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希,張月武,韓夢雙
(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農業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但農業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仍遠低于發達國家,加強技術創新有利于幫助提升我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提高糧食產量,加快向現代化農業體系的轉變。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全面提升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水平有利于農業現代化轉型。現階段,黑龍江省的農業技術創新依舊存在技術轉化緩慢、應用范圍狹小以及創新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步伐。因此,對于農業技術創新路徑的研究勢在必行。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的東北邊陲,地域遼闊。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技術發展,如深化農業新技術綜合配套改革、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和電子農業,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根據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與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 年黑龍江省耕地面積達2.579億畝,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糧食產量達1573.54 億斤,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5%;農業總產值為4099.55 億元,約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5.2%。2022 年黑龍江省的生態高產標準農田新增665.4 萬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7400 萬畝,新建水稻標準化育苗大棚6.2 萬棟,連續多年糧食產量全國第一,為我國的糧食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地域特征和歷史原因,黑龍江省的農業發展面臨著生產技術落后、新型農業技術普及率較低以及農產品結構失衡、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黑龍江省農業發展仍處于低科技水平與低附加值的狀態。因此,只有持續不斷加大農業技術創新投入,才能進一步提高黑龍江省農業發展水平。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點,由于地域特征和歷史原因,黑龍江省的農業發展面臨著生產技術落后、新型農業科技普及率低下等問題。
由于黑龍江省地理緯度高,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長且成熟緩慢,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見效遲緩,加上農作物的生長受自然天氣的影響很大,導致失敗風險明顯增加。同時,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門檻較高,在農業技術開發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以及原材料資源,包括實驗室和試驗田的組建。對于農業技術創新,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結合農田實踐,不斷試錯與糾正,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在農業技術推廣期間,宣傳創新成果同樣需要花費較多的資本。此外,農業技術創新具有專項性即某些技術應用只針對部分農作物,然而黑龍江省的農作物種類繁多,需要開發更多不同功能不同效用的農業技術,這就要求企業付出更多的資金成本來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因此,黑龍江省農業技術創新的個體數量較少,僅有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仍在投入技術研發。黑龍江省的大型知名農企不超過10 家,大部分中小企業因難以承擔漫長的科技研發周期與巨大的科技研發成本,更傾向于購買成熟的農業技術產品,不愿承擔技術創新的風險,致使黑龍江省農業整體承擔風險的能力嚴重受限,影響全省農業技術創新發展。
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農業技術人才,而黑龍江省目前人口流失嚴重,很多高素質人才流向發達地區,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農業技術創新工作繁雜,周期很長,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出成果,這就需要科研人員長期的穩定工作作為保障?,F階段,我國大多數地區都在積極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導致農業人才較為短缺。黑龍江省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大省,但農業帶來的附加值遠低于其他產業,整體收入相較于南方偏低,由于從事農業的科技人員薪資待遇較低,許多青年人才選擇跳槽或者轉行,造成農業技術研發高素質人才嚴重流失。同時,由于工作強度大、任務繁重等特點,很多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加之教學與實踐不匹配,課堂專業知識無法直接應用于農業產業,更加影響技術人才的工作積極性。
農業技術創新是在技術推廣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將新技術廣泛應用于實際,才能不斷發現問題,加速創新進程。黑龍江省的農業推廣主要面臨以下問題。一是農民對于農業技術創新的接受程度低。黑龍江省的農村地區面積廣大,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他們更認可傳統的生產方式,大多數農民不理解也不相信創新的農業技術。二是推廣人員的素質偏低。黑龍江省的農業種類多,不僅有種植業,還包括畜牧業、林業等,不同種類的農業需要專業人士采用不同的推廣方式,但現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加上推廣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導致許多推廣人員尚不理解技術的應用價值就盲目進行推廣,令廣大農民更加不信任農業技術的先進性。三是對新技術應用的后續保障服務跟不上。許多農民引進農業創新技術后需要定期維護機器設備、定期檢修等,越是精密的機器檢修費用越高,這些費用大部分甚至全部需要農民自己承擔,加劇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阻力。
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離不開相應基礎設施的支持。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落后,直接阻礙了農業企業的發展與進步。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方主體合作建設基礎設施的開發模式,積極鼓勵農業招商引資,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保證“三農”投資等渠道的發展壯大,幫助農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一是豐富農業技術推廣手段。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農業推廣都是由政府主導,主要依靠相關政策和行政手段,在農業推廣過程中存在內容同質化的問題,即無論是何種農業類型,推廣內容都極其相似,這種“一鍋端”工作方式使得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偏低。因此,政府應逐漸改變這種單一刻板的推廣手段。一方面,著手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中介”機構,幫助政府掌握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并針對當地需求推出相應的技術手段,同時還可以聯合農村合作社、區域農業試驗中心等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另一方面,政府應根據不同農業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點對點的農業創新規劃,在充分調研之后,選擇適合該地區的推廣技術方式,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情況發生。二是建設高質量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我國農村的知識普及率偏低,部分農民思想較為滯后,對于農業新技術多持觀望態度,這就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知識的普及推廣,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推廣工作質量的好壞。政府應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專業知識與溝通能力兼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設置相應的帶編制崗位,從各大高校招聘人才,保證隊伍源頭的高質量。同時,要定期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幫助他們不斷學習先進農業技術,掌握更多的農業技術推廣技巧,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養。此外,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避免工作人員為了完成業績而弄虛作假,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達到惠農的目標。
農業企業要加強技術創新的意識。技術創新的能力與水平關乎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技術創新不僅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更需要企業自身意識到其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尋求創新發展。因此,農業企業要時刻關注市場需求及動態,預測農業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確立技術創新的目標;要主動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技術,結合自身發展情況針對性地應用并進行創新改造。同時,企業要加強自身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將持續創新的理念植入企業文化以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讓企業工作人員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活動,從而發揮更大的力量,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此外,對于農業技術的創新,企業要給予相應的獎勵,不管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都能有效地帶動企業的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創新熱情,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技術創新的研發隊伍中。
農業企業要完善技術創新管理制度。農業企業對技術創新的管理可以從前期—中期—后期三個方面來進行。企業前期的創新管理包括對創新資源的引進,如設備、人員、材料以及對創新資源的合理應用。農業企業要根據自身的類型和發展階段適時適量地投放創新資料,切忌盲目跟風。企業中期的創新管理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機制,合理分配創新資源,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職責分工,保證創新活動在企業內部的一致性。企業后期的技術創新管理主要是對創新活動與成果的保護和監管,既要避免企業在無意間與他人創新成果雷同,又要保護好自身的技術創新成果。對于技術創新成果要合理規范地使用,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和流程,保證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技術推廣和技術增值過程嚴格規范地遵循法律法規的要求。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影響范圍大,惠民程度高。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想要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技術的創新能夠增加農作物的收成,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為廣大人民提供綠色健康的糧食保障。與此同時,農業技術的創新可以有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進程、提供綠色生態產品,不僅惠及廣大人民,更為建設綠水青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在北大荒考察調研時曾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碑斍拔覈洕幱诳焖侔l展時期,對于技術與創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為了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技術的創新刻不容緩。黑龍江省農業企業應該突破自我局限,著眼于國際化、現代化,建立科學系統的農業創新機制,整合創新資源,加大科研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黑龍江省要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大力發展科技興農、創新惠農,創造良好的農業市場環境,保證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并以此帶動全省農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