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暉
(信陽農林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時期,加強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既符合當前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又有利于黃河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中心,其生態保護情況對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高質量發展是事關民族復興的千秋大業,各級各界都要做好黃河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促進文化傳承。同時,要打造黃河流域特色旅游帶,在充分繼承和發揚黃河文化的基礎上,為黃河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帶來新的機遇并給予政策支持。
我國鄉村景觀建設最早出現在農耕文明階段,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作為農業生產大國,“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內容。因此,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明確指出鄉村主題景觀建設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作用。鄉村景觀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加強鄉村景觀建設為深入挖掘鄉村資源、打造美麗鄉村、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等注入了新活力和新能量。
在華夏文明的多元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的主導作用有目共睹。黃河文化是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們用勞動和智慧創造出的民族文化,綿延發展數千年,逐漸從地域性文化演變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黃河文化特色鮮明,其歷久彌新的關鍵在于其兼容并蓄的氣度和精神。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民眾傳承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成為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社會各界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參與度持續上升,這些都為黃河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創新奠定了基礎。
黃河上游地形以高原、平原、山地、丘陵以及河谷為主,地貌主要表現為黃土丘陵。黃河上游農業耕地主要是旱地,位于北方農耕區與西部、北部牧業區交會地帶。因此,上游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各民族集聚的多元文化交匯之地,表現出明顯的雜居特點。各民族所在地鄉村景觀各有不同,如漢族居民所在地以堡寨為主,表現出亦兵亦農的特征。伴隨耕地面積的擴大,漢族居民人口劇增,逐漸發展為主體民族。
黃河中游主要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區域,這一階段河流落差將近890 米,受地勢地形、河流走向、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游地區鄉村景觀的布局和建設具有自己的特點。高原和丘陵地區主要為窯洞,街巷既是主要的交通路線,又可作為活動廣場。同時,由于這部分地區降水較多,建筑修建會考慮排水問題。如四合院,這是黃河中游一種典型的建筑,既融合了秦、晉、豫等民居特點,又考慮到北方多風多雨的季節因素。
黃河下游地形主要包括平原、淺山丘陵以及河口三角洲三種。平原地區村落景觀主要呈四方走向,巷道四通八達,常有古樹、古廟、商鋪等建筑位于村中心。淺山丘陵區域所在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布局靈活,建筑布局呈縱向發展;巷道基本能夠串聯整個村落,支路眾多。黃河三角洲因黃河泛濫,為抵御洪水,村落大多修建在高臺上。
總而言之,黃河流域鄉村景觀的分布受地形地勢、自然環境、風俗等因素影響,構成了環境、村落景觀和諧發展的局面,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黃河文化鄉村景觀。
一是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涉及多種學科知識的學科,主要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結構以及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研究范圍十分廣泛。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屬于自然景觀的一種,同時也包含生活、生產、歷史、人文等人工景觀,可以說,整個黃河流域鄉村景觀體現出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協調發展。深入研究并有效利用景觀生態學知識有助于對黃河流域鄉村的景觀進行專業指導,幫助其實現全方位的調整、建設和創新提高。
二是景觀美學。景觀美學是環境美學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圍主要涉及自然、人工以及人文歷史等方面,著重強調在保證自然景觀生動真實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對自然材料加以藝術化處理,進而通過合適的表達方法加以展示,在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同時兼具實用性和功能性。
三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在滿足人類生活、生產需求的基礎上,不損害后人利益,力求實現公平、高效、可持續的發展目標,主要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即在實現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平衡,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在黃河流域鄉村景觀規劃中,要全面統籌經濟、社會以及生態三者的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因地制宜,追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是在地性原則。黃河流域鄉村景觀相比于其他地區鄉村景觀較為脆弱,尤其是在灘區或水敏感區域,由于黃河水流具有不可控性和流動性,當地生態景觀建設和維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鄉村自然景觀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的產物,在建設鄉村主題景觀時,要遵循生態保護和在地性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鄉村景觀的建設和發展。
二是公眾參與性原則。鄉村景觀建設的獨特之處就在于追求本真,而人與自然景觀最直接、最經濟的交流方式就是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更好地感受鄉村生態環境。公共參與性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主體,一類是原住民,參與式的規劃和設計能夠激發村民內在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村民訴求,使他們成為鄉村景觀建設的主體;另一類是游客,參與式景觀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對于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而言,要充分發揮當地村民的作用,提高其參與積極性。
三是文化傳承性原則。黃河文化代表的不僅僅是當地特有的文化形態,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黃河文化發展歷史悠久,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經久不衰,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的包容性和同化性。黃河文化的延續與弘揚不僅僅是一種靜態保護,更表現為動態的創造。加強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將弘揚黃河文化與發展當地經濟有機結合,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生活景觀,顧名思義就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空間,如廣場、道路、公園、綠地等,對于不同類型的景觀應該考慮其不同的使用價值。如廣場和公園景觀建設可以與黃河文化緊密結合,修建以渡口文化、歷史戰爭、黃河號子等為主題的公園,突出其文化價值;道路設計要全面系統,既要方便農民耕種,又要融入農田景觀中。總之,在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既要追求景觀的功能性,又要適當將黃河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這樣既能夠滿足民眾需求,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居民對本地區文化的認同,進而更好地為村民、游客服務。
生態景觀是鄉村景觀中的一個基本類型,是鄉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融入生態元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功能。同時,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黃河流域鄉村生態較為脆弱,在景觀規劃中要充分考慮氣候、水流、人文等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兩種景觀。
一是堤防景觀。黃河沿岸長期面臨洪水沖刷的威脅,使得其景觀類型與傳統河邊景觀有所不同。黃河堤岸景觀規劃要將防洪作為第一考慮因素,其次才是景觀。對于堤岸必須加強綠色治理,堅持人性化與生態化的原則,將人文與生態有機結合,以建設綠色堤岸為主,建立綠色廊道。同時,還必須加強植被保護,以抵御洪水的沖擊。積極開發濕地,發展生態公園、生態農業等。
二是植物景觀。黃河流域土壤大多呈現鹽漬化、沙質化,情況較為復雜,再加上地形、自然條件的影響,導致地區與地區之間土壤肥力大不相同。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種植生命力強、適應性強的植被,在保證原有生態景觀的基礎上,提高綠化率。
生產景觀是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鄉村景觀,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景觀特點。在黃河流域主要就是以下幾種:一是農田耕地景觀,具體可以借助農耕工具、情景再現以及視頻等展現黃河特色農耕文化;建立戶外農耕體驗基地,讓游客親自參與農耕活動;制作紀念品,將農耕場景藝術化。二是文化景觀,在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挖掘黃河沿岸特有的文化和景觀,如窯洞、祠堂、石窟等,要對這些景觀進行科學維護。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現代景觀設計理念融入其中,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項目,如特色旅游、民居民宿等,既能夠讓大眾感受到黃河地區特有的風俗人情,又能夠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承。
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除做好必要的規劃和設計,還需要做好其他方面的管理和監督,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內容。
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在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政府的參與和動員。政府部門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等手段,推動鄉村景觀建設工作,形成上下聯動、合作推進的局面,真正解決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黃河區域治理和建設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和組織支持。此外,還應該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實現各主體間的密切配合和良性互動,如建立協調領導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等。
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需要多方共同參與,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就是項目的建設。項目是實現區域合作的落腳點,根據以往鄉村景觀建設經驗,區域合作與聯動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在黃河流域景觀建設中,要以項目為著力點,加強產業建設。如開展康養文旅項目,學習和借鑒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地區經驗,深化合作機制,提高服務水平,開展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在做好常態化文旅宣傳工作的基礎上,加強線上、線下宣傳與互動。
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將制度優勢發展為治理效能,用制度管人、管事,以嚴格要求來化解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問題;另一方面,強化落實機制,完善制度體系,成立專門的規劃小組,統籌管理景觀建設過程中涉及的人、財、土地等問題,構建責任落實機制,保證規定的落實落細。除此之外,在黃河流域鄉村景觀建設中,政府要及時把握市場變化,制定科學的措施應對變化和風險,保證項目穩步實施。
總而言之,黃河流域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要立足于黃河流域特有的生態環境,在保護原有環境的基礎上,從文化、生活、生產、生態、產業等多方面加強景觀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