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白璐雙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紅色文化是以無數先烈的鮮血淬煉出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體現,它始終是我黨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根本血脈,是鼓勵我黨與人民一起奮發向上、不畏艱難的精神法寶,是新形勢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思想支撐。當今時代新媒體發展迅速,單靠傳統媒介進行紅色文化融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已經逐漸顯露出單向傳播無法及時與大眾交流、傳播呆板無趣等弊端,因而亟須借助新媒體,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發揮好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除去已成規模的景點群,更多的是散布在我國各地農村或偏僻地區的小遺址館,而這些小的紅色旅游景點或多或少存在著地理位置偏僻、當地經濟發展程度不高所帶來的宣傳資源及渠道有限、景點開發力度不高、周邊村民對紅色文化學習與保護意識不夠強等問題,在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上又主要表現為紅色文化對村民吸引力不夠高、紅色旅游景點資源開發困難以及地方黨建傳播渠道較為單一等方面。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許多具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區,村民不能深刻地體會到紅色遺址背后蘊藏的精神魅力與文化價值,使地方的紅色旅游景點與紅色文化僅停留在簡單的景觀環境層面,從而造成紅色文化資源浪費,甚至出現因保護不當而造成的文化斷代問題。此外,從整體發展大背景來看,當前農村大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雖然有關部門加大了對文化的投入力度,但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成為影響其思想行為的意識形態仍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基層單位宣傳紅色文化的形式比較簡單,是造成其吸引力不高的原因之一。筆者調研發現,目前基層黨組織對于地方紅色文化的宣傳多集中于書面形式,如印發文件或以板報畫的形式貼在村黑板報上讓村民自行觀看。線下文字宣傳雖嚴謹,但內容枯燥、宣傳成效有限,在新媒體短視頻等各種趣味性及碎片式信息“輪番轟炸”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村民將關注點放在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上,就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也啟發基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拓寬傳播渠道,避免紅色文化宣傳受限的問題出現。
根據調查發現,單靠地方政府投資進行紅色景點資源開發,是大多數紅色旅游景點資源開發工作的現狀。地方政府除了早期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來建設景點,后續運營也需要其持續支持,地方的社會企業支持可以說少之又少。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紅色旅游景點大多單獨存在于位置偏僻的村落中,周邊旅游項目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集群,并且還存在著旅途遙遠、交通不便、游客住宿等配套設施不完備等問題,限制了以紅色旅游景點帶動旅游的更多可能性。
除此之外,紅色旅游景點的游客構成也較為單一。游客主要由行政事業單位教育培訓人員、周邊市區紅色景點研習者及一小部分零散游客構成,其中行政事業單位教育培訓人員占比較大,這也就意味著游客經濟難以帶動景點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社會企業投資開發的風險相對較高,投資回報率也無法預估,導致地方紅色資源開發的重擔落在基層政府肩上,而資金、人力等問題的困擾使地方紅色旅游景點資源開發越來越困難。
隨著近年來國家與政府的不斷努力,人民生活持續向好。農村大部分村民持有智能手機,這就意味著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不單單局限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他們早已投身于更為便捷的“速食化”傳播渠道中,這一現象必然突顯出以傳統宣傳途徑進行農村基層黨建傳播工作途徑單一的問題。一些基層組織在宣傳紅色文化相關知識的時候,往往借助于App,但App 在村民手機上的下載量較少,不能很好地將信息通過準確的傳播途徑傳遞到受傳者的終端上,造成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浪費。在新媒體時代,想要解決紅色文化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傳播渠道單一的問題,需要突破傳統的宣傳方式,依靠大流量平臺,借助短視頻賬號、微信公眾號以及其他社交媒體互動賬號進行廣泛傳播。
新的媒介手段更適應時代發展、貼近當下百姓生活,若能將紅色文化與新老媒體進行整合,打造多元媒介傳播體制,建立雙向交流媒介平臺,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趣味性,就能較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讓紅色文化在農村基層黨建中“活”起來。
新舊媒體并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對抗戰”,充分認識新舊媒體各自的優劣,揚長避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媒體大多數可以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基礎堅實。對于受眾而言,傳統媒體也更具權威性與真實性,更容易感染大眾、引導大眾。而新媒體則更能迎合大眾趣味性,吸引受眾注意力。因此,在基層黨建工作中,要注重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將傳統媒體所具有的權威性、專業性與新媒體的趣味性相結合,使兩種不同的媒介傳播體制融合為一個大的多元媒介傳播體制,權威性與趣味性兼容,營造更適應大眾的、傳播面更廣的農村基層黨建傳播氛圍。
傳統媒體傳播紅色文化是單向的傳播,受眾被動接受傳播者給予的信息,但不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及時且全面地反饋給傳播者,存在傳播質量與效率降低的情況。加之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相比新媒體略低,傳播者難以及時把握受眾興趣動向,對負面的言論風向與解讀不能及時作出正確引導。因此,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鴻溝”就會越來越大,阻礙紅色文化在基層黨建中的傳播。建立雙向交流媒體平臺可以改變這一現狀,通過雙向交流媒體平臺的搭建,本地紅色文化基層黨建工作人員通過該平臺對外發送信息后,可以及時在后臺獲取受眾的真實感受,不僅能夠在交流中提高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與村民的黏合度,還能使紅色文化在傳播者與受眾的思維碰撞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大眾血脈,厚植紅色文化基因。
農村基層黨建干部以報紙或廣播等進行紅色文化的單向傳播,容易造成“灌輸式”信息傳播,村民不易主動接受信息。借助新媒體,可以構建雙向溝通的傳播渠道,啟發基層黨組織在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上增添趣味性、生產優質內容。以短視頻平臺為例,要制作一條及格的短視頻就要兼顧聲音和畫面的觀賞性,并且在十幾秒的時長內將這些內容最大化呈現。為吸引用戶觀看獲得流量,就迫使創作者要發揮自身創意產出優質作品。當下,不少村民已經是短視頻平臺的忠實用戶,他們是傳播紅色文化優質作品的隱藏創作者以及流量本身。比起以往的教育式傳播,地方基層黨建工作者可以舉辦相關短視頻拍攝活動,鼓勵村民自己拍攝有關地方紅色文化的短視頻進行評比,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提升村民在紅色文化傳播道路上的參與感,自發學習地方紅色文化知識,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文化體驗。此外,平臺推送大量優秀的農民自制作品,也能對紅色文化起到宣傳作用,讓外地游客對本地紅色文化景點產生旅游興趣,為景點后續發展奠定游客基礎。
新媒體的發展為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農村基層黨建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但以它為工具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過度娛樂、輿論導向不正確以及唯“流量論”等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基層黨建干部要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質量,避免過度娛樂;把握輿論導向,堅守正確的輿論方向;樹立熱點辨別意識,避免唯“流量論”。
紅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它象征著“無數先烈所揮灑的熱血”,是在血與火的抗爭中形成的極具鮮明特色的精神文化,具有嚴肅性與崇高感。在新媒體時代,為了迎合大眾趣味,許多嚴肅文化紛紛走親民路線,用樸實親切的敘事方式講述故事、傳播文化。幽默風趣的故事,平易近人的敘述,在新媒體平臺自然會吸引用戶駐足瀏覽,從而使得部分瀕臨枯萎的紅色文化載體重新煥發生機,但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也應避免泛娛樂化。提升作品的質量和內涵,保證其文化的純潔性與崇高性,更能喚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尊崇之心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基于此,基層黨建干部可以從當地的紅色文化入手,深深扎根于其中,充分挖掘與之相關的人物事跡、傳奇故事等,深耕內容,提高作品精美度,創作出能熏陶心靈的高質量作品。此外,若能再借助新媒體平臺加以傳播,并在其后的平臺維系中營造健康的新媒體環境,一定能為大眾走近紅色文化、學習紅色文化創造契機。
“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建也應如此。而一旦涉及互聯網環境,則常常會面臨感性先于理性的境況。網絡的可匿名讓其處于“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即便是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與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在‘法不責眾’的心理支配下把自然的情緒宣泄變成本能的選擇”。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基層黨建工作應提高政治站位,順應時代潮流,以新興媒體為陣地,做好輿論導向工作。相關部門也可以建立并健全輿情監管機制,掌握網絡輿情的監管權,同時可以成立輿情監管團隊,對日常發布內容進行實時監測,把握輿論導向,營造健康的紅色文化網絡環境。
以流量為依托的新媒體平臺,在運營時必須關注流量,跟緊熱點。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環境下,網絡信息繁雜,難辨真假,不能光憑流量大小選擇是否跟進,工作人員跟緊熱點的同時要樹立辨別意識,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這就要求基層黨建干部強化自身學識素養,提高熱點甄別能力與預判能力,能夠預測內容發布后的大致輿情走向,避免成為“標題黨”,消耗受眾喜愛度與信任感。此外,堅決不碰法律與道德的“高壓線”,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安全線內進行優質創作,以真實的內容含金量來帶動流量。
革命的星火遍布全國,為一些有紅色故事遺存的小村落留下寶貴的紅色遺產。當下,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結合地方紅色文化,深挖紅色資源、盤活紅色文化,不斷探索紅色文化融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路徑,打造紅色旅游教育基地,以紅色文化滋養黨政建設,讓紅色基因融入農村血液,才能更好地推動基層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