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廣東海洋大學
審計學作為會計、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有著和其他專業課程顯著不同的特點,首先是審計學需要逆向思維,從結論出發逆向搜集證據;其次是其專業性和綜合性都比較強,其表現為專業術語和準則及指南非常之多,使得審計課程內容晦澀難懂。傳統審計學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形式,重視理論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普遍反映比較難以給學生講透;同時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缺乏實踐經驗,更缺乏審計實務中要求的注冊會計師所應具備的專業勝任、職業判斷、邏輯推理及行業經驗等綜合能力,從而對這門課程望而生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動作用,并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審計學教學改革的首要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的出發,從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契合的視角來解決上述問題,進行審計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閆煥民等(2018)認為研究性學習與案例教學的有機融合是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有益創新改革,可以發揮“1+1>2”的耦合效應,提高審計學課程教學質量;吳秋生,楊瑞平,王曉亮(2017)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把握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并能提高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在審計教學中,把研究性學習和案例教學相結合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審計課程表現為專業性強、綜合性強并且需要逆向思維。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審計學需要綜合運用專業勝任、職業判斷以及邏輯推理等綜合能力;從綜合性而言,審計教學需要結合審計環境綜合應用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法律、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來講解。風險導向審計又要求學生具備逆向思維能力,即結合具體的審計環境對歷史信息(財務報告)逆向的尋求證據來證實或者證偽。因此,審計學課程歷來是教師普遍反映比較難以向學生講透的一門課程。
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營造實務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情景中獲得感性認識,并通過案例教學的分析與討論,從而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對解決審計學專業性和綜合性強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起著關鍵作用。
但傳統的審計案例教學主要表現為教師通過搜集大量的實際可效仿的案例或者實際審計失敗案件提供給學生,教學路徑單一。使得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聽課地位,即使安排了分析與討論環節,也會存在學生消極參與、甚至不參與案例分析與討論的現象。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案例教學法成敗的關鍵。研究性學習能夠彌補案例教學法的缺陷,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任務是布置項目或對案例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探索,教師只需適當地引導學生從案例分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具體而言,將案例教學法和研究性學習結合形成互動性教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評判,研究性學習有助于扭轉學生學習的態度,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
國家明確提出,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經濟全球化、知識與技術日益革新、企業組織及經營活動復雜化,都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審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型課程,要求應用型人才必須掌握牢固的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實務操作能力,同時要具備能夠洞察問題和處理事務的職業勝任能力。傳統的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對于學生能從課堂中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從而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無幫助。將案例教學法及研究性學習法結合起來,可以改善審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與實施效果,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研究能力,滿足知識經濟社會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需求,全面創新審計案例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大數據環境一方面為審計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對審計教學提出新挑戰。目前教學方法和手段層出不窮,比如SPOC、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審計教學需要圍繞全面提升學生的審計實踐的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以綜合運用課堂討論、互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大數據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信息系統的操作和決策能力。審計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性課程,審計課程教學要充分考慮審計工作在信息系統中的融合。審計課程教學除了要有審計理論和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理論,還需要結合統計、數據庫、大數據等相關理論。
基于前面的分析,下面是研究性學習和案例教學契合的整體思路。在二者契合教學過程中可以開發出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需要改革對學生的考核模式。

審計課程結構大致包括審計技術和實務兩個部分。審計技術部分的特點是,其各個內容各自成一個體系,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同時,審計技術部分內容本身比較抽象,比如審計抽樣、審計程序、細節測試、實質性分析程序等,再加上又借用了一些西方直譯過來的概念,比如穿行測試、總體審計策略等,生澀難懂,教師可以通過若干個短小的案例協助學生來理解。教師在選擇審計的案例時,一般一個審計知識點配套1-3 個案例即可。案例最好通俗易懂并且短小,這樣會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也實現了學生案例對應的審計知識點的通透理解。而審計實務部分,綜合性較強,需要綜合性的案例來對應,這些案例由教師來搜集并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為了便于進一步理解,可以結合審計實訓,同時,鼓勵注冊會計師進課堂,將學生學習的教材上的理論與審計實務深入融合。

表1 基于課程結構特點的案例體系構建
為了將研究性學習和案例教學更好契合,還需結合下列相應的配套措施。
目前我國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的人員大約有一半不在事務所工作,因此高校招聘人才時特別注意這種雙師型老師隊伍的建設。從專業勝任力來看,“雙師型”教師不僅僅具備審計應有的知識和技能,還會引導學生關注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職業自信等勝任力要素。在教學實踐上,“雙師型”的教師更能成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能更好的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際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
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鼓勵高校開設“企業家進課堂”活動。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或業務能力較強的注冊會計師作為客座教授或者講師,納入到高校教師隊伍中來。通過邀請他們進校給學生們做報告或者講課形式,有助于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成長,早日明確人生目標,更愿意將理解付諸行動,從而有動力有目標的學習。
評價指標對教學質量具有導向性作用。我國傳統的教學評價以平時考勤和考試分數為主要依據,難以反映課堂上的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不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結合,要求考核學生獨立思考、研究與探討的過程,考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教學過程的考核變得重要,可以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形式,從案例搜集到案例分析、課堂發言和討論以及職業規劃大賽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判。同時,增加實訓以及注冊會計師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并降低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在最終考評的比例,構建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考核體系。
對于審計的三個部分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第一部分審計概述包括審計的起源與發展、CPA 管理、執業準則、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由教師給出資料供學生課下閱讀,然后教師課堂上總結和講解重點和難點。而第二部分審計理論包括審計目標、審計證據、工作底稿、審計計劃、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審計抽樣、審計報告,可以考慮先將此部分內容分解為小的知識點,錄制為微課上傳至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們自主學習使用。同時,設置一定的思考題或測試題,考查學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師根據線上學習和測試結果,安排線下的課堂討論和講解總結。一般來說,線下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課堂教學進一步把知識夯實并運用于實踐。第三部分審計實務即審計循環的相關內容,是主要的課堂教學內容,結合案例、實訓、校外導師的報告和引導,可以讓學生了解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并理解風險導向審計的全過程,深入的理解工作實務,并和自己的職業規劃結合在一起。
最后,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一方面增加了實訓項目,需要修改培養方案并增加審計的教學課時,另一方面企業家進課堂,還有平臺建設與上網環境等都需要學校切實支持才能實現。學校的支持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