此,以地理標志產品命名不夠恰當。另一方面,根據上文分析可知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其中“和”與“或者”的差別反映出三套法規的立法態度和基本觀點,即《商標法》側重于主觀性保護,而兩套專門法側重于客觀性保護,但《商標法》中提及了自然或者人文兩種因素,考慮這兩種因素是客觀性的表現,故《商標法》雖側重于主觀性保護但又冗雜了客觀元素,使得其保護邏輯顯得混亂。兩套專門法傾向于客觀性保護,但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中涉及了“或者”一詞,摻雜主觀元素,邏輯同樣混亂;《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中采用了“和”字且排除了聲譽因素,則是完全的客觀主義,實際操作中未免過于嚴苛。
二是地理標志審查確權的矛盾。三套法規各有一套審查確權的流程體系,三者相互排斥、各自獨立。地理標志商標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的商標審查員負責審查;地理標志產品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組建的專家審查委員會負責二次審查;農產品地理標志初審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復審由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組織專家評審。審查確權過程中涉及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農業農村部等多個行政機關,對于同一保護對象,三個機構分別審查確權浪費行政資源、增加申請人成本、降低申請效率,實為不便。此外,商標審查員與專家審查委員會相比,審查水平不高,審查能力有限,前者更多考慮依據聲譽等主觀性因素確權,而后者更多考慮依據自然和人文相關聯的質量、地域等客觀性因素確權。相比而言,后者則更加科學專業。
三是地理標志監管保護的沖突。由于《商標法》更側重于聲譽等主觀特征來確權,且在使用申請時只由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人來監管,使其更具備私權特征;而專門法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部門進行管理,行政機關介入使其更具備公權特征。因此,專門法監管保護力度強于《商標法》,但專門法只涉及行政途徑以保護監管,較少包含民事和刑事途徑,保護途徑有待拓寬。
四是政府保護力度不足,農民保護意識欠缺。我國地理標志保護起步較晚,相關部門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仍處在摸索階段,各部門交叉執法,職能重疊,機制混亂,保護水平亟待提升。相關部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較少,相關生產經營主體沒有清楚認識到地理標志的經濟價值和文化意義,選擇外出務工的農民人數較多,農民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意識較為欠缺。
南歐地區以專門法規定地理標志的申請需要符合“terrior”的要求。它的含義是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產品,該產品特有的質量不僅取決于獨特的地域環境,還取決于人們長期的智慧勞作,即在自然和人文兩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才有了特色產品,如法國的葡萄酒就是法國環境和釀造技藝的綜合產物。專門法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不以消費者誤認為前提。因此,具有絕對性和客觀性的特征。之所以為地理標志提供如此大力度的專門法保護,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專門立法保護,增加出口份額。適宜的氣候是南歐地區的獨特優勢,如法國、意大利的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全年溫度適宜,適合多種作物生長,特色產品數量多且種類全使得地理標志產品具有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其他國家則是進口消費地。因此,南歐地區對地理標志產品提供絕對且客觀的專門法保護,以保持并持續擴大南歐地區各國對外出口的經濟利益。
二是傳承歷史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專門立法保護地理標志能夠促進特色產品源源不斷地生產,生產技藝可以代代相傳,形成一個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風光,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勞動崗位,從而帶動南歐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將地理標志作為商標的一種類型,歸類到商標法中進行保護。在美國,地理標志大多是以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的形式來規制,因為普通商標需要證明顯著性。然而,地理標志多以行政區域名稱命名,缺乏顯著性,所以地理標志很少被認定為普通商標。以商標法保護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環境條件有限,缺乏“terrior”觀念。美國地廣人稀,屬于移民國家,多為集約化大面積生產,人文特色較為匱乏且環境條件與南歐國家相比不夠好,作物豐富程度較低,不完全符合“terrior”的要求,導致地理標志確權以消費者心中的聲譽而非產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為前提,公眾的認知具有支配作用。因此,美國有研究者認為,既然公眾的認知即聲譽作用顯著,而不考慮“terrior”,地理標志和商標無顯著區別,以商標法保護順理成章。
二是抵制南歐地區,推崇私權自由。由于南歐地區以專門法對地理標志進行強保護且產品種類繁多,市場地位優越,美國為了抵制南歐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對其進行打壓。因此,在各種談判場合均主張對地理標志的弱化保護即推行商標法保護途徑。美國的經濟政策是新自由主義,主張利用私權,減少公權介入干涉,而商標法作為私法,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以消費者的混淆為前提,是相對化的保護,符合減少公權介入的思想。
如今,由于專門法和商標法規制模式各有利弊,碰撞在所難免,美歐兩大集團進行談判,彼此妥協形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主張協調兩種模式之間的矛盾,各自發揮作用。例如,對所有地理標志提供相對主觀的弱保護措施,但對酒類采取絕對客觀的強保護措施。這是美歐兩大集團彼此博弈妥協的產物,我國立法可以借鑒其中的經驗。
我國地理標志立法制度選擇,與各國地理標志產品的貿易往來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初期,受南歐地區專門法保護模式的影響,我國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后來參考美國商標法保護模式,我國制定了《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管理和保護辦法》;結合本土農產品特色現狀,我國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但由于立法保護起步晚且經驗不足,導致在地理標志保護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專門法和《商標法》之間的諸多矛盾。在對比不同保護模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本土現實狀況和國外保護模式經驗,我國應當選擇“以專門法保護為主、《商標法》保護為輔,國家知識產權局統一認定管理與農業農村部分類審查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模式。
現有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未隨著2018年機構改革進行更新和調整,應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整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基礎上制定統一的地理標志保護條例;農業農村部依據統一的地理標志保護條例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分類審查并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統一認定。國家通過專門立法,實現地理標志管理的實質性統一,涵蓋受理渠道、審查標準、發布公告、專用標志、保護監督等環節的統一。當專門法和《商標法》發生矛盾時,應遵循專門法提供公權保護為主、《商標法》提供一般私權保護為輔的原則,以協調平衡各方的利益。
一方面,新制定的專門保護條例應當以“地理標志”命名,而非“地理標志產品”,明確界定該專門保護條例針對對象是抽象的知識產權而非具象的實體產品,避免因名稱混淆而導致公眾對地理標志這一抽象知識產權的認知弱化。
另一方面,不同保護模式下地理標志的具體定義應當重新修訂。對于新條例中地理標志的定義,建議排除“聲譽”成為單獨因素且其他特征之間以“或者”一詞相連,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之間以“和”字相連;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建議可借鑒上文對地理標志的具體定義,以保證專門法客觀定義的立場且避免過于嚴格;對于地理標志商標的定義,建議刪除要滿足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規定,以符合主觀化的私權保護,防止定義邏輯混亂。
新制定的專門保護條例,將會涉及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部門、商標局以及農業農村部三者之間的審查確權沖突問題,建議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統一認定管理與農業農村部分類審查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原則進行保護。在具體審查確權上,建議商標局撤銷商標審查員審查地理標志的職責,不再進行專門的審查工作,以追求一般輔助性的私權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可建立統一的專家審查部門和聯網機制共享地理標志審查結果,以避免多頭申報、多頭管理和重復審查,在保證高質量審查的同時提高審查確權效率。
保護地理標志應當貫徹“以專門法公權介入保護為主、《商標法》私權保護為輔”的保護原則,以多元全面保護地理標志。目前,專門法保護中只涉及政府部門進行規制的行政手段,新制定的專門保護條例應當借鑒《商標法》規定,增設刑事、民事手段全面保護地理標志。例如,規定侵權行為具體構成犯罪的情形以追究刑事責任、確定民事賠償金額以追究民事責任等措施,全面打擊地理標志侵權行為。
我國地理標志的類型大多是農產品,農民應當積極了解地理標志相關法規政策,可先選擇《商標法》輔助性保護,待產品質量提升、特色鮮明時轉向專門法重點保護,遭遇侵權行為時能主動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農民要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打造特色地理標志品牌,充分發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作用。
政府層面應當做到及時普法宣傳,將地理標志相關法律知識和常識利用普法視頻、公眾號、法制頻道、公益宣講等多種途徑廣泛傳播以深入民心。另外,要加大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嚴厲打擊侵權行為,鼓勵農民設立地理標志保護特色產品,以促進經濟發展,延續優秀文化。
在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各行政機構由分散走向集中,為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協調統一提供了可能,但改革后地理標志仍面臨著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部門、商標局以及農業農村部三者之間的職能沖突,立法保護模式上存在著專門法和《商標法》之間的矛盾。我國應加快地理標志專門保護立法,明確相關機構的職責,做到精準負責,建立“以專門法保護為主、《商標法》保護為輔,國家知識產權局統一認定管理與農業農村部分類審查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模式,協調地理標志保護過程中的各方利益,促使地理標志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