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湖北經濟學院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在正義理論關于正義內涵的討論中,人們習慣于將正義視為各種社會財富在社會中得到合理分配,即正義的傳統評價對象是利益分配關系。但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對正義的感受不僅來源于利益分配領域,也逐步擴展到社會互動以及政治領域,如遭遇到社會交往中的身份歧視、文化偏見,以及政治中的參與排斥等狀況。與現實中人們的正義感受逐步擴展相呼應,學者們對于正義內涵的討論也開始從一維分配正義走向多維正義,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正義是集經濟分配、社會承認、政治參與三種維度于一身的集合體。當前我們正不斷推進社會正義、構建人民滿意的社會治理格局,但也應看到在某些社會問題的治理上存在僅局限于分配正義的框架內解決問題,而忽略了正義內涵的其他維度,從而影響了治理的效果,其中尤以鄰避沖突的治理為典型。正義內涵的多維擴展為鄰避沖突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啟發,應構建以分配、承認、參與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多渠道的鄰避沖突治理路徑。
“人類社會是一個分配共同體”[1],“正義問題僅僅是個分配問題”[2],這些關于正義內涵的傳統解讀體現出分配一直是人們關注的正義內容,人們對于正義的評價也總是在分配領域中產生。
早在古希臘,正義內涵的分配范式已經被奠定?!罢x”起源于梭倫在雅典主導的政治改革。為了緩解貧富差距導致的窮人與富人間的突出矛盾,梭倫認為應該在富人與窮人之間“不偏不倚”,一方面壓制富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倡導人人平等自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勞動獲得應有的財產。“得其應得”成為梭倫為正義賦予的最初含義,同時也使“分配正義”成為人們對正義內涵的基本認識。繼梭倫之后,亞里士多德將正義視為城邦政治生活中的美德,并將正義區分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提出“分配的公正在于成比例,不公正在于違反比例”[3],而矯正正義的目的也是實現分配正義,是從屬于分配正義的。
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們繼承了古希臘的分配正義傳統,如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指出,社會的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要問題,社會主要制度對人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進行分配,進而決定由社會合作而產生的利益以何種方式劃分[4]。資源的中度匱乏和人性的利己性是羅爾斯分配正義提出的兩個前提,羅爾斯在設計“無知之幕”原初狀態的基礎上,提出了正義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平等的自由原則,要求平等分配所有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二個原則是不平等的自由原則,即當不平等的財富和權力分配使每一個人,特別是讓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得到補償利益時,這種不平等就是正義的。羅爾斯關于通過社會結構和制度安排保障弱勢群體利益的論述,對于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羅爾斯之后的正義理論都是在與羅爾斯理論的不斷對話和辯駁過程中不斷推進的。這些理論無論是倡導自由至上主義還是社群主義,共同之處都在于十分關注如何分配社會善物,將正義理解為“關于社會商品能否得到公平分配”[5],其中的區別主要體現為分配方案的不同??梢赃@樣說,在有關正義的哲學和政治學研究中,分配正義一直是占據支配地位的范式,以至于絕大多數人無法想象在分配以外還有其他的形式。
在分配之外,正義的承認維度率先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承認”概念起源于黑格爾哲學,指稱互為平等而獨立的主體間的一種理想的互惠關系,一個人只有承認或被其他主體承認時才能作為獨立主體。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因承認問題誘發的社會沖突現象不斷增多,這使得繼黑格爾之后的一些哲學家開始重新重視承認問題,將承認納入正義斗爭的范疇。
在寬泛意義上,承認正義屬于關系正義的范疇,是關系正義的一種類型[6]。美國政治哲學家艾利斯·馬瑞恩·揚是關系正義理論的代表,她主要從群體或階層間關系的角度展開對承認正義的研究。艾利斯·馬瑞恩·揚認為,分配正義聚焦于制度,卻忽視了產生分配制度的背景,沒有回應非物質形態的物品和資源的分配問題;僅強調分配原則是不夠的,從人際互動關系層面去理解正義,能夠發現在分配視野中被忽視的問題,如決策制定程序、勞動的劃分和文化等[7]。在艾利斯·馬瑞恩·揚看來,正義不但是有關分配領域的問題,也是有關社會關系的本質和排序的問題。
正式提出承認理論、并對承認概念進行系統闡述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霍耐特。霍耐特在1992 年所著作的《為承認而斗爭》一書中提出,正義的本質是避免蔑視和羞辱,而非消除不平等;正義的本質是獲得尊敬和尊嚴,而非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8]。霍耐特將承認作為統轄一切正義現象的概念,并基于對個體社會化過程的演化提出了三種承認形式,分別為情感關懷、法律承認與社會尊重。情感關懷能讓人產生信心,法律承認能讓人產生自尊心,而社會尊重則讓人產生自豪感。社會成員憑借這三種承認形式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并與周圍社會成員圈子較好地融合,最終促進人類主體自由的實現。
在承認理論的新發展中,一些學者提出再分配和承認是否已經囊括了正義的所有維度,正義的內涵能否擴展到政治維度。政治學者費爾德曼認為,政治上的不正義區別于,也不能歸約為經濟或者文化上的不正義,政治不正義應該成為非正義的單獨維度。正式引入正義的政治維度的是南茜·弗雷澤。弗雷澤在采納和修正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代表權為核心的政治正義,同時構建了新的內涵再分配、承認和代表權的三維正義框架。弗雷澤提出,在多民族多種族交融、文化多元的狀態下,一些弱勢群體因代表名額不足而減少了爭取利益的機會,這導致了政治領域的不正義現象。
近年來,多維正義思想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反響,不少學者也提出正義內涵應該包括分配、承認、參與維度,且三個維度之間相互獨立,不可歸約或相互替代。承認正義與參與正義均有著自身的特征和發展規律。承認正義主要是基于表達、理解和交往等社會模式的不正義現象提出的,表征的是一種意義,并不涉及實質性利益配置。而參與正義關注相關主體能否平等地參與到與自身相關的決策過程中,如果這種權利無法得到保證,即便最終的利益分配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人們的不正義感受同樣可能產生。如巴西Porto Alegre 市為了提高貧困人群的物質生活條件,自1989 年開始實施所謂的再分配政策,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創辦“平民學?!毕逃Y源分配的不平等問題[9]。該政策在促進教育資源平等分配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為了消除所謂的“差生”,學校將學生按照成績劃分為不同的“成績組”并進行差異化管理,這在客觀上給這些學生打上了等級標簽。
多維正義之間又是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首先,分配正義對承認正義與參與正義產生重要影響。通常經濟上處于弱勢的群體,由于缺乏互動所需的物質資源,其社會文化和政治地位也容易處于弱勢地位。其次,承認正義和參與正義同樣影響著分配正義的實現。如果對那些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群體采取漠視的態度,或者將其排除在表達權和決策權之外,那么在利益分配時他們也難以被社會充分尊重和考慮。此外,承認正義與參與正義之間也是相互牽制、不可分割的。人們能否得到承認、如何得到承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承認,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相關決策的平等參與。
從多重視角詮釋正義內涵,為化解一些不正義現象提供了理論指導。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地鄰避沖突不斷發生?!班彵堋奔础安灰谖壹液笤骸保从车氖蔷用駥τ谠诒镜鼗蛘吒浇貐^建設可能存在負面影響的項目的反對和抗拒。鄰避沖突發生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鄰避項目選址過程違背了公平正義原則。多維正義思想將深化我們對鄰避沖突的認識,為我國對鄰避沖突的治理提供全新的視野和思路,即構建以分配、承認、參與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多渠道的鄰避沖突治理路徑。
成本與收益群體間的嚴重不平衡分配問題,即鄰避項目的收益為一定區域內的全體成員共享,而風險和成本主要由周邊居民承擔,一直都是鄰避沖突發生的重要原因。如垃圾焚燒廠、污水處理廠等典型鄰避設施,一方面給區域內所有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產生的廢氣、廢水、噪聲等污染物卻會對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并帶來周邊房產的貶值。客觀利益的損失讓附近居民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這就提醒決策者,除了合理設置鄰避設施防護距離、加強風險管控外,以補償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再分配將是抵銷鄰避設施帶來的負效用和提高人們凈收益的重要途徑。補償形式既可以采取減免物業管理費、為居民提供免費體檢等金錢補償形式,也可采取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公園、運動中心等非金錢補償形式。
分配固然是正義的核心議題,但不是解決鄰避沖突的唯一路徑,對于承認正義的回應也應受到鄰避項目決策者的重視。政治學家施勞斯伯格在實證研究中指出,鄰避現象不僅僅是分配正義的問題,因為當人們在遭受環境利益和環境風險的不均衡分配的同時,也會感受到自身的尊嚴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從而激發對于正義的渴望[10]。鄰避沖突中呈現的不承認現象主要有三種類型。首先是身份歧視,即一些決策者習慣于將鄰避設施選址于偏遠、落后地區,因為生活在這些區域的人群的抵抗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相對較弱。其次是認知歧視,決策者通常依據風險概率進行項目評估,而公眾則主要基于自身的風險感受和生活經驗進行風險判斷,對于這種認知差異,一些決策精英易于將其視為科學與愚昧的沖突。殊不知,日常生活的經驗和常識也是科學的重要來源。因此,鄰避設施決策者們需主動識別并消除這些“歧視”現象,平等對待不同群體,拒絕選址時的身份排序,科學、客觀地論證選址工作,并充分尊重差異群體的生活體驗,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對決策方案進行人性化設計。
此外,也應看到鄰避設施受到公眾抗議,與決策者排斥公眾參與決策、違反參與正義原則密切相關。一些地方在鄰避設施決策時遵循“決定—宣布—辯護”的封閉決策模式,全程隱瞞決策信息,或者僅將決策的結果告知公眾。如果利益相關人對關系自身利益的決策事項沒有任何參與權甚至毫不知情,無論最后的決策結果如何都會引發他們的不滿和憤怒。盡管參與決策不一定能夠改變居民的主張,但卻可以有效緩解并化解居民的敵對情緒,因為充分參與能夠使利益相關人成為決策的“內部人”,從而促進負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因此,地方政府應通過門戶網站、主流電視臺、報社和廣播電臺、社區公告欄等多種渠道對外公布決策信息,并組織公眾參與決策方案的協商和討論,充分聽取各方利益訴求及建議,同時開通多種監督渠道,鼓勵公眾對決策及其執行過程進行廣泛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