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娟
(中共萊西市委黨校)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山東“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要求,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這些重要指示要求,為山東省各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指引,也為山東省深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注入了強大動力。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省的殷殷囑托。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2022年6月,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山東要聚焦聚力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重點任務,扛牢維護糧食安全重大責任,深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省是農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必須下大力氣“打樣”,主動擔負使命責任,奮力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省的殷切期待轉化為齊魯大地生動實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探索經驗、主攻方向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深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是滿足山東省發展現實之需,也是建設農業強國時代呼喚。山東省著力推進鄉村振興,農業多項指標穩居全國首位,逐漸形成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齊魯樣板群”。山東省的農業地位和貢獻率決定了其在全國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帶頭示范作用,決定了山東省理應在建設農業強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各類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現實需求。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遷移,城鄉空間體系面臨重構難題。山東省農業人口及耕地面積均居全國前列,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解決農業農村突出問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鄉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短板,也是潛力所在、后勁所在。2022年山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2:1,城鄉差距依然存在。鄉村振興對推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基層積極性,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共同富裕政策體系、探索有效路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農民。
一是建立“1+N”制度體系。通過建制優化調整村級組織,把861個行政村調整為111個新村、37個“村改居”社區、699個網格黨支部,構建“鎮黨委—新村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二是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立新村發展聯動“四個全覆蓋”機制,選拔黨員干部充實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選派第一書記、增加鎮街人員編制,選強配優新村“帶頭人”。三是健全新村運行機制。全國首創新村黨員議事代表制度,出臺新村黨委建設意見、評估辦法等,按照黨員數量20%~30%的比例設立黨員議事代表,參與新村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四是持續賦權增能。運用區域化黨建整合各類資源,將75項鎮級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事項全面下放新村,以黨建引領鄉村發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
一是夯牢穩產保供基礎。萊西市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30萬畝,糧食年產量55萬噸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90.25%。二是狠抓“菜籃子”供給安全。以浩豐、雀巢、萬福等生產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20多萬農戶從事種植養殖產業,蔬果、肉蛋奶年產量近250萬噸,“三品一標”農產品達200個。三是促進加工農業轉型升級。用工業化理念、市場化思維做強主導產業,實施全產業鏈培育計劃,提升生豬、肉雞、蔬菜、果品、乳品、花生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鏈價值,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33家,完成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98億元,農產品出口額領跑全省。四是加快產業融合步伐。因地制宜挖掘農業多重功能,形成集農產品采摘、農事觀光體驗、精品民宿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業態。
一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三清一改”為重點,接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百村千巷萬戶”百日攻堅行動。開展村莊殘垣斷壁整治、整村綠化美化、星級評定掛旗等行動,打造青島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6個,美麗庭院建成率達36%。二是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戶戶通”覆蓋率達98%。三是鄉村治理持續增強效能。加強干部群眾愛國主義教育,突出“一館六區”紅色場館布局,建設萊西黨史館、河崖膠東行政公署舊址、解文卿烈士故居等15處教育基地,形成特色鮮明的“紅色教育基地群”。高標準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示范試點市建設,推動黨建網格與社會治理網格“多網融合”。完善以信用建設為治理手段的評價激勵體系,運用道德信用積分兌換商品等規則,促使群眾在遵守道德規范方面從“被動”轉為“主動”。
一是支持雁歸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出臺人才新政16條,吸引萊西籍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雁歸人才,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二是加大鄉村人才引育力度。實行鄉村振興人才配置試點,實施“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行動,建設萊西“雙創中心”。從編制解決、人才津貼發放等方面支持各類人才流向農村。注重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培養,開展優秀農技推廣人才、鄉村振興英才、鄉村之星、鄉村“好青年”等培樹活動。三是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啟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在申報涉農項目、平臺建設、人才獎勵評定、項目扶持等方面對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及其所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傾斜,激發鄉土人才成長動力。
一是積極探索村黨組織、村集體和農民利益聯結方式。堅持推行“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268家、共富公司78家,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新村占比超七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支持發展了1300余家社會化服務組織,80%小農戶被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二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取得新突破。制定出臺《萊西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土地收益調節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用地保障。三是持續深化鄉村金融改革,創新運用“產業互聯網+農業”模式,推出“政銀擔”等普惠金融產品,開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春雨行動”,幫助縣域內企業快速解決融資難題。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要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農業標準引領、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和產業融合,加快農業生產經營現代化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篩選鄉村主導產業,充分利用二、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優化農業農村資源配置,提升農業價值鏈。借助“龍頭企業+農戶”“訂單農業”“互聯網+”、數字農業、土地托管經營、農超對接、農產品地產地銷、農家樂等模式,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引導農民參與,將城鄉資本、技術、人力等資源有機銜接,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形成城鄉流通新格局。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鼓勵農民立足本地資源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價值,發展特色農業、共享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業態,多渠道增加收入。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首先,要用鄉情鄉愁吸引本村在外的鄉賢、企業老板、退伍軍人、大學生,以及城市創客、休閑度假人等重點群體,努力做好人才回鄉落地能量轉化工作。其次,要積極培育活躍在當地的人才隊伍,加大對農業科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涉農人才隊伍的培育力度。要深度加強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提升鄉村人才培育質量上下功夫。最后,要推進符合農村發展需求的人才評價體系、人才激勵體系和人才載體建設,多措并舉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流動。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要保護傳統村落,梳理整合鄉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譜系,積極推動鄉土文化重構。要著力提升鄉村文化輸出價值,把鄉村文化融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節慶活動、鄉村場景體驗中來。注重提升農民素質,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推進農村社會移風易俗。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必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堅持系統化治理,統籌農業綠色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生態建設等工作,既打造綠水青山,保留鄉村風貌,又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良好生態資源變現升值。要持續推進農村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治理修復,大力實施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提升工程,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工作,提高鄉村生態田園顏值。要完善生態治理監督體制,組建村民生態環保隊伍,運用積分制等形式引導村民廣泛參與村莊人居環境提升行動。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鄉村治理需要各級組織的有效協作,必須賦予基層組織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讓基層組織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厘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邊界,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村工作的組織領導。要以村黨支部為主體,運用經濟手段對構成村莊功能空間的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等進行運營,有效對接市場,構建村莊優化調整、土地規模整合、宜居宜業建設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機制,不斷提高農村資源配置效率和善治水平。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省的重托和厚望,是新時代解決城鄉發展失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推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探索。本課題以萊西市為研究樣本,選取近年來萊西市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做法進行切片考察,以探究齊魯樣板的實踐形態和客觀規律。總體而言,立足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各級黨委、政府通過行政力量積極嵌入,為打造鄉村振興地方樣板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制度空間。鄉村發展亟須主動承接外部資源下沉,又需有效激活內部沉睡資源和發展動能。基于此,萊西市的實踐探索充滿政策意蘊,要重視鄉村振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斷完善鄉村振興的運行機制和支撐體系,激發鄉村發展各項正向效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厚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